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发展战略研究
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基础
1.1 工业革命的内核和标志
历史上新的能源系统与其他新技术相结合,往往导致新的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以煤炭为动力的蒸汽系统与工业制造相结合,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大机器时代。标志性事件是:新型蒸汽技术与新型印刷技术相结合,使新闻媒体成为主要信息传播工具,大大提高了印制速度,大幅度减低了制作成本,促进了历史上第一次公众文化普及运动。二十世纪,以煤油为动力的内燃机技术与电信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了电气化时代。突出表现是:汽油发动机与电话、电报、电子计算机相结合,迎来了大批量工业制造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历史上工业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再生能源引发的能源互联网与数字信息智能相结合,将导致工业乃至世界发生重大变革,不仅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促进人类社会进人绿色低碳、生态和谐、智能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促使人类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不论是以煤炭为动力的蒸汽机,还是以汽油为动力的内燃机,都是以化石燃料使用技术为内核,构成了碳经济形态。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创造了辉煌的碳工业文明,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全球气候变暖、淡水量下降、人居环境发生变化。特别严重的是,地球上化石燃料是有限的,是极为宝贵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给世界各国带来严峻挑战。
在面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化石燃料将逐渐变为次要,并退出历史舞台,替之的是可再生能源或其他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内核将造就低碳经济形态,把人类从有限的化石能源中解救出来,这种趋势是必然的,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1.2 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以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十六世纪以来,大致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四次技术革命。以十六世纪哥白尼学说、十七世纪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以及分别以十八世纪中后期出现的蒸汽机和十九世纪出现的电力系统为标志的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以及以二十世纪中后期分别出现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第四次技术革命,强有力地支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来,新生物学和新物理学有了长足进展,世界科学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新生物学以生命科学为重点,在基因工程、神经科学、衰老原理、合成生命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促进生物技术重大发展,打开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推动新一轮生物制造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新物理学以新能源、新材料和太空科技为重点,可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氢能开发等领域实现变革性突破,成为人类解决能源环保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竞争力所依赖的资源基础和要素结构。在新物理学、新生物学深入发展的同时,已经广见成效的信息技术仍将有新的突破和深度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带来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形成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浪潮。美国科学基金进一步预测,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与技术,认知科学与技术,加上信息技术,这四大前沿技术的融合将产生一种汇集技术(NBIC),通过这种汇集技术,神经科学家能够认识到的事物,纳米科学家就能把它制造出来,生物科学家就能使用它,信息科学家就能监控和控制这种事物。因此,汇集技术能够把人类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显而易见,科学革命不仅是科学方式的转变,而且会引发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技术变革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突破,而且会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下表概括了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工业革命在放大人类力量的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与大机械相结合,人动物不动,工人来回穿梭,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引领消费。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与电子技术结合,自动化与网络化结合,物动人不动,生产线将产品随时送到工作台,工人站定岗位,每人完成单一任务,以“一对多”规模生产,市场主导生产,以买方市场为主。第三次工业革命,数字化与网络化结合,人动物也动,桌面工厂,生产“一对一”产品,促进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有机结合。二十一世纪的工业格局必将与二十世纪大不相同,人类将创造新的工业文明。
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批战略性基础设施,支撑新的生产体系和经济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为五大类30个项目。
2.1 绿色能源基础设施
绿色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五大项目:一是可再生能源设备,变燃烧碳化石燃料为使用可再生新能源。二是能量采集设备,如将每处建筑转变为微型电厂,就地收集可利用的能量。三是能源储藏设备,利用各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储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以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四是能源通用网络,利用网络通信科技把电网转变为能源通用网络,建立能源神经系统,让普通居民把周围建筑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五是简易充电设备,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源、以插电式或燃料电池作为充电器的新型交通运输网,各种电动交通工具所需要的电能可以通过电网平台的充电站进行购买。
2.2 智能制造基础设施
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包括5大项目:一是数据制造系统,通过对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描述,在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快速重组、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下,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完成产品设计和生产。这个制造系统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设计可视化、制造清晰化、营销精准化、信息集成化等优势。二是智能控制系统,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生物技术与机械人的融合,智能制造系统,例如工业机器人,具有小型化、智能化和群体化发展的趋势,结构越来越灵活,控制系统越来越小,适应作业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成为柔性制造系统和自动化工厂的重要工具。三是可重构制造系统,这类制造系统具有重复利用和更新系统的功能,实现快速调试和制造,因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灵活性以及突出的生产能力,有利于满足顾客对“专、精、特、新”个性化商品需求,形成有弹性的专业化。四是3D打印,利用计算机设计数据,采用材料逐层堆积的方法,代替传统刀具和多道工序,解决复杂结构零部件成形问题。五是新复合材料,其强度、质量、性能和耐用性均优于传统材料,且更容易加工,为相关产业高速发展创造重要条件。
2.3 无线网络及交通基础设施
