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野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下)
(5)巨灾风险应对不足。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站在一个较长时间段的角度来看,农业保险中的巨灾风险几乎不可避免。要提高农业保险的巨灾应对准备,须解决好:一是农业保险中巨灾准备金如何保值增值的思路;二是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与一般的财产保险公司如何分担农业保险中的巨灾风险;三是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风险转移分担总体规划;四是如何在国际范围内转移分散中国农业巨灾风险;五是巨灾出现后农业保险、财政救灾、社会救灾及其他农业救灾制度之间如何协调。
以上问题,放置在未来城镇化的背景下,有些是过渡性的,如一些协调问题、过渡性制度问题、低层次的产品问题、一些市场不规范行为等。但有些是战略性,需要认真思考、长远规划。结合城镇化中三个因素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和上述问题分析,我们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是财政补贴的激励问题和巨灾风险的应对问题;而就保险公司而言,要解决产品服务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问题。我们就这四个战略性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有利于促进农业保险创新的财政补贴制度。在过去十年中,财政补贴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今后,要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特征,仍然要用好财政补贴这个杠杆,撬动农业保险的创新。
建议在现行的目录式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性农业保险产品财政补贴申报、审议制度。这样会从根本上促进保险公司针对特定情况设计保险产品,更好地满足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农业保险需求。
另外一个以往被忽略的方面是,在未来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还要设法促进农业保险的防灾减损功能。建议针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强化防灾减损方面的财政补贴。
与财政补贴有关的第三个可能制度创新是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纳入省以下政府考核体系,解决农业保险的基层财政补贴到位难、到位慢的问题。
(2)构建多层次、纵横交叉的巨灾安全网。基于农业保险准公共品的性质,我们认为应对农业巨灾风险不应是农业保险原保险公司的独角戏,应建立多层次的、复合的农业巨灾安全网。建议建立综合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的中国农业巨灾安全网,要点是:分层次、确定责任边界、充分利用金融市场。
日本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层层累积的再保险,美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特色是多种工具组合应对。结合两者的特点,建议首先要构建中国农业保险的层层累积的再保险体系。适当提高农业保险再保险分出比例,并要求实现尽量的再保险分散。纵向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和横向的经营农业保险的一般保险公司之间可以实现一定的相互分保,形成一定的风险对冲。鼓励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再保险等方式分散中国农业巨灾风险。建议建立国家农业再保险公司,由中央汇金公司直接管理,是国家财政分担农业巨灾损失的“最后的承担人”。国家农业再保险公司的模式管理国家财政对巨灾损失的分担相比现有的中央财政直接补贴模式更加有效率,也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第二,要明确确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分保人以及再保险公司、保险业风险保障基金、国家与地方财政、各种救灾基金等分担巨灾损失的责任边界。比如北京的做法是以综合赔付率160%作为保险市场和政府对农业巨灾损失的责任边界。建议保监会和农业部门联合制定各地的农业巨灾责任边界的指导意见。划清责任边界对稳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发展预期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目前对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在税收上已经给予税前列支的优惠,我们进一步建议对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的增值保值要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这有利于增强农业保险原保险公司分担巨灾风险的能力。第三,要明确经营农业保险的一般财产保险公司与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主要区别,鼓励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管理区域性、系统性农业风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如推出气候指数保险、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保险等。
第三,要善于利用金融市场提高对农业巨灾损失的管理水平。首先,鼓励探索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市场的对冲机制,设法通过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转移一部分农业巨灾风险。其次,鼓励农业巨灾风险融资工具的创新,比如农业巨灾债券、农业巨灾风险应急债券、农业巨灾紧急贷款等。
(3)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全方位提高。为了适应城镇化中出现的全面农业保险需求,特别是满足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农场主、特色农业产业、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休闲旅游业等新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进行全面的升级和创新。
第一,产品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从“物化成本”保障向“农产品价值”保障转变。服务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从事后的损失补偿向农业综合防灾减损服务转变。这不仅可以提升农业保险的社会功效,也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提高农业保险的盈利性。
