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李佐军:改革越彻底,创新驱动威力越大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李佐军 参加讨论

    适应、引领新常态,创新驱动是关键。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指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传统企业面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要向高、精、专方向发展,依靠创新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创新驱动迸发出巨大活力,真正引领新常态?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
    创新驱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
    记者:春节前的一条新闻引发了很多议论:一些国人到日本纷纷抢购电饭煲、马桶盖,您怎么看?
    李佐军:这一新闻让人五味杂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但我们也要正视我国创新驱动还很不足的现实。虽然一个电饭煲、一只马桶盖的科技含量有限,但消费者的选择又一次提醒我们,大到重型装备,小到一只马桶盖,都有创新的无限空间。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消费者;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记者: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现在,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而且被上升到第一动力、新动力的高度,这是为什么?
    李佐军:这与中国迈向新常态的这个大逻辑有关。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变了,发展动力也要变,即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形成新增长点有赖于创新驱动。
    我前不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引领新常态应解决十二大难题,即赶超发展成症、经济效益偏低、投资依赖过度、扩大消费障碍多、创新驱动不力、贫富差距较大、经济风险累积、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产业转型升级艰难、城镇化仍然滞后、设区热愈演愈烈、“政策依赖症”难以摆脱。从发展动力方面看,创新驱动不力是引领新常态有待解决的最大难题。
    记者:这个最大难题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李佐军:我国创新驱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知识资本投入仍然不足。近几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一直在18%—20%之间徘徊,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增速则一直在20%附近的历史低位上下波动。二,创业创新活动还不普遍。2011年大中型企业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不到30%,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跟踪和模仿制造,以及低端加工制造和低价竞争阶段。三,高新技术出口比重下降。四,人力资本增加开始遇到瓶颈。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借助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途径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在逐步缩小。
    “提质增效升级”比稳增长更具挑战性
    记者: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佐军:2015年,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任务不轻,但我认为比稳增长更具挑战性的是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也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提质增效升级”是与原来的数量扩张型粗放增长相对应,核心含义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要素生产率(比如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等)、促进产业产品转型升级,来提高经济效益(比如如企业效益、居民收入、政府收入等)。换句话说,就是将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记者:有了创新推动,“提质增效升级”是不是就水到渠成?
    李佐军:这是场攻坚战,原因有这么一些:
    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存在“路径依赖”,打破它们需要时日。“提质增效升级”需要有制度保障,而新一轮全面改革刚刚启动,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还在阻碍经济的转型,比如尚待改革的行政审批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等。“提质增效升级”要靠创新驱动,但创新驱动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形成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联动效应还有一定难度。
    “提质增效升级”需要有迈克尔·波特所说的“高级要素”来支撑,高级要素包括先进技术、人力资本和信息等,这些高级要素需要时间培育,发挥替代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要素”的作用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条件。
    经济增速的下降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要再奢求过去那种高速度,另一方面要痛下决心加快转变粗放发展模式,摆脱对刺激政策的过度依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经济增长点。正因如此,中央已强调2015年要“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必须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或者说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从而形成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内在动力和磅礴趋势。
    在技术的关键领域不看别人眼色
    记者:怎样牵住创新驱动的“牛鼻子”?
    李佐军:创新驱动的“牛鼻子”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基础不牢、原始创新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的短板。如果在技术的关键领域总是看别人的眼色,就不能掌握发展与竞争的主动权。因此,要加大力度支持科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强化创新成果源头供给,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另外还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记者:促进创新驱动要啃什么样的“硬骨头”?
    李佐军:促进创新驱动的关键是深化改革,下大力气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家都知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意义,但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要把科技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结合起来,敢于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努力克服目前科技创新中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现象,加快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消除科技仪器设备分割独占的弊端,提升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研人员动力不足的障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创造者有用武之地
    记者: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是人才和技术,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数量众多的创新型人才?如何才能让科技成果转化更加便捷、通畅?
    李佐军:我国现有2亿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劳动者,创新潜力堪称巨大。从技术人员、技能劳动者到创新型人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怎样才能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既要出台措施和保障制度,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潜心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造者有用武之地,让假冒伪劣者没有藏身之处。还要通过思想文化的引领,使科研人员增强使命感,超越名利,为国家的创新而研究、而奉献。更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不搞论资排辈,抛弃门户之见,以真才实学论英雄。
    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而我国只有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服务严重滞后。从高校、科研机构到最终形成产品的企业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即科技服务。科技服务强不起来,产、学、研的链条就联结不起来。要学习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使科技服务机构不仅盯住创新活动的下游,还要向创新活动的上游转移,直接参与到研究创新活动中;不但要向企业推介技术,还要帮助企业去实施,为企业提供从立项、融资、研发、咨询到技术管理的全方位服务。政府在发展科技服务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一方面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不能缺位,要积极作为,如制定科技服务发展规划、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等。

Tags:李佐军,改革越彻底,创新驱动威力越大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