无线网络及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五大项目:一是大数据库,解决海量数据的产生、储存、分析和安全问题。大数据设施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几乎无所不能,计算机正向“云计算”演进,信息技术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二是无线网络,以无线的方式把地球联系起来,使全人类实现实时实地沟通、交往和交易,特别是物联网,通过装载物体内部的感应器还可能使人和物体进行沟通。人类与机器人配合,计算机的智能有可能超过人类的大脑,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命运。三是机器人,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公共安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将承担人类拒绝承担的工作,大到清洁核电站,小到做家务和电子秘书。专门为老年人和残障人设计的机器人不久将上市,价值不会超过一万美元。四是最新科技产品,如能上网的隐形眼镜、智能家具、光场相机、可携式搜寻面板等。五是超级音速飞机,从纽约到北京仅需四个小时。六是星际飞船和太空天梯可带普通人在太空旅行。
2.4 生命健康基础设施
生命健康系统包括五大项目:一是信息转换器,通过电脑把人脑记忆完全备份下来,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信息转换,从而引发学习和生活上的重大变革。二是人格信息包,包括“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人身信息”的虚拟信息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肯德里克·凯伊教授认为,在2030年前有可能生产一种读心术,有效地运用人格信息包。三是人体再生工程,通过人体细胞培育获得人体器官,市场上有可能出现人体器官商店,从而解决人体某些部件的更新问题。四是体外子宫,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体外生殖,通过人造子宫生育,这必将引起生殖模式和妇女地位的革命。五是延缓衰老工程,科学家在酵母细胞、果蝇及蠕虫内发现了影响衰老快慢的基因,并通过“热量控制”延长了昆虫、狗、老鼠、猴子的寿命。六是合成生命工程,包括对灭绝动物的复活。人工合成生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型产业,并对生命现象有一个全新解释。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教授认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结合,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人体再生和互联网结合,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
2.5 生物工程基础设施
生物工程基础设施包括五个项目:一是生物能源工程,如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规模化、基地化种植;二是生物环保工程,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杀菌剂及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三是生物医药工程,如新疫苗和诊断试剂,用于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四是生物农业工程,如优质、高产、高效农林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五是生物制造工程,如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六是生物服务工程,如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设计、数据管理与分析支持等。
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大批设施和项目建设,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再生能源有机结合,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坚实基础,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
3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局性影响
3.1 促进洲际经济一体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如物流基础设施和智能电网等,大多以各大洲为重心,具有扁平化的组织特征和既分散又合作的网络化特点,有助于促进洲际经济发展,形成洲际政治联盟。最近欧盟和非盟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的“沙漠计划”项目拟通过建立新的连接非洲和欧洲的电网,将撒哈拉地区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电力输送到欧洲。据估计到2050年,“沙漠技术”所输送的电力将满足欧洲15%用电需求。欧美科学家正在论证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之间铺设交换绿色电力的海底高压电缆可行性。俄美两国正在磋商在白令海峡建设一条长64英里的隧道项目,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总投资预计100亿—120亿美元。该项目还包括一条连接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速铁路。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将会实现一个从伦敦到纽约并延伸到全世界四分之三道路的陆地物流网络,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3.2 促进地缘政治向生物圈政治的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促进国际地缘政治向生物圈政治的转变。地球生物圈,包括从海底到外太空的广阔空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历史上,正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所描述的,每个民族国家和族群社会,为了尽可能多占有资源,确保自己及其子孙后代的繁衍,
如为了获得化石燃料(这正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命脉)和其它有价值的资源,在人类历史舞台上,以地缘政治的形式不断地进行博弈甚至进行战争。最新科技进步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球化学的进化是一个彼此适应、共同创造的过程。物种内部和不同物种之间除竞争性和侵略性之外,还存在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因此,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建立带有生态思维的国际关系理念。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的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随处可见且易于共享,有助于避免为争夺能源而大打出手,从而促进全球合作。目前出现的全球性健康网络、全球救灾网络、全球基因库、全球环境网络等,反映了传统地缘政治向生物圈政治转变的重要趋势。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现行的用于指导国家之间关系的游戏规则将受到挑战,旧的国际体系将让位于具有生态特征的国际体系。
3.3 促进金融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变
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往往需要巨额的先期投入,企业和个人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往往以金融资本的形式,通过控制财富产生的科学技术和财富分配的物流手段获取利益。大规模生产中最大的开销也是前期的工具投入,而且产品越复杂、更改越多,成本越高。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新型分散合作式的微型制造业和能源领域,扁平式的经济模式日益成熟,企业和个人分散的财富可以社会资本的形式,通过“桌面工厂”和“社会制造”,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物产品并从中获得新的价值。在互联网和智能网中创业,企业家和合作者所需要的成本比较低廉,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金融资本。而且社会资本将改进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存量资产的再配置以及规模定制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有可能代替增量融资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规模扩大。这是因为全球性供应链有可能发展到“无尺度”阶段,可以为大众和小众同时提供服务,可以及时调配全球范围的供求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所有权的关系将逐渐被租约所取代,买卖关系向供租关系转换、所有权交换向网络内特定时间获得服务转换。在一个使用权大于所有权的世界中,财产仍然掌握在供应者手中,只要通过租借、分时共享、定点以及其它临时性分时段出租,就可以及时地得到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社会资本的作用和意义将越来越大。如果说传统的经济模式强调纪律和勤奋的价值,遵循至上而下的权威,注重金融资本的话,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模式更多的看重互动、社会资本参与、开放共享以及加入全球网络。集资工具大众化,公众投资(众投)—公众制造(创客)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和价值创造新源泉。
3.4 促进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大调整
信息技术深度研发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不仅是IT领域的技术变革,而且将进入各行各业开启全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大数据的数据类型繁多,文本、图像、音频以及地域信息均包括在内,数据价值较低需要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提纯,数据变化速度快,需要尽快进行收集分析才能获得信息。所以,大数据产业需要有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和推动,这必将带来巨大的创业机会和商机。
