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丁声俊:我看粮价上涨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从2006年9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玉米及制品价格上扬。最后两个月,粮食价格大体上升4.5%左右。粮食是民生之本源,粮价是百价之根基,粮政是治国之要举。在粮政中,粮食价格政策又占据关键地位。粮食价格政策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供求平衡的最有力、最灵敏的杠杆;又是国家合理调节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关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还是健全与完善市场经济的最重要、最必要的机制。
    潮涨潮落皆因自然,粮价升降源于客观
    价格理论揭示,粮食价格决定和粮食价格形成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粮食商品进入市场便由供求关系决定。然而,实际情形远非如此理想。复杂在于,粮食商品进入市场之前,其成本和价值已经由生产者所赋予,粮食价格的决定因素变得复杂化,应该从现代市场意识和复杂的市场关系出发去认识价格的升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粮食在内的商品价格的适当升降是正常的。从各种因素分析,国内这次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市场因素诱发而形成的:
    其一,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结果。从2003年以来,作为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基础因素的农资价格持续猛增。先看化肥。2006年与2003年比较,化肥的零售价格大幅度上涨了300元/吨之多。其中,国产氯化钾的零售价格涨幅最高,达627.4元/吨—649.36元/吨。与化肥比较,农膜零售价格的飞速增长更是惊人。同期,地膜和普通农膜的商业零售价格均上涨了3300元/吨—3546元/吨。而农用柴油,从2003年以来,每吨零售价格上涨了1251.1元—1272.5元。总之,近年来,化肥、农膜、农用柴油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零售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在此条件下,粮食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是合理的回应。
    其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快速上扬的拉动。2006年前4个月,国际市场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价格分别上涨15.34%、16.39%。同期,粮食现货与期货价格累计分别上涨2.35%、12.10%。小麦期货价格同比上涨20.6%。玉米现货与期货价格较去年同比上涨14.21%、8.08%。大米期货价格上升,现货价格下降。同年,几个粮食出口大国粮食产销发生了重要变化。澳大利亚干旱严重,影响粮食总产量。阿根廷暂停玉米、大豆出口。法国冬小麦收获面积缩减3.9%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今年全球小麦产量缩减,需求坚挺,价格上涨。国内粮价受其拉动,趋于上扬在所难免。
    其三,工业转化粮食消费总量猛增的刺激。发展粮食深加工,不仅是充分开发利用粮食资源的广阔途径,而且是扩大粮食最终消费、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是一项战略举措。然而,工业转化粮食消费增长的速度和数量必须掌握适度。如果盲目地过快、过猛地增加粮食工业转化消费,就会刺激粮食价格飚升。近年来,我国玉米精深加工业突飞猛进,玉米消费量呈跳跃式增长。2002年全国玉米淀粉产量约为600万吨,到2005年跃升为998万吨;2005年,玉米工业消费玉米的数量超过1500万吨。除此之外,2000年,国家先后投资兴建4座燃料乙醇生产厂,目前年产能已达到104万吨,年消耗玉米332万吨。特别是玉米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精深加工能力迅猛扩张,致使玉米调出量迅速减少,供求关系趋向紧张,自然相应刺激市场价格上涨。 
    其四,国家对粮食市场积极调控的效应。鉴于2006年夏初市场粮价低迷,国家对6个主产省(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安徽和江苏)的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各地按照质量依0.70元/斤—0.74元/斤的价格收购小麦,大体高于自由市场价7.14%—12.86%。国有粮食部门以最低收购价共托市收购小麦824.36亿斤,掌握与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商品小麦。农户不仅踊跃交售新粮,而且还积极出售原有的存粮,致使社会商品粮食库存减少。当然,粮食市场上自由流通的货物也大幅度减少。当国家还未公开拍卖粮食的时候,加工企业难于采购到原料,争相抬价采购。顺便提及,2006年后期,外贸部门为完成与国外粮商签订的400万吨玉米的出口合同,与国内企业争相抢购粮源,这可以说是市场粮价上涨的导火线。
    其五,社会紧张心理因素影响所致。当国际市场粮价坚挺、国内社会粮食流通量下降、外贸部门抢购粮食的时候,又遇到一些大省(山东、四川等地)发生了严重干旱,于是加重了对粮食安全的疑虑和社会紧张的心理。 
    粮价上涨特点明显,采取对策确保安全
    纵观近期我国市场粮价的情势可见,粮食价格属于恢复性增长,由过去的长期低迷合理回归性上扬,而且是局部性上扬,主要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东北地区及作为主销区的一些大城市等,在其余广大地区粮食市场价格保持平稳。
    这次粮食市价上涨,是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反映,具有提升市场粮价、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业和粮食产业的积极的、正面的效应。然而,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扬也不可掉以轻心,应该从涨价中总结经验,以正确择取应对良策,确保粮食市场安全。
