1998 年以来,历年基金的平均回报都高于指数
特约作者: 徐悦 陈伟华
1979 年,美国耶鲁大学有 20 多名毕业生,在他们的同窗 25 周年聚会上筹集到 7.5 万美元,打算捐给母校,但他们没有马上捐出,而是设为投资基金,由同学们亲自在华尔街投资打理。25 年后的今天,当他们把这笔捐款交给母校时,7.5 万美元已经变成了 1.1 亿美元!25 年间,这笔基金取得的平均年回报率高达 37%!
这是来自美国一家媒体的一则已经不算太新的消息,但这种财富的神奇积累却让笔者颇为感慨,在国内,这对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方夜谭一般的理财神话。因此笔者曾先后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屡次宣扬此事,以让更多还徘徊在财富彼岸或茫然或张望的人,早日走进基金理财的天堂, 体验这种长期投资基金滚雪球式的魔力。
基金还能买吗?
“不是我不想买啊,搞的那么差让我怎么买啊?!”
如今这样随处可闻的牢骚均缘于基金今年的冰火两重天。
年初,基金喜报捷传,2003 年炒股的 80% 都赔了,买基金的却 90% 多都赚了,没买的恨不得时光倒流。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大力推动证券市场的九条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基金业,股市一路窜红,随后坊间开始热炒物价上涨、存款缩水。
天时、地利、人和,数据显示,今年 2-5 月,基金公司争先推出近 30 只开放式基金,2/3 都是股票基金,先后有近 1,400 亿人民币排队杀入基金,其中 90% 以上都来自个人投资者的口袋。基金品种让人目不暇接。先后出现了首发规模超过 100 亿的基金航母──海富通收益增长和中信经典配置基金,不由得让人惊叹中国基金理财时代势不可挡。
进入 4 月以来,随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漫漫调整期。股市晴转多云,然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基金经理们纷纷迷失方向。时至今日,被寄予厚望的老股票基金今年来平均亏损已达8% 左右,被投资者排队追捧的新基金也基本龟缩在面值以下。从去年平均收益 16% 到今年上半年亏损 8%,“净值直下三千尺,疑是虎落平阳中”。
难道基金真如此脆弱不堪、不经风雨吗?难道基金真的不能再买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金在中国搞了五、六年,赚钱的虽然还只是一部分人,但已经体现了它的价值: 省心、安心。“省心”就是买基金省时省心,1,300 多只股票,让基金经理帮你遴选,而且基金公司具备普通投资者缺乏的资金优势、研发力量、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等,这些因素往往决定著投资的成败;“安心”就是开放式基金由银行托管,随时买卖,便捷又安全。
而从绩效标准的角度来看,2004 年上半年平均基准指数跌幅为 6.26%,87% 以上的股票型基金表现优于该基准;另外,从长期投资的观点来看,我们发现,自 1998 年国内新基金规范诞生以来,无论指数涨跌,历年的基金平均回报都高于指数。客观地说,基金的理财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事实上,不止一位投资大师曾经告诫过我们,放眼长远、持之以恒的理性投资才能获得较高回报。美国耶鲁大学的财富增值神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孰买孰不买: 仔细斟酌虽然上半年基金市场大起大落,让投资者跌破眼镜。但仍有一些老基金逆市抗跌,小有斩获,这是下半年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和持有的对象。
以嘉实理财增长基金为例,该基金近半年来实现收益率达 15.97%,在同类股票基金中名列前茅,同时嘉实基金的其它几只股票基金也表现强劲,充分体现了公司稳健、老到的投资管理能力。嘉实基金的一大特点是风险控制能力较为突出,今年曾被上海证券报与著名国际基金评级机构晨星评级评为“最佳风险控制基金公司”。
易方达、华夏基金等旗下股票基金也表现较好。这两家基金公司的股票投资能力较强,今年分别被上海证券报与晨星评级评为“最佳回报基金公司”和“最佳基金公司”。
