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马晓河: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政策调整思路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特点
    通过对2003年我国人均GDP、农业GDP比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等主要指标的测算,并与国际上可比的参照指标进行比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第一,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按现价和官方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许多东部沿海省市已经超过3000美元,个别省市还超过了5000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0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90美元。这表明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第二,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财政能力不断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长幅度,从而使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到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800亿元。2004年财政总收入上升到2.6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55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农业各税在全国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已经降到4.4%以下,2004年这一比重进一步降低。这表明在历史上对我国工业化曾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税,其作用已经降低。
    ●第三,农业在GDP中的份额逐年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1991~2003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9.9个百分点,而间隔期一样的1978~1990年,只下降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85.4%,占主导地位。农业份额的加速下降,是我国进入以工补农阶段的主要象征之一。
    ●第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发生转折性变化
    1997年,我国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2003年为49.1%。这表明我国就业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非农产业取代农业成为就业的主体地位。
    ●第五,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分阶段看,1978~1997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7.9%提高到31.9%,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1998~2003年,城镇人口比重从33.4%提高到40.5%,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相当于前者的2倍,说明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时期,以城镇化和城市经济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到来。
    ●第六,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1991年~2003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3.8%下降到37.1%;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7.6%下降到45.6%。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反映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这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第七,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1978~200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49.9%提高到92%,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则由50.1%下降到8%。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的上升表明我国工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已经减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跨过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时期,正在逐步向大规模反哺期过渡,但到全面、大规模反哺农业期还有一定差距。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特征看,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从农业少取、多予,乃是必然趋势。
    ●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调整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过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也应相应调整。实际上,从近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两免、三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公共品的财政投入等措施看,我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向。为从政策层面更好地处理国民经济与“三农”的关系,试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国民经济由农业哺育工业阶段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既是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也是一个容易忽视“三农”问题、极易导致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极易导致农民在工业化进程中被“边缘化”,不仅妨碍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甚至将影响到社会稳定。
    ●适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循序渐进有重点地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
    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政府行为。为此,应该积极合理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刚跨越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时期,正在向大规模反哺农业时期过渡,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应该是一种渐进式调整,现阶段农业补贴的目标主要是以保障粮食(农业)安全为主,并以安全目标带动农民收入目标。补贴的力度只能是有重点的逐步增加补贴,即对重点品种(小麦、玉米、稻谷、大豆)、重点地区(粮食主产区)和重点人群(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在此基础上,如果财力允许,还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财政支出,提高对落后地区和弱势人群基本公共品的供给水平(水电路、教育、卫生、社保)。当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和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农业补贴的目标即可转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多重目标,补贴的力度可以做强,范围可以做大,面可以做广。
    ●加强制度建设,为工业反哺农业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障
    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仅是增加财政投入,还包括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平等地对待农民,确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现阶段重点抓好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以及改革城乡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
    ●因地制宜,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工业反哺农业中的职责
    要根据财权、事权相匹配和外部性大小的原则,合理界定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确定各级政府在工业反哺农业中的作用。对于少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不仅要明确省市政府承担省市财政反哺农业的主体,而且要通过垂直转移支付,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有效地支持这些地区的政府履行好反哺农业的职责。
    文章出处:宏观经济研究院
    

Tags:马晓河,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政策调整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