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云南保山隆阳区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当代经济》2013年第10期 佚名 参加讨论

    摘 要:在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实现城乡统筹及城乡一体 化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又在于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构建。本文通过云南保山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实践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而说明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不仅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具有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关键词: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素有“滇西粮仓”的美誉。近年来,隆阳区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办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粮食播种面积88.97万亩,产量39537万公斤,单产居云南省第一,人均占有粮食415公斤,居云南省前列;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86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35个。然而,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组织体系不严密,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落后,良种体系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变自然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强化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隆阳区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隆阳区建设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实践过程
    产业支撑体系是一个集产业思想创新、主导产业和辅导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政府公共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实践经历了起步和发展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年至2005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中央的宏观大政方针指导下,隆阳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科技运用等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一是基本农田设施得到改善。隆阳区于1986年至1990年开展商品粮基地建设,1990年至2001年开展滇西农业综合开发,据统计,1996—1998三年总投资1547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施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等措施,加强了基本农田整理工作力度,耕地质量有所提高。二是农业科技得到推广。隆阳区于1979年、1982年、1984年分别建成芒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贾官杂交制种基地、汉营稻麦常规良种繁育基地,促进了良种繁育能力和良种推广覆盖率。三是积极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国家、省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相关项目。隆阳区蚕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隆阳区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获得立项批准实施。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党的十六大以来,隆阳区抓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历史机遇,农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是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增加。到2008年,区级财政投入支农专项资金6979万元,比1978年增加6906万元,增长94.6倍。二是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政策。2005年到2008年,兑现良种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渔业石油价格补贴等资金8788.68万元。三是农业科技政策和农业科技得到落实和推广。开展了10万亩吨良田建设、水稻稻瘟病大面积持续控制、玉米新品种海禾1号示范推广等工作,农业机械推广运用也得到加强。四是积极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利用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澜沧江啤酒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为农业企业搭建招商销售平台,优势农产品区域初步形成。此外,政府在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加大了工作力度。
    二、隆阳区建设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取得的成效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现代烟草示范区、吨粮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9146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7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51.72万亩。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一定提高。
    2、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龙头企业带动明显
    “十一五”以来,隆阳区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12个烤烟和香料烟品种在内的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户增收、农业增效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1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3、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二是初步形成了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检验监督、控制扑灭、技术支撑以及物资保障系统,重大动植物病虫灾害防控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初步建成了专业设置合理、技术手段先进的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运输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的检验检测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初步形成了以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经济信息系统。
    三、制约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
    (1)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布局分散,资金整合程度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资源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产业调整优化难度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争地现象日益凸现,产业发展难以向最佳适宜区集中,规模化、集约化的布局和发展步履艰难,优势难以发挥。
    (2)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特色优势难以体现。农业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不少,但加工规模不大、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特色农产品处于原料型阶段,优势难以体现,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质量差、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3)优势农产品市场开拓不够,市场信息建设滞后。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大部分农产品无法实现由优势农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另外,绝大多数优势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影响和制约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
    (4)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部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仍停留在起步阶段。虽然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农业产业优惠政策,但因农产品价格联动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政府对农业保护的效应不显著。
    (5)农民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单个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主动开拓市场、增强市场意识、抓市场信息的能力还不够,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地比例偏大,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利化程度低也是影响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外部因素
    (1)传统的农本思想有待进一步转变。由于隆阳区地处云南西部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民的生产生活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缺乏创新意识、规模经营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宁愿满足于自给自足的保障性生产,也不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部分农民更相信传统的种植经验,对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难以接受。
    (2)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隆阳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的各子系统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还非常高。政府如何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产业的布局、发展规划、基地建设、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进一步协调。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求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束缚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据统计,2011年,隆阳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6.3∶33.4:40.3,从宏观上看其结构较为合理,但由于人口基数大,2011年末总人口90.53万人,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从客观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4)农地流转的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农地流转是盘活农民土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隆阳区土地流转仍然存在着运作体系和服务平台不健全、流转的层次不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不规范,口头协商、自发、无序流转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农户即使签订了合同,但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有的合同未经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如果双方出现纠纷仍难以解决。
    四、完善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对策
    1、创新农业产业支撑内在机制
    (1)树立工业化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用抓工业化的思路、机制和方法来谋划农业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增强竞争意识,用新的观念、方法和措施,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政策、开放的市场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彻底改变小而全的农业产业格局,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营销手段等引入农业,推进农业企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2)突出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紧密结合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按照“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基地、培育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的要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引进和建设一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基地引导、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同时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把蔬菜、咖啡、畜产品、油料、林产品、中药材等培育为成为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3)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壮大和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指导龙头企业完善委托生产、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关系,形成“公司(能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沟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风向标。
    (4)努力构建六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构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进程。三是构建投融资担保体系,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难问题。四是构建开放的招商引资体系,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对越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新活力。五是构建市场信息流通体系。六是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加快实施三大保障措施。一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目标。二要强化科技运用和推广。突出抓好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优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种养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三要建立和完善以“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
    2、优化产业外在环境与保障体系
    (1)创新产业思想体系。按照云南省建设山地城镇的要求,树立大农业的理念,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商贸旅游国际化协调发展。
    (2)完善公共管理体系。一要准确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二要完善产业政策。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一是要细化有关农业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农业执法专业人才。
    (注:李金辉系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倪军: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
    [2]曹文志:试论农业产业化的支持系统[J].农业经济问题,1997(9).
    [3]中共隆阳区委、隆阳区人民政府:隆阳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Z].2009.
    [4]中共保山市委党党史地方工作委员会:保山年鉴[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田东林 刘杉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人民政府 李金辉)

Tags: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