第二,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从“农业保险”向“涉农保险”转变。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给农业保险提出了更高的产品创新的要求。要打破农业保险只是保障农业耕、种、养、收等初级生产的保险的观点。着力研究价值保障型农业保险产品的风险与精算定价、区域特色农产品保险的设计与定价、规模生产型农业一切险的设计和定价、农业产业工人意外团体险的设计和定价、新型农业企业年金产品设计与定价、涉外农业产品责任险的设计和定价、新型农村旅游休闲业相关责任险的设计和定价等。以期形成覆盖农业产业全链条的风险保障产品的谱系,从初级的种、殖到中间的加工到终端销售乃至产业的外延,以适应城镇化中农业高级化的全面风险保障要求。
(4)服务农村综合金融的管理、组织创新。城镇化不仅会带动农业保险需求的提高,还将促进农村金融的全面提升。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时,要着眼于它的外延价值,要将它看成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的一个有机组成。
首先,要认清城镇化中农业生产的分化,区别两类市场。一是数量多、规模小的分散的家庭农业生产者,二是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者。对第一类生产者,我们建议恢复并推广互助保险组织,而保险公司起分保人的作用,转移一部分农业风险。互助保险有利于解决第一类生产者农业保险需求低、市场行为难规范等关键问题。对第二类生产者坝,J保留一般财产保险公司和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共同运营的模式。可适当增设区域性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可整合全国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资源,组建全国性农业(再)保险公司。
其次,在管理上,可将农业保险与其他小额保险企业综合起来。农业经营的小额信贷信用保证保险与保障农业经营的农业保险可以形成天然的风险对冲,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以险养险”的思路在涉农保险中是可能的。
第三,在组织上,关键是要将农村服务网点作为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的战略性资源合理规划与建设。
第四,在组织上的外延上还有较多的创新空间。可与经营农村金融的村镇银行等形成战略联盟,特别在农村征信系统等方面合作共享。一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解决一部分市场不规范行为的问题,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将理赔等信息与征信系统共享,丰富农户信用评价的信息基础。当保险信息与征信信息挂钩,对农户的信用可获得产生重要影响时,农户在农业保险方面的不规范行为可能会有一定的减少。还可以与分支机构深入到村的金融机构形成联盟,比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一方面利用它们的网点,另外一方面也利用它们在当地的社会联系和信任。
第五,从全局出发整合好相关资源。如农业保险体系内部纵向地区性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横向的经营农业保险的各财产保险公司甚至将来可能的全国性农业保险与再保险公司以及国外农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分工与联合;农业保险体系与财政、民政救助、农业科学技术部门、地方政府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费友海.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一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3).
[2]冯文丽.农业保险补贴制度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2004,(4).
[4]高庆鹏,周振,何新平.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担模式比较一以北京、江苏、安徽为例[J].保险研究,2012,(12).
[5]郭树华,蒋冠,王旭.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贾康,刘薇.国外农林保险体系建设面面观.经济日报,2008年12月4日.
[7]李传峰.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予研究所博,研究生论文,2012.
[8]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1).
[9]李俊.城镇化、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务状况研究:2011年—2050年[J].保险研究,2012,(5).
[10]刘芙,吕东韬.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模式构想[J].农业经济,2003,(8).
[11]孙香玉,钟甫宁.福利损失、收入分配与强制保险一不同农业保险参与方式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5).
[12]庹国柱.农业保险试验四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保险,2011,(2).
[13]张跃华,何文炯.农村保险、农业保险与农民需求意愿:山西省、江西省、上海市706户农户问卷调查[J].中国保险,2007,(4).
[14]张跃华,刘纯之,利菊秀.生猪保险、信息不对称与谎报一基于农户“不足额投保”问题的案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
[15]赵红梅,苏慧娟.我国财产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一基于地区加权和时间加权的面板数据[J].保险研究,2013,(2).
[16]钟甫宁,纪月清.土地产权、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J].经济研究,2009,(12).
[17]钟甫宁,宁满秀,邢鹂,等.农业保险与农用化学品施用关系研究一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户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6,(10).
[18]周县华.农业保险和巨灾救济的比较研究一来自吉林省494户农民的调查证据[J].保险研究,2009,(10).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 石晓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郭金龙)
Tags:城镇化视野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