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甘肃省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型农业发展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水利》2013年第1期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甘肃省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发展节水型农业存在制度性障碍、技术性障碍和投入性障碍。推进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长效节水机制和完善政策保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研发农业节水新技术,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节水农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农业,持续发展,甘肃

甘肃省是中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已经成为制约该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成为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甘肃省水资源现状
    
1.地表水资源短缺,蒸发量大
    甘肃省是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约为289亿m3,仅占全国总量的1%;人均水资源量为1 152 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3%。其中河西走廊缺水状况尤为明显。
    据近年统计,甘肃省水资源总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河西走廊境内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20世纪50年代地表来水5.8亿m3,90年代则骤减至1.7亿m3;加之近10年分水到下游,平衡生态用水的增加,该流域水资源利用已超出承载能力20%,地下水水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平均下降近20 m,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水资源分布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
    受季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甘肃省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如表1所示。
    甘肃水资源还存在着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甘肃省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最需要水的时间是播种以后的4—6月。而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冬季(11月—次年2月)的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5%~25%、45%~70%、10%~30%和8%左右。“好水”往往并不“知时节”,这使得农作物发生春旱、夏旱的概率非常高,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2011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5.46%,居全国末位。
    二、甘肃省发展节水型农业的三大障碍
    
就甘肃省水资源利用状况来看,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河西走廊地区所占比例更高达90%。早在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就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对规范农业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虽然在发展节水农业的战略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三大障碍亟需破解。
    ①制度性障碍。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度,种什么、怎么种,农民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影响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一些节水法规和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水权转让、水市场的培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水费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节水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和节水积极性的发挥。
    ②技术性障碍。虽然发展节水型农业多年,但是节水技术应用单一,行之有效的节水型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综合节水技术体系还未普遍用于农业生产。甘肃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区域性差异较大,因地制宜,适应各区域和各流域特点的节水经验或区域模式尚不具普遍指导意义。节水措施不具体、农业用水分配不合理、水资源利用不规范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
    ③投入性障碍。甘肃省是一个财政大量转移的省份,向节水农业提供大量扶持资金相当困难。例如,在“十一五”甘肃省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资金构成中,中央投资占52%,农民自筹占45%,地方财政仅占3%。在地方财政难以对农民进行补助、农民收入较低和投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农户投资节水设备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推进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甘肃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滞后的省份,人口、环境压力巨大,而这些问题无不与水资源的短缺和不足有关。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应根据各区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应用、推广各项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率。同时,辅之以具体措施,以发展节水农业为手段最终实现水资源高效率利用的目标。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甘肃省地域辽阔,地形狭长,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西宽度1 655 km。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性明显。从农业节水的角度,可将甘肃省划分为三大区域:河西走廊灌溉节水农业区,中东部旱作节水农业区,南部山区小水集流节水农业区。依据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在建设节水农业方面应该有不同的节水模式。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农田节水技术,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1)河西走廊灌溉节水农业区发展模式
    河西走廊地区是甘肃省制种、啤酒大麦、瓜果蔬菜基地。该区包括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嘉峪关五市,农业用水主要靠祁连山冰雪融水。农业发展的特点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因此,节水对于河西走廊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该区有效灌溉面积为653.9万亩(43.59万hm2),农业水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灌溉水利用率仅达到48%,单方水粮食生产率只有0.85 kg左右。节水增产还有很大的空间。应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继续推广膜下滴灌、隔行交替灌溉、垄畦沟灌等大田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分级供水、按量计费和灌溉预报等节水型管理制度。
    (2)中东部旱作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该区域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平凉、庆阳及天水北部等地,农业生产以雨养农业为主。这一区域降水稀少,降雨与作物关键需水期错位,各种灾害首推干旱。应大力实施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抗旱保墒新技术,增加土壤墒情;继续修建集雨水窖、蓄水池,收集自然降水;在蓄水的基础上节水,在节水的同时蓄水,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
    (3)南部山区小水集流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甘肃南部山区包括陇南、甘南两地州。该区地处南北秦岭与甘南高原的交会处。丰富的降水,加上山间溪流密布,总出水量131亿m3,但利用率低。该区域农业节水的重点在于“截”(截流蓄集),可分段建设拦水坝,埋压输水主管道和分支管道,将具有坡降度的主河道和较大山溪水沟直接引流灌溉椒园、茶园、果园和大田作物;也可在地形较平缓的区域,发展小水集流池,对周围的作物进行节水灌溉,有效提高小水资源利用率。
    2.具体措施
    (1)建立长效节水机制和完善政策保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甘肃省多年来发展节水农业的经验表明,建立和完善长效节水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十分重要。
    一是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近年,甘肃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以调整农业用水价格为重点,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节水。据调查统计,目前甘肃省现行水价在1994年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了2~4倍。许多农民已经有意识地将过去浇地、泡地的灌水方式改变为根据作物类型,适时适量地浇作物、浸润作物根际环境的方式,降低农田灌溉成本。今后,应在充分考虑不同种植结构对节水的不同要求,不同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灌溉定额和灌溉周期;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和用水精细化管理,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节奖超罚的农业用水新机制。
    二是培育水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民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水主体。
    三是落实最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限制地下水超采。在已经超过承载力、地下水水位下降过快的流域(如石羊河),通过节水灌溉,逐年核减取水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逐渐恢复下游生态。
    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借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节水技术扶持力度,形成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体的节水农业投入机制。
    (2)研发农业节水新技术,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农业节水技术问题是制约甘肃省农业节水工程发展和推广的核心问题。从2000年开始,在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推动下,甘肃省有针对性地开展田间观测试验和研究,在作物需水量、需水规律、灌溉制度、节水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程。到2009年,甘肃省推广发展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技术78万亩(5.2万hm2),按照亩节水100 m3计算,年节水0.78亿m3。
    建议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一是加快农业节水技术成果的集成、转化和应用。同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实用的农田节水技术,结合甘肃省情,将甘肃的节水农业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是研究生产质优价廉的节水设备,降低成本。目前,甘肃投入使用的节水灌溉产品现已处于较低的价格水平。河西走廊是甘肃重要的棉花产地,在这一地区使用的由大禹节水公司生产的滴灌设备,亩投入已降到300元以下,设备理论上可连续使用5~8年,较低的投入成本大大提高了棉农的积极性。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农产品收益偏低,投入大产出少时有发生;使用过程中灌溉设备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配套水平低、售后服务滞后等问题,致使喷滴灌等节水设备的使用缺乏连续性、普及性。因此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生产出适合甘肃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质优价廉的节水设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今后发展节水农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逐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为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健全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为节水农业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技术指导、设备供应、人员培训等服务;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传授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
    四是提高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发展高效益、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耐旱品种。要积极引导农民优化粮经结构和品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耗水少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选用试种适合本区域生态的抗旱节水新品种,从根本上提高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
    (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节水农业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上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成功例子比较多,针对甘肃未来发展的前景,有三条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示范标准。可在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结合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用高标准的喷滴灌技术进行节水改造,实现区域节水增效。二是转变灌区管理理念,改革灌区管理体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在有条件的灌区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全程监测;转变灌区管理理念,精简结构和人员,成立由用水户自主管理的灌区管理协会,降低成本水价,减少农民负担。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与补贴,加强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民投资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贺访印,俄有浩,徐先英,唐进年.试论河西绿洲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7).
    [2]李玉忠,胡秉安.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条件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2).
    [3]薛亮,郝卫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用水生产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5).
    [4]吴晓军.南水北调西线视野下的甘肃水问题的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3).
    (作者: 甘肃省酒泉行政学院 贾芳 汪秀梅)

Tags:甘肃省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型农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