合资基金今年也让人刮目相看。从去年至今先后有 12 家合资基金在上海、深圳落户,占了基金公司总数的 1/3 强。这些大都是国内知名券商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等基金业发达国家全球领先、实力雄厚的老牌资产管理公司发起成立的,既有国外投资精英空降,又引进先进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能力,产品又是外方股东已运作成熟的成功品种,因此基金业绩均上升很快,且抗跌能力很强。目前,以湘财荷银、华宝兴业基金等为首的一批合资基金上升势头凶猛,部分基金收益水平已稳居行业之冠。从长远来看,合资基金公司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其新老产品均可高看。
以晨星基金评级数据为例,截止 7 月 29 日,今年以来总回报率排名中,各类开放式基金之中居前的多为合资基金公司的系列基金。如 14 只股票型基金中,中荷合资的湘财荷银基金旗下湘财合丰的成长以 15.87% 的净值增长率排名第一,中美合资的景顺长城基金旗下景顺长城优选位居第三;51 只配置型基金中,中法合资的华宝兴业基金旗下宝康消费品以 8.17% 的净值增长率获第二名;11 只债券型基金中,华宝兴业基金旗下的宝康债券基金则以 4.32% 的绝对优势稳居榜首。
目前,国内类似的基金评级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一般都比较客观公正,对每只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风险等均有全面分析,哪些一贯稳健,哪些波动较大,都逃不过评级专家的眼睛,这也为投资者在选择公司和产品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具体在选择产品时,投资者要针对个人资金需求和风险承受情况仔细斟酌,下表就目前与投资者相关的各类投资工具做了比较,投资者可从中综合考虑。
在当前市场情况下,惧怕风险的人可以选择货币市场基金。在今年长达 4 个月的调整期,货币市场基金以其“方便类似储蓄、收益堪比国债”的优势成了市场上的最大亮点,尤其是华安和南方两家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争先上演龙虎斗,收益稳步上升,平均年收益 2.6% 以上,远超银行一年定期利率 ,几与国债收益媲美,但比其买卖更方便。
当然,如果你愿意承担高风险,且短期内不急于支配闲钱,一些业绩持续优良的基金公司发行的股票基金也值得关注。如华宝兴业今年 5 月成立的多策略基金,该产品系从欧美市场引进的较成功的创新品种,其外方法国兴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同类产品自 1991 年成立以来,12 年累计收益率高达 230%,目前资产规模已达 270 亿美元。
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选好了基金,如何投资也要多动脑筋。
除了常规的一次性购买外,目前市场上定期定额和组合套餐开始流行。
定期定额做“甩手掌柜” 目前该投资方式在国外非常流行,国内基金公司虽然大都提供了这项服务,但许多投资者还远未认识到其魅力。华宝兴业基金的理财专家认为,“定期定额”投资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理财选择,每月由银行扣除固定数额,用于投资你青睐的基金,然后做“甩手掌柜”,既可规避赌博入市时机,又能有效摊低长期投资成本的优势,非常适合资金不太充裕、不愿承担较高风险、又想获得稳定收益且缺乏专业理财经验和精力的中小投资者。
“要在投资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正在落下的飞刀更难。” 华尔街的这句话,许多有过炒股经历的投资者深有体会。但不管市场怎样变动,定期定额投资却能通过系统性的途径帮助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逢低吸入的目标。如果按照定期定额的方式进行投资,定期买入定额、不同单位数的基金,当基金净值上涨时,买到的基金单位数较少;当净值下跌时,所买到的单位数则较多。这样可以发现,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就是利用“上涨买少、下跌买多”的概念,长期下来有效摊低基金的单位购买成本。等未来基金净值上扬,累积的资产基础就愈大,再加上复利效应,报酬非常可观。比如每月投资 500 元,假定年收益率为 8%,35 年之后就会拥有不折不扣的百万身价!