    第一,择取正确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以产权改革为关键,以结构转变为动力,以国有粮食企业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提高效率效益为目标,始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二,确立全面的基本原则。即:有利于粮食现代流通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有利于加强和规范粮食宏观调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改革和资本运营,盘活存量资本、激活呆滞资本、救活濒危资本、吸收社会资本;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适当提高城镇低保居民的补贴标准;有利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扩大国际化方面有所作为。 
    第三,加强整治粮食市场的力度。标本兼治,以法治粮,是提高现代市场成熟度的必要步骤,也是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规范粮食交易行为的保障。当前,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此为武器,实现“四加强,四克服”:加强统一性,克服分割性;加强开放性,克服封闭性;加强竞争性,克服垄断性;加强有序性,克服混乱性。   第四,适度调控工业转化粮食资源的规模。在以新思维认识和发展粮食工业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这项原则的主要点包括(1)坚守利用国内资源的基线。即我国粮食工业转化要立足于国内自有资源,并且以粮食主产区为主。(2)确立工业转化的合理数量。即要切实控制总规模,力戒盲目布点和重复建设,把粮油深加工的数量控制在适当数量的范围内。(3)继续实行“四定”、“一减”的规定。即“定向生产、定向流通、定区使用、定向补贴”和“逐步减少补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不断降低成本,逐步减少至“零补贴”。(4)大力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既要积极开发新的原料来源,向淀粉含量高、成本低、不与粮食作物争良田的木薯、红薯等资源发展;又要加快技术改造的速度,增强经营的集约化程度。 
    第五,制定全面协调、开发利用的规划。为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加强科学性,以适度、稳步、健康推进粮油资源工业转化消费,国家和各地区必须制定全面协调的发展规划,以确保全国粮食生产、供给、消费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确保粮油资源工业转化速度增长稳步,规模扩大适度,产销衔接有度。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促使粮油资源工业转化消费既产生拉动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又避免产生过度冲击粮食市场价格的负面效应。
    由这次粮价上涨联想到我国以往粮价上升的历史,使人得出一个规律性概念。即:每次粮食价格上涨,都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带来粮食总产量的突破。早在建国初期,1957年,粮食统购价格提高到6.73元/百斤,比1952年提高11.4%。粮食统购价格提高的一个巨大效果就是,5年间粮食总产量增长622.6亿斤。三年自然灾害之后,1961年再次提高粮食统购价格,涨幅达到25.3%,对于灾后恢复粮食生产发挥了决定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年又一次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增幅为20%,同时超购加价幅度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并对统购粮食奖售工业品。采取这一大举措,有力激发多年受挫的农民生产积极性,谱写出粮食生产的新篇章。198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75年增长720.8亿斤,比1970年增长1612亿斤。此后,全国粮食生产持续高速增长,198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8000亿斤大关,猛增到8246.2亿斤。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改遭遇到困难。1993年,出台不久的粮食“双价并轨”措施很快夭折了,而且爆发了粮食价格的突然飚升。针对这种情况,1994年,国家大幅度提高四种粮食定购价格,平均比上年提高44.4%。两年后,1996年粮食定购价格在1994年提高的基础上又提高40%。两次大幅度提升粮食价格,刺激广大农民迸发出空前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攀上新台阶,1995年达到9332.4亿斤;1996年突破10000亿斤大关,达到10090.8亿斤;1997年仍然保持在9883.4亿斤的高水平上;1998年和1999年都在10000亿斤以上,依次达到10246亿斤和10167.8亿斤。由于粮食连续大幅度增长,因而国家储备充足,综合国力增强。
    总揽农情划谋略,实行“贵粟”路宽阔 
    面对现实,回顾历史,引证出一个新粮食观,即:在中国实行“贵粟”方略。这是加强农业基础之举,也是振兴粮食产业之道,还是富裕农民群众之策,更是弥补农业粮食资源稀缺之需。 
