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韩俊 潘耀国:“十一五”期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前景和重点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内容摘要:畜牧业在中国越来越重要。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就业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世界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畜产品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未来几年畜产品的目标市场。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畜牧业比重,要积极发展畜牧业。
    关键词:畜牧业   “十一五”   发展重点
    中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已经由家庭副业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色突出,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特征鲜明。 “十一五”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畜牧业比重,牛奶和牛羊肉将成为继猪肉和禽蛋之后,畜产品生产和消费新的热点。
    
    一、畜牧业在中国越来越重要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
    (一)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畜产品替代口粮消费趋势明显。我国居民每天从动物食品中获取的蛋白质总量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40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畜产品消费量很不均衡。只有推动畜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畜牧业是农民就业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畜牧业可以大量吸纳劳动力,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230元来自畜牧业,几千万农民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业,其收入明显高于大农业的平均水平。      
    (三)畜牧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畜牧业是一个与其它产业高度关联的产业,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1/3,足以看出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我国玉米的比重超过小麦成为第二大粮食作物,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的速度明显加快。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这种带动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畜牧业对食品加工业、畜牧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农业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发展畜牧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国畜牧业生产总值9500多亿元,加上所带动的饲料、畜产品加工、兽药等相关产业的产值,整个产业链的产值约15000亿元。
    二、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供应从总量短缺局面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相对过剩。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先后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畜产品的生产大国。畜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一)区域化布局。畜牧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生猪生产已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向南北两侧逐步扩散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各省市的猪肉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1%,东北地区由于粮食转化的潜力大,正在成为养猪新区。肉牛业迅速由牧区向农区转移,形成了以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为主的肉牛养殖格局,中原肉牛带和东北牛肉带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6%。中国肉类区域化生产特色鲜明,五个省牛肉累计产量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一半,七省合计猪肉产量、肉类总产量也都分别超过了全国产量的半数。禽肉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省份,蛋鸡生产以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省份为重点产区。水禽生产则以南方省份为主。奶类生产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与华北两大地带,以及上海等大中城市郊区。
    (二)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饲养程度有所提高,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产业化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大量涌现。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6.6万个,带动农户数59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在这些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占到50%以上,畜牧业成为农业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
    三、畜产品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
    中国畜产品消费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之前为畜产品低水平消费阶段。城镇居民只享有最低消费标准的肉类和蛋品供应;广大的农民只有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才能吃到肉。1983-1993年为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阶段。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和余粮归农户所有的政策,最终改变了中国居民粮食消费短缺的状况,所有食物的消费都有很大的提高。1994年至今为畜产品消费平稳增长阶段。该阶段不仅是畜产品生产迅速增长的阶段,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虽然口粮消费增长停滞或下降,而畜产品消费呈现持续增长之强势。
    2004年中国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奶类2300万吨,禽蛋2700万吨,总产量是可观的,但9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年人均只有19公斤的消费量,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量,也只有33公斤。再说得到位一点,农民人均每天也就只吃1两肉,城里人有钱,但每天平均还吃不到2两肉。
    中国是世界禽蛋第一生产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家庭消费量只有11.19公斤,两天吃一个,每天只有半个。全国农民人均5天才吃1个鸡蛋。鸡蛋是最大众化的补品,价格不贵还营养丰富,所以不少城里人早餐都吃一个鸡蛋,营养学家推荐:老人、孩子每天一个鸡蛋就足够了,成人每天两个比较合适,初中高年级、高中低年级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高峰,肉蛋奶消费力最强、消费量最多,而糖尿病人隔一天吃一个鸡蛋为宜。
    中国人吃盐重,部分人还有喜食动物油脂的偏好。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脂在内的食用油消费,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存在着消费过量的问题,但不能由此推出中国人肉食消费过量的结论。从整体上讲,以吃米吃面为主,动物食品消费不足,才是对中国食物消费的准确概括。当然也存在着家庭成员之间、一日三餐调配不合理等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父母省吃俭用,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女饮料和肉类消费确实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几乎是所有人普遍存在着一日三餐饮食搭配不当的严重问题,相当多的青少年不吃早餐或只吃点主食,午餐夹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间对付一顿,晚餐丰盛,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集中在每晚的家宴上。早餐对于保持人一天的精力来说,非常重要,早餐应该吃点肉。
    (一)畜产品消费的区域差异
    我国畜产品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消费偏好的区域差异则表现在肉类结构上,南方城镇居民猪肉和禽肉消费量最高,用于猪肉和禽肉的支出分别为224元和244元,北方只有141元和128元,即南方禽肉消费支出是北方的1.9倍;而牛羊肉的消费支出,北方(53元)正好比南方(27元)高了1倍,内蒙、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消费支出134元,是南方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人均羊肉消费支出(96元)为南方(6元)的16倍。新疆农民人均羊肉消费8公斤,城市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高达9.19公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以及消费结构,与城市居民消费偏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二)未来几年畜产品消费增长因素分析