组合套餐,各取所需 华夏基金的理财专家认为,根据投资人生命周期理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理财偏好。参加工作不久的投资人处于积累期,追求高风险、高回报;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投资人处于巩固期,追求回报的同时需要适当降低组合的风险水平;已经退休的投资人处于支出期,主要以低风险投资为主,但仍需要化解通货膨胀的风险。
目前,华夏、南方、易方达等一些产品线丰富、业绩良好的老牌基金公司纷纷推出基金套餐。以华夏基金为例,该公司与交通银行联合推出“华夏财富通基金理财组合套餐”,利用已有不同基金的不同风险收益,在风险测算和收益预 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比例配置,使基金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更为合理,能充分满足投资者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理财需要。
例如,不愿承受损失、但也不追求高收益的老年家庭可选择华夏财富收益组合,该组合由 15% 的华夏成长和华夏回报、20% 的华夏债券和 50% 的华夏现金增利组成,在三只组合中风险最低,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帮助投资人战胜通货膨胀。
而参加工作时间较长、有一定积蓄、开始考虑养老和子女教育的小康家庭,以及理财目标比较保守的企事业单位、信托资金,则可选择华夏财 富增值组合,该组合由 30% 的华夏成长和华夏回报、20% 的华夏债券和 20% 的华夏现金增利组成,风险适中,追求目标资产的稳定增长,力争每年的投资收益率超过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
参加工作时间在 5 年以下、有良好收入的白领人群或富裕家庭,及保险公司和追求高回报的企业单位、信托资金,更适合华夏财富成长组合,该组合由 50% 的华夏成长、40% 的华夏回报和 10% 的华夏债券组成,在三个组合中风险水平最高、预期收益也最高,该组合追求高回报,帮助投资人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
下半年展望: 在反思中重生
中国的 140 多名基金经理个个都是国内的顶尖人才,但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下却纷纷败退,去年的明星基金经理也不例外。这也印证了没有常胜将军那句老话。除了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认识和估计不足外,2003 年的光环助长了基金经理的急功近利,狂热和浮躁压倒了理智和责任。
6 月 1 日,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中国基金业终于有了自己的法规。这对国内基金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部法规的监督下,在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下,在投资者的质疑下,相信以诚信为本的基金理财专家们一定能走出失败的阴影,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挽回损失,再创佳绩。从近期基金经理的举动来看,理性的反思成了最多的话题。对于股市何时回暖,坚持奉行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们虽然没有轻易放言,但都认为,中国的经济成长势头和美好前景必将产生一批批具有长远投资价值的龙头企业,这也将为基金的最终胜出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投资基金应该不会错。
对于投资者来说,除了关注表现稳定的老基金和一些绩优公司的新基金外,下半年即将推出的华夏上证 50 交易所指数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简称 ETF)是国内开放式基金的一次革命,适合所有的投资者操作,不论是个人或是机构,打算做长期投资、短期波段或是套利操作,ETF 都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它能伴随指数上涨而获利,通过股票分红带来基金分红,同时当 ETF 的市场交易价格与基金单位净值偏离较大时,投资者还可以进行套利操作,获得差价收益。此外,ETF 基金还有买卖费用低廉、交易方便等优点,可以说综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优点,因此有“全能基金”之称。
股神巴菲特曾说,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如果你决定选择投资基金,如果你选择了信得过的公司,如果你选择了适合你且表现好的产品长期持有,耶鲁大学学子那种滚雪球式的财富积累神话终会降临。
买基金要谨防误区
海富通基金公司总裁田仁灿先生认为,以五年左右的期限看,当前的市场下跌风险不会影响股市中长期的收益率。对投资者来说,想获取较好的收益率,必须做中长期投资准备,同时应切忌两种投资误区: 在净值较低时赎回,将账面损失变成实际损失;在净值回升时落袋为安,而牺牲相对较高的中长期收益。
投资误区虽然不可怕,但也很容易影响投资人的收益。除了上面两种误区,下面再列举一些业内专家总结的基金投资常见误区。
误区一 “买便宜不买贵”。老基金目前净值普遍在面值之上,相比新发基金较“昂贵”。产生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将开放式基金的价格计算方式等同于封闭式基金或股票的价格计算方式。封闭式基金或股票价格是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投资者双方供求关系的集中体现,存在价格脱离实际价值的情况,即存在折价或溢价的时候,故也就可能存在价格高、风险高的问题。但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其价格即基金单位净值是基金的净资产和基金总份额的比值,投资者据此申购或赎回,基金单位净值就是基金实际价值的真实反映,不存在溢价或折价,故并不存在单纯价格高就风险高的问题。
比如,在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以 5 万元买入基金单位净值为 1 元的某新基金,基金份额为 5 万份,假设年净值增长率为 15%,那么一年的总回报为 0.75 万元;如果将该 5 万元买入基金单位净值高达 1.25 元的某老基金,年净值增长率也为 15%,虽然持有人获得的基金份额只有 4 万份,但一年的总回报同样为 0.75 万元。
误区二 “喜新厌旧”。其实与新发基金相比,老牌绩优基金有更多的优势,久经熊市、牛市双重考验,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运作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已经得到检验,而且已经为投资者持续奉献了丰厚的分红回报;老牌绩优基金在服务投资者的手段方面普遍多样化和人性化,服务质量也更加细致和周到。而且老牌绩优基金的客户群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基金的稳定运作。
误区三 “逢高减磅”。许多投资者认为基金同股票一样,价格高了风险也高,应该在价格高时抛出降低投资风险。其实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差异,不像股票一样受供给需求影响。只要基金管理人有较好的运作业绩和稳定的管理团队,应该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工具持有。
误区四 “买跌不买涨”。开放式基金并没有贵贱之分,是否能够实现高回报才是关键。“物美价廉”的买东西策略并不适用于基金。基金净值高表明基金管理人一段时间以来的运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