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

http://www.newdu.com 2022/4/15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启臻
    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就是在适应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为了农业生产,人们定居下来形成了村落,村落发展过程始终以方便生产为原则,衍生出诸多与生产相关的村落形态及生产功能。如村落选址遵守 “近地原则”,村落建在离耕地最近的地方,不仅方便农业生产,还有助于形成并维持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村落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能量循环。泰和县从抓基地示范入手,尊重乡村价值,注意乡村产业与乡村之间的密切关系,依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这一思路给我们多方面启示。
    摸清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兴旺,只有综合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要是摸清乡村产业资源优势和乡村已有产业基础。
    乡村具有多样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如庭院经济,即依托宅基地“房前屋后种瓜种豆”,栽植果树,饲养家禽家畜;乡村也是诸如编织、纺织、印染、食品制作、木工制作等乡村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空间;还有乡村服务业,既包括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的服务,也包括为城镇居民提供的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养老等服务。所谓产业兴旺,就是乡村产业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和乡村价值得以综合体现。因此,明确当地农业资源现状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农业资源调查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调查内容不仅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还包括地方种质资源、种植和养殖传统、农业产业现状和问题、地方知识与生活习惯以及乡村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内容。
    无论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还是发展乡村融合产业,乡村整体都是作为最现实的基本单位。如目前广受重视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就是依托村落而存在的,村落是一个集生产、生活、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社会空间,是实现产业兴旺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外,产业发展与人才、组织、文化、生态等建设密切相关,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做精做强特色农业 
    好的产业是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与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相契合的产业。实现产业兴旺,需要专注一个产业并放大其价值。衡量一个产业是否能带来较好的效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具有独特性。近年来,泰和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提升泰和乌鸡、杂交肉牛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同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新增井冈蜜柚5618亩、绿色水稻3781亩、有机蔬菜1050亩、有机茶叶217亩、特色药材2653亩,完成楠木造林5048亩、油茶新造林3050亩、人工造林2.1万亩,形成了良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试错过程中,选择出最适合的品种,形成产业类型。这一产业类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赋予其更高的水平和价值,成为当地最好的产业。
    在产业类型的探索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特色”农业失败的案例。白菜花变成绿菜花、圆西瓜变成方西瓜、满世界推广一个新品种,都不能称其为特色产业。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具体来说,特色农业要突出三方面特征。一是突出环境特色,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有机、绿色等优质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一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天然条件,这些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就是特色农产品。二是突出物种资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被誉为特色农业的“宝库”,从中发现可开发的农业类型形成特色农业。三是突出气候特色。特殊的气候条件不仅造就了特色物种,也形成了特色产业类型。可以说,任何地方都有其特色产业,甚至每个村庄都有优于其他村庄的产品。将这些特色产品通过现代技术改造,使其价值放大,就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当然,也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强调“做大做强”,导致产品过剩或同质化。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在“特”字上下功夫,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做到“精而强”,不靠数量取胜,而靠品质取胜。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还需要明确乡村产业发展主体,把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得以存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克服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弱化的问题。家庭农场具有以家庭个体为主要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有较高的收入、有稳定性可以在代际间传承的特点。家庭农场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激活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无论是新的品种、农业机械的使用,还是新肥料或新栽培技术的采纳,农场主较之小农户都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家庭农场就地近地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不离开家乡,便于照料老人和儿童,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乡村建设行动要努力优化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形成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应该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未来的家庭农场主应该是开放的群体,凡是有能力有条件愿意从事农业的人才都应该为他们从事农业经营提供条件。要通过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愿意留在乡村或返乡创业的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就是完善合作社组织形成机制。农户和家庭农场存在诸如生产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合作来解决。一方面,合作社要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小农户特别是兼业农户缺乏合作意愿与动力。而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载体的家庭农场,由于适度规模的形成,合作意愿和发展动力被激发出来,在家庭农场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就具备了微观活力基础。另一方面,应该以乡村社区为合作社基本单位。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共同体,有互帮互助传统,有共同的生产与生活资源,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纽带,具有天然的信任与监督机制,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因此,农民合作社组织应该在遵守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与乡村社区的一体化,并不断创新发展更大范围的合作社、联合社。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教授) 
    

Tags: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