生物技术深度研发和产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不仅初具规模,而且越来越成为各国应对未来健康、农业和环保挑战的关键手段。特别是合成生物新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能解决人类健康中一些疑难病症,打开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推进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业等领域快速成长和发展,促进生物经济大发展。以生物农业为例,以生物方式代替化学方式防控虫害,将有效解决农产品产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新型能源开发技术深度研发和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开辟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新方式,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促进精细制造和依赖能源生产的制造业部门向新的技术源头和新资源地转移。比如,北美页岩气开采的低廉能源价格,将诱导石化产业和新型汽车业向北美加速转移,进而对世界能源格局乃至政治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5 促进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刚性生产方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单一集中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适度的模块组合型生产方式,大幅度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工厂化集中生产转向“社区工厂”形式的社会化分散式生产,产业组织向外部市场的网络化延伸,将带动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发生深度融合,第二、第三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服务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和市场营销服务对制造业的支持和作用越来越大;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源不再是同质产品的低廉价格,而是通过数字化新型制造装备所生产的更具个性化、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目前具有的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丧失;基于特定地理环境的产业集群,将通过空间布局转向数字化,发达国家将重新获得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成为新型装备的主要生产国。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生产方式、公司策略、物流手段以及国家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将较大程度地改变经济要素结构,与传统经济主要要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比,新形势下经济增长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强。新思想就像新配方一样可以促进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
3.6 促进社会观念和传统意识的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传统的工业时代逐步退却,以无线网络为连接纽带的合作时代行将到来。工业时代以工业行为为特征,合作时代以合作行为为特征,产生新的观念和意识。例如,对自然的认识:自然不再是人类征服和奴役的对象,而是一个亟待培育的共同体。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成熟,自然的工具价值将逐步让位于自然的真实价值;自然不应被占有,而应得到礼遇。再如,对时空的认识:古典经济学一般将空间视为储藏有用资源的容器;在新时空观看来,空间应该是由活跃关系所组成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地球的化学组成部分不应视为一种资源或财富,而是维持地球生命所需的复杂关系中的有机部分。以此相适应,生产率将让位于传承性,效率将让位于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再一次同我们所居住的生物圈节奏和周期保持一致。在经济社会中,“地理不重要,创意才是王道”,创意成为一种资产;“意义最大化”将代替“利益最大化”,生产资料承租制将替代生产资料所有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自然观、新的时空观和新的经济观将冲击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值得高度重视。
在看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正面能量的同时,也要看到负面能量。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增加族群矛盾,加剧市场震荡,改变经济学传统变量关系。虽然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长速度还可能高于发达国家,但由于基数小、基础差、条件不一样,南北有可能更加不平衡,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潜在根源,对世界的共同发展构成威胁。在新技术、新产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业会明显增加,经济不稳定性和意外现象会更加突出,传统经济部门和新经济部门之间政策取向的矛盾更加激烈,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市场取向的矛盾更加激烈,不同发展程度地区之间利益取向的矛盾更加激烈,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必要的准备。
4 国际社会响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措施与启示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可能持续二十一世纪100年。目前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初时期,今后20年是关键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基础设施有可能在今后20年这一关键时期大规模施工。为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响应,抢占先机。
4.1 欧盟要主导低碳经济的国际规则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英国和德国等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特别是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一方面既是高碳经济的开拓者,另一方面也是低碳经济的旗手,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客观地说,这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也是欧洲老牌工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新战略。欧盟从理念、政策、企业经营和消费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低碳经济的一系列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活动为自己创造新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些欧洲老牌工业国家通过积极主导全球范围的防治地球变化的气候外交活动,抢先成为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税制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欧洲老牌工业国家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时期,也是不遗余力的。比如德国政府前不久建立了能源—气候变化基金,从2013年起,每年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30亿欧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这对于德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具有实质性作用。德国政府估计,到202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将增加40万就业岗位,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将达到50万人。
4.2 美国要为世界制定总体规划
美国除了在新技术研发方面领先世界之外,而且有一批学者、企业家和战略家积极制订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总体规划。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正率领由众多高水平专家组成的全球政策制订小组,正在谋划一个五大支柱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蓝图。同时,美国政府参与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2013年初,美国总统在第二任期施政纲领中再次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每年要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和环保技术投资150亿美元。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近期正在筹划创建覆盖全美的超级“WIFI网络”让用户随时随地免费接入英特网,预计这项计划实施后将激活总产值1780亿美元的无线网络通信产业,大大降低教育和商业管理成本,催生基于网络的新事物,如无人驾驶汽车等。