    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对于畜产品消费增长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化水平不但影响食物消费总量,而且也影响食品消费结构。当一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粮食消费逐渐减少,蔬菜消费也有减少,畜产品消费却增加。有关调查表明:进入大城市的人口,年人均畜产品消费比在农村增加7.2公斤,到中小城市也增加4.2公斤,尽管还赶不上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但已显著高于农民平均消费水平和逼近市民畜产品消费量。
    2.烹饪方式。烹饪方式的变化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畜禽产品消费,特别是牛羊肉和禽肉。历史上形成许多烹饪猪肉的方法,历史悠久,而对牛羊肉的烹饪方式相对不多,近年来,除了西式加工肉食品外,还有两种普遍的畜禽产品烹饪方式逐渐影响着畜产品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第一种方式是“烤羊肉串”之风从西北蔓延至全国;第二种方式是“牛羊肉火锅”在全国迅速普及。
    3.消费人群。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学历高低等因素都影响畜产品的消费。中年家庭比青年和年长家庭消费更多的禽肉,牛奶主要是青少年和年长的家庭成员消费。高学历消费者阶层,更加注意和关心食品消费的营养状况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因此这部分消费者消费更多的牛肉,禽肉和鱼类。高学历消费者阶层和老年人也有减少畜禽产品消费的倾向,转向更多的蔬菜,水果消费,而且偏好消费更多的奶类食品。
    目前,在中国独生子女群体是畜产品消费的主力,中老年人省吃俭用的节俭传统依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全体成员,尤其是中青年人的动物产品消费,会有一个明显上升阶段。迟早总有一天,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如同对主食消费一样,吃多少科学就吃多少,吃饱的问题解决了,随后就进入吃好的新阶段。
    四、畜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中国畜牧业发展目标
    首先,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世界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畜产品的市场定位一定要准确,尤其是几年之内的目标市场的确定更要恰当。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世界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富裕起来的具有现实购买力的5亿人口,就是未来几年畜产品的目标市场。
    其次,人均每天消费2两至3两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城市高收入家庭年人均肉类消费39公斤。农村先富起来的人吃肉25公斤,这些高收入户占了农村总户数的20%,高收入户中又有一半,年人均纯收入在7657元,这些富户占到农村总户数的10.26%,农村有1亿先富起来的农民,年人均吃肉31.34公斤。城市高收入人群家庭肉类消费2.2两,加上在外消费平均每天肉类消费3两左右,也就是一日三餐每顿1两肉。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每天消费2两肉。未来5-10年城乡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由现在的33公斤和19公斤会上升一个台阶,还难以达到富裕人口今日的消费水平,但会逐年向每日2两或3两的消费水准逼近。
    第三,“十一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畜牧业比重。生猪和禽蛋业在中国是相对成熟的产业,只要市场有需求,猪肉和禽蛋在短时间内就会保障市场供应。肉鸡的生产一上来就是规模经营,它的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而对中国肉鸡产业拉动力最大的是日本、韩国、俄罗斯、西欧等国际市场以及我国的香港。猪肉和禽蛋跃居世界第一,是全国人口基数大和国人的消费偏好塑造和支撑起来的,禽肉比重迅速上升到肉类总产量的20%,靠的是购买力高的城市人和国际市场。
    第四,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热点是牛奶和牛羊肉。从1992年到今年,大部分畜产品的销售价格出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价格上升幅度最高的畜产品依次是牛奶、牛肉、羊肉、猪肉和鸡肉。这是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以价格上升的方式给生产者发出的指令:牛奶和牛羊肉必将成为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的热点。奶类是我国将来需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奶类消费量也将呈大幅增加趋势。奶牛生产向华北集中,华北牛奶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迅速上升,东北和华北是我国的奶牛生产带,其牛奶生产量占全国生产量的60%以上。
    总体来看,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品将长期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格局。与肉类产品和蛋产品相反,我国奶产品则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肉类、禽蛋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趋缓,在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继续下降,禽肉和牛羊肉比重持续上升。而奶类产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未来十几年,中国人的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城市有很少一部分人消费确已饱和、甚至出现量的减少,但这只是食物之间的品种替代,而从整体上看,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上升”阶段,特别是牛羊肉、禽肉、液态奶和乳制品、水产品,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大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农村奶类消费的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年,但潜力会更大。
    (二)发展重点
    1.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上,必须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在发展高产品种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中国特有品种的发展,满足各地区、不同消费人群的特殊需求。加快牛羊肉、禽肉生产,突出奶类和优质细毛羊生产。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加速全国畜牧业区域化进程。农区畜牧业要重点发展养猪、养禽和节粮型草食家畜牛羊的发展。牧区畜牧业要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以草定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城郊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各地畜牧业发展一定要走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尽量避免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趋同。
    3.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要大力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这是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加人们畜产品消费的重要措施,尽快改变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4.提高畜牧业科学技术对畜牧业的促进作用,在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技术因素将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要重点抓好畜牧业现代养殖示范园区、畜产品加工示范区。科技推动战略的中心是畜禽良种选育和疫病防治,这两项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普遍重视。
      5.进一步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养猪户数减少,养殖户养殖规模在扩大,生猪饲养资源逐步集中。中等规模生产场户在规模化养殖中的数量和产量比重不断上升。大规模生猪生产场略微增加,但数量仍然很少。中型规模肉禽生产场户数量持续增加,发展势头良好。蛋禽和肉禽专业户饲养为最优养殖规模,专业户肉鸡饲养具有规模效益。在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畜禽散养户利益,使他们能够获得畜牧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总体上讲,专业户和中等规模户是中国未来畜牧业的主力,也是实施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战略重要基地。
    韩俊 潘耀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文章出处:国研网“国研报告”
    

Tags:韩俊,潘耀国,“十一五”期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前景和重点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