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四十年农村改革的回顾与感悟
回顾我国农村改革的辉煌历程,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1.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从生产能力看,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7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61791万吨,增加了1.03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78年的317千克/人增长到2017年的445千克/人,增加了128千克/人;肉、蛋、奶、水产品、水果等产量增长幅度更加明显。这一系列数字表明,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及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成效日益显著。2.农民生活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人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人,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速达到7.3%。农户耐用品拥有量迅速增加,我国小汽车拥有量达到25辆/百户,淋浴热水器拥有量达57台/百户,彩电、冰箱、手机等极大普及。3.农村面貌全面改善。道路、宽带网络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率超过90%,饮用水、厕所、能源结构等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医疗教育提标扩面,社会保障方面从无到有。
总体来看,土地制度、市场制度、农业税收与补贴制度、就业制度构成了农业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土地制度改革始于大包干,其改革的侧重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所不同,但改革的本质是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利益机制。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利益基础,激发了生产者的勤奋态度和创新精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 “三权分置”的政策设计,很科学、很合理。明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有利于维护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强化土地的用途管制和资源保护。在维持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拆分承包经营权,能够同时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承包权是一种身份权,不能转让,也不能抵押,给了农民托底的保障;而土地经营权是一种耕者使用权,便于流转,有利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市场制度改革,采取了渐进性改革方式。通过市场制度改革,需求、比较优势、投入产出效率等决定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哪里生产、以何种方式生产等,更好地平衡了供求,优化了资源配置。由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的影响,市场机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后,长期以来将市场同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意识才被打破。
农业税收与补贴制度改革,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体两面。农业税收是国家对农民的“取”,而农业补贴则是国家对农民的“予”。改革让前者成为历史,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600年之久的农民负担历史的终结,也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乡村干群关系。而后者仍将持续,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虽然补贴对农民来说是好事,但是依靠补贴无法真正持续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如果补贴方式不当,有时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好的补贴方式,是对市场价格信号不造成扭曲的补贴,是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补贴。总之,农业补贴政策方面,尚存在较大深化改革的空间。
就业制度改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农村内部的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这种就业制度改革的特点是离土不离乡,是对工农业间壁垒的突破。二是农村劳动力突破户籍限制、地域限制,进城和在当地或异地长时期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这种就业制度改革的特点是离土也离乡,是对城乡间壁垒的突破。当前,就业制度改革的关键是促进城乡融合,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尤其是让进城务工的农民融入城镇,并取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40年农村改革,本质是去除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仍需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赋予市场经济主体自由选择的权利,激励奋斗和创新,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在放管服上下功夫,放开市场,维护市场规则,服务市场需求,健全公共服务。要把政策落实到实践中去,切实把文件语言变成政策行动。
(本文系作者在“纪念农村改革40周年暨《惠农富农强农之策》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Tags:柯炳生,四十年农村改革的回顾与感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