初步研究美国绿色新政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寻求眼前经济复活和中长期经济增长结合起来,重视技术和产业创新。2012年美国出资建立了由15家制造业创新机构组成的全美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主攻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制造技术。二是推进“再工业化”。美国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型经济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体现了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是推进重设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工业化。三是配套推进新技术法规。例如,美国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特别重视根据地方页岩特征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防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4.3 日本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
日本把向低碳经济转型作为国家战略和投资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在低碳技术领域领先世界,太阳光发电世界第一,节能世界第一,要以世界上最快的普及速度广泛应用环保车,要建立世界上最先进的低碳型物流体系,要成为引领世界低碳经济再循环新潮流的资源大国。为此日本选定了24项国家级战略工程,并正抓紧建立支持低碳经济战略工程的投资机制以及财税政策,大力构建最先进的低碳社会。
4.4 国际社会响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启示
积极响应和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许多重要国家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发达国家动手早、基础好、起步快,已经占据了一些重要的制高点,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欧、美、日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他们都聚焦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高度重视各种新技术的融合和各种资源的整合,都把新的基础设施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系统。但是他们产业化的思路各有不同。欧盟着力于构建分散式合作的新的产业组织,
英国特别重视曼彻斯特微型实验室的建设,美国试图在集中式和分散式产业组织之间找到平衡,日本比较注重社会意识和运作模式创新。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成为先进智能工具,信息资源成为主要战略资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新能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类与机器人融合带来新的智能工具,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电网,生物工程使人类不再受达尔文进化论的限制。3D打印机作为数据制造系统的重要工具,无须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省去了产品组装过程,能够实现设计、工程、市场、质量等部门实时协作,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加快了市场响应。在看到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带来诸如科技伦理、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环境污染、垃圾信息等,需要趋利避害,使新技术、新产业更好地造福人类。
5 中国响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思路
5.1 战略思路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认识论、方法论和发展思想的伟大变革,体现了“唯实”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我国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影响处于初步了解和感知阶段,缺乏系统研究和中长期战略筹划,生物产业、智能制造业、新能源开发、智能网络处于发展的起步期,面临着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难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拉大。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大战略、大政策和大措施。
把坚持绿色经济发展方向作为国策。绿色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方向,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这个根本问题。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绿色社会,应该成为全民的基本意识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建立绿色经济融资机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科技产品首先在国内市场广泛应用,大力促进传统发展模式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依托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制订,坚持共同带有区别责任原则,坚持要求平等参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创新,共享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
坚持综合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仍然将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阶段,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各地资源条件差异很大,需要统筹解决的问题很多,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够完全沿着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按部就班,中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加强技术改革、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传统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尽可能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最新成果,加强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走一条新的综合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既通往大众市场,也通往小众市场;既是传统工业文明和要素的继承和发扬,对传统经济社会的部分改造和转向,也是知识和制度创新,着力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发展伦理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这是中国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选择。
进一步完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战略。一是统筹“三规合一”,综合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促进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和接轨,优先推广产品制造数据化,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形成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城镇化。二是综合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和当地传统文化精华,形成有优质文化特色的城镇化。三是合理安排新型产业布局和传统手工艺制造,形成有多元品味的城镇化。四是配套构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产业组织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工作生活便利的城镇化。五是充分重视内在市场需要和外向市场需求之间的互动,形成有市场前景的城镇化。六是统筹安排新型产业与新型商业模式协同发展,增强新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创新型的城镇。
