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青:破解农村金融难题重在创新
农村金融体系缺失的问题已经喊了很多年,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一方面农民反映贷不到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认为农村金融难做。那么,农村金融究竟应该怎么做?临夏州的探索又有哪些实际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提出发展农村金融已经很多年,但进展缓慢,很多地方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方式单一;部分偏远地区出现金融“盲区”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小青: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体制因素决定的。农村金融需要政府支持,形成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借贷构成的体系,来支持传统农业的现代化。现阶段我们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体系。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并县以下营业机构,在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的网点不够;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及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起步晚、规模小,完全靠农村信用社还不能满足农户生产生活贷款的需求,特别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村工业和服务业的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是技术因素决定的。虽然农村金融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但由于农户多且分散,贷款规模不大,缺乏农村信用贷款,而农户又缺少有效的财产抵押物,金融机构运作成本高,形成了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境。
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地方不断探索改善农村金融困境的办法,如甘肃临夏州“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其实就是一种对改善当地农村金融现状的探索。
中国经济时报: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草根金融”,你如何评价其意义?
徐小青:这肯定是个好事儿,在这样深度贫困的地区,以农民互助社的形式,部分解决了当地群众贷款难、缺少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的难题,而且效果不错,所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
这样的探索有三重意义。一是扶贫方式的创新和探索。对于像临夏州这样贫困的地方,如何让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起来,一般的扶贫办法未必见效,临夏州选择了用互助金融的扶贫办法,确实是很好的探索。
二是在探索农村金融方面有创新。由于当地经济不发达,农业难于发展,非农产业包括金融服务的发展就更难,临夏州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创新路径。不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实践来看,农民的合作组织,如果没有金融的合作,很难真正发展起来、持续下去。所以,临夏州这种以互助社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农民发展产业资金问题的思路是对的。
第三,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的意义。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只能是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合作,随着目前上百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合作的范围需要拓宽,而且也已经列入人大修法的计划。事实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可以开展信用合作,这其实为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开了口子。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再次明确此项政策。
所以,临夏州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虽然叫“产业发展互助社”,但他的核心其实是资金互助,是对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的探索。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你认为互助社在发展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徐小青:从案例中的“产业发展互助社”资金结构来看,是政府+企业+农户+社会捐赠共同出资形式的,而且政府出资占大头,这使得互助社组织本身的依法合规、可持续性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政府不能直接出资做合作互助金融业务,当然,我相信这的确是当地政府的无奈之举。所以,要考虑互助社的出资结构应符合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相关规定,让农民资金互助社这个机构可持续存在与发展。建议是否可以整合所有扶贫资金,作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一种探索,放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中,而财政资金应该逐步退出去(政府可以支持成立担保、再保公司)。另外,可以先把企业的钱作为捐助资金吸引进来,但需要政府逐步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办法,让资金互助合作社能成长壮大、持续发展。
文章出处:《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03月20日
Tags:徐小青,破解农村金融难题重在创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