    一、我国人均资源稀少,振兴粮业需要以“高粮价”抵消。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人均拥有耕地的数量少;人均灌溉水源数量小;人均能源数量贫。这些资源不可替代,而且呈缩减趋势,日益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关键因素。以耕地为例,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43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数量3.35亩的42.7%;更低于欧美主要国家的人均耕地数。特别是大大低于耕地资源丰富国家每个农业劳力经营的耕地亩数,与其经营规模几乎不能相比。预计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数量将进一步下降为1.41亩。与人均耕地稀少相应,农户生产规模狭小。除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生产规模较大外,广大中部和南方农区,农户平均生产规模只有几亩或十几亩,超过1公顷的农户寥寥无几。除此之外,作为农业和粮食生产命脉的水资源也严重缺乏。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076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量的24%,远低于世界水资源丰富国家。我国水资源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北方农业和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其面积高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常年缺水300亿立方米,至今尚有8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遭受干旱威胁的耕地面积在2-3亿亩之间,成为制约农业粮食可持续增长的致命因素。此外,还不容忽视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的另一个特点:稀少与浪费同在,贫乏和污染并存,土壤肥力劣化。这更进一步加重了土地与水资源的短缺和供求矛盾。对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的产品,实行“高粮价”理所当然。
    二、粮食供求紧平衡,提高其产能需要以“高粮价”拉动。与耕地和水资源稀缺相对照,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巨大,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以占世界耕地总面积不到9%的份额,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们常以此为自豪。然而,短缺的资源必须满足众多人口的巨大粮食需求,承担了何等沉重的压力!一般而言,粮食总需求包括:居民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出口用粮;种子用粮,以及自然损耗等。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约14亿人,粮食总需求量将突破5亿吨大关,提高到52954.4万吨以上,居民口粮呈刚性增长;随着大量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商品粮食的需求量也必然剧增;随着粮食深加工业的猛进,工业转化消费粮食的总量必将快速增长。此外,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已经突破亿吨大关,用于饲料的玉米总量高达9400—9600万吨。目前饲料粮的需求量每年还在以2%—3%的速度递增。与粮食需求总量增长相对照,我国耕地资源与水资源却呈缩小趋势,中长期粮食供求关系呈“紧平衡”态势。对市场供求偏紧的产品,实行“高粮价”理由充分。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需要以“高粮价”支撑。在当今中国,农民增收的最普遍、最直接、最稳固的途径还是依赖出售农产品。鉴于此,国家要善于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农民增收,而提高粮食价格是有力的、必要的支撑。伴随粮食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相应会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一是有效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转变农业粮食受掠夺的不公正、不平等状况;二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促进他们走向富裕之路;三是有效强化农业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古先贤哲人的价格观,提供了实行“高粮价”的借鉴。管仲关于粮价升降的“高下之策”的价格观;范蠡的粮食平粜法;李悝的粮食平籴法;贾谊“积储谷物”、“统制铸币,稳定物价”的价格思想;晁错“重谷”、“贵粟”的价格观;桑弘羊的“平准、均输”之术;司马迁“法自然”的价格思想;刘晏“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运筹价格之策;王安石推行“定市易法”、“均输法”与“青苗法”的改革之举;谭嗣同“人人可奢,物物可贵”的高消费、高物价的价格观;严复“凡价皆供求相剂之例之所为”、即供求决定价格的论点等等,其中深涵的粮食价格思想和运用价格杠杆之术,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值得我们重温和借鉴。甚至许多大诗人还写出关于粮价的名句。像杜甫的“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白居易的“是岁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赵执信的“凭君为忆一月前,二麦街头不值钱”;郑板桥的“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等等。形象的诗句,描绘出“谷贱伤农”的景象,深含着变“谷贱”为“粟贵”的思虑和思谋。
    总而言之,体察我国农业资源的稀缺及其不可再生性,生产成本的上涨及其持续性,粮食需求的增长及其刚性,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古代粮食思想的“经世致用”价值及其借鉴性等,实行“贵粟”方略,确系强农、兴粮、富民和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举措。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
    文章出处:中国发展观察
    

Tags:丁声俊,我看粮价上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