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一是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革命性、系统性和国际性,进一步反映科技革命性突破和产业发展及其社会变革的趋势,明确中国在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战略定位。二是加强理论和方法创新,大力提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推进改造型再创新;引进新产品,推进公益型再创新;引进人才,推进发明型再创新;深挖传统产业潜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精细化发展。三是加强社会系统以及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制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构建高新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产学研”有机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加强“创新驱动”机制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五是加强协合创新、融合创新和汇集创新,集中力量开发重大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工程。六是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构建既规范又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七是切实加强培育创新人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建立国家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在响应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发展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合作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绿色世界的建设者。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规则制定,遵循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挥大国大市场的作用,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出应有贡献。二是加强与金砖国家经济金融贸易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共同发挥新兴经济体的整体作用。三是加强与周边东北亚区域和东南亚区域以及西亚区域合作,统筹考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体系和统一市场。四是加强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合作,建立和完善离岸区域合作新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合作,合作规划、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界。
5.2 对策建议
制定国家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国务院2013年1月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需要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业和合成生物产业等相衔接。目前行业制订的十二五规划,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尚缺少比较有长远眼光的前瞻性和基础设施战略路线图。因此,有必要统筹抓紧制订国家应对战略和方案,遵循新型技术研发周期和产业化周期,进一步明确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期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路线图和战略布局及其相关支持政策。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主体和产业化主体。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加强战略设计,深化信息、生物、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特别要支持大数据产业联盟这类新型组织大力开发合作型工业模式,加快创建微型制造实验室,大力推进3D打印技术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在重塑重型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家庭制造业,加快培育新型产业生态,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和控制权。同时精心制定新型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避免类似光伏产业现状无序竞争。
积极参与区域性和全球性基础网络建设。发挥大国大市场独特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在国际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中,不仅要跟随发展,而且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格局变革的契机,有节奏地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争取参与重点产业重要环节的技术变革并有所建树。
加快建立新型战略产业分类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行业准入和规范、服务质量监管和评价、市场培育和引导、国际合作相关政策,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趋利避害创造法律条件,发挥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障支撑作用,加快构建符合产业成长规律的体制和机制,比如引入绿色税制,引导资金投入,防治污染。
加大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普知识教育。及时加强世界科技发展革命性突破所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普及和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妥当应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可能出现的变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5.3 国家开发银行措施
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服务国家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最近一个时期国家开发银行制定了《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的意见》以及《十二五国家开发银行生物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等。在全球经济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先行先导作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开行有必要进一步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紧制定开发性金融响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融资规划和信贷政策,促进高新技术的渗透、新设备的应用、新业态的成长。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量资金,仅生物产业“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累计需要资金5.3万亿,其中信贷资金超过1.5万亿以上,发挥开行中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以市场化方式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高效融资支持,意义重大。二是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性融资体系和配套投入机制,大力创新融资模式,加强与政府部门重要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推进项目落实。三是继续跟踪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不仅从技术产业层面研究对策,而且以更前瞻性、战略性和国际性思维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出现的对地缘政治、国际经济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整体把握趋势和特点,更好地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
[2][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3][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
[4][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
[5][美].约翰·内森《索尼秘史:奇迹的崛起、帝国躁动与迷茫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4月。
[6]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7]邹力行.《金融帝国——美国的发展与启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Tags:邹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发展战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