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翟虎渠:农业科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对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加速科技创新步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就此记者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
    记者:有农技人员自豪地告诉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如此威力。对这一说法,有没有科学的实证?
    翟虎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做过专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农业GDP增长的贡献中,每1元投入,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分别为3.71、2.12、1.91、1.88和0.54元,而科技的回报高达9.59元;在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中,每1元的投入,灌溉、教育、道路、通讯、电力的回报分别为5.56、2.02、1.95、1.84、1.37元,科技的回报则高达4.41元,仅次于灌溉。这恐怕不难看出,科技在农业发展中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有着相当高的回报率。农民欢迎农业新科技,农字头企业依靠农业新科技,说到底,看重的都是农业科技的高回报率。
    我国农业科技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已经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我国解决了在国际上看来几乎不可能自行解决的粮食自给问题。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们国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了我们农产品的竞争力。
    记者:农业科技有着高回报率,是否就意味着它有可能对农业发展有高的贡献率?
    翟虎渠: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这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贡献率低,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在某些领域,我国农业科研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如大豆、小麦、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遗传育种,与国外相比几乎没有差距。可是,有些科研成果由于无法转化或不能及时转化,就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进一步的创新。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转化率仅有30%到40%,而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80%―85%,其他农业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等也在60%左右。
    记者:我们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呢?
    翟虎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土地、水资源日益短缺,农业生产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而为了农民增收,就必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些也都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然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这是目前的又一现实挑战。
    记者:您认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翟虎渠:主要有以下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部门、单位条块分割,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机构、学科、专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确,跨部门、跨专业合作项目少,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不高。
    ――国家农业科研计划项目组织缺乏整体计划和统筹安排。完全通过竞争方式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研计划项目,缺乏对国家科研基地和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项目的定向稳定支持,不能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就必然导致难以在体现国家意志、战略和目标的重大自主创新方面加速突破。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基本上是财政资金,而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偏少,占农业GDP的比重偏低。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较大差距,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法国等农业强国,以及亚洲近邻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稳定投入并建立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遍布全国的农业科研试验站,是国家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影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后劲。
    记者: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首要解决的问题应是什么?
    翟虎渠:我认为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科研与推广力量,建成布局合理、方向明确、优势互补、科研推广相衔接的,基本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此,需要逐步打造“三个平台”,即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负责全国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其核心组成部分是1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和300个国家农业科技试验站。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致力于基础性的研究和自主创新,负责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农业科学知识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
    1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主要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布局、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负责区域内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这样做可以使农业科研和农业的需要、农民的需求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将现有省、市、县科研队伍进行有机组合,建成50个左右综合性、300个左右专业性的农业科技试验站。试验站是联结全国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大体系的中枢,上与国家中心、区域中心相衔接,下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相联系,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试验、示范和推广,将重大科技成果组装、集成、配套与示范,让农业科研成果直接“走进”农田,服务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
    记者:要让农业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除了需要建立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采取其它哪些主要措施?
    翟虎渠:急需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拨出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生物重要种质资源发掘与重要遗传性状改良;加强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可持续控制研究;强化农业环境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安全研究;加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等。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农业科研高级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重视人才引进,特别是引进新兴学科、薄弱学科、交叉学科等前沿领域的人才。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专业队伍建设,科学建立相应的机制,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链接
    翟虎渠,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等职务。专攻作物遗传育种,特别是数量遗传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其研究成果“水稻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遗传研究”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近年来还在宏观农业、高等农业教育研究、农业产学研合作、农业产业化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付诸实践。
     
    

    

    

    文章出处:《经济日报》
    

Tags:翟虎渠,农业科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