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两岸农业技术合作模式的制度模式、组织模式、人员交流三方面进行概述,指出现有的两岸农业技术合作模式在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两岸农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产品营销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组织模式的转变、促进农民收入方式的转变取得的成效,并以天福集团为例,分析其产学研模式方法与成效,提出建立两岸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模式,学习天福集团的R&D模式利用校企结合培养人才,加强技术人员交流等思路。
关键词:农业技术合作,模式,海峡两岸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JY1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0490839);福建省软科学研究科技计划项目(2011R0005);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农业技术合作已经成为大陆与台湾合作的优先领域。与台湾地区相比,大陆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收入还远低于台湾,而台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因此,加强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不仅可以合理利用两岸资源,还能增强两岸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 两岸农业技术合作的模式 目前,大陆特别是福建省积极开展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构建台湾农产品输入的物流集散地,增加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品种,开展借鉴台湾农业合作的政策,出台促进两岸农业技术合作的地方性法规,促进两岸农业产业对接。在两岸农业技术合作模式的推广过程中,通过制度合作、组织合作以及人员合作,加强了两岸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了两岸农业技术合作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1 制度合作
为了使两岸农业的经济合作能够更快速渗入到制度合作,大陆方面积极借鉴台湾已经逐步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在大陆各省农业厅、林业厅的带领之下,设立了相应的推广组织,推广农业政策和技术。与此同时,农业试验及教学单位也开展两岸农业推广研究并积极参与或协助闽台农业技术推广,甚至在高校中也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集生产、营销和研究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1]。
1.2 组织合作
大陆由农户自发组成的农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农民行业协会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两岸农民行业跨地区合作以来,两岸农民在生产和经营整合资源中,获得了规模效益。两岸的组织合作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横向合作,主要是由两岸从事类似产品生产行业的协会组织,开办农业产销班进行合作交流。如经营同一或者同类的农业项目的养蜂农民组成养蜂产销班,在生产中互相学习,在营销中使用统一的品牌和渠道,在经营决策上地位平等,充分体现合作制原则;二是纵向合作,由两岸不同的农业行业协会进行合作,如依托台湾农业行业协会的国际营销出口低成本的农产品,一起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两岸农业繁荣发展。
1.3 人员交流
一是通过两岸科技交流机构友好协商,建立起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制度性安排,使多学科研究者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深入探讨两岸合作交流的具体项目。福建因地理优势,由两岸科技交流协会牵头组织、科研教学单位从事精准农业课题研究人员参与,率先成功举办了两岸精准农业研讨会。二是充分利用现有两岸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员往来渠道,开展两岸农业研究人员互访讲学,互聘客座研究人员等,通过人员交流带动产业科技合作[2]。
2 两岸农业技术合作的成效 2.1 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
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互异性,两岸农业技术的合作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农业技术的互补效果。大陆科技成果就绝对数量而言相当可观,但是其农业技术研究往往存在着技术成果理论的先进性与实际应用滞后性的矛盾。然而台湾在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产品种类和流通技术上却具有优势地位。因此,通过两岸农业技术合作,大陆先后引进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派人员赴台学习台湾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产出;积极引进台湾的农产品种类,增加品项,更能促进农业的蓬勃发展;逐步把台湾农产品的流通方式根据当地情况加以运用。例如福建省1997年1月在永春县、漳州市正式开始实施“海峡两岸(永春芦柑、漳州香蕉)综合技术改进项目”,台湾派遣有关专家、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合作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后处理、营销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试验[3]。
2.2 促进两岸农业贸易的发展
两岸农业合作可以为中国内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提供化解通道,可以增强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农产品营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升中国内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4]。如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等一批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促进了闽台农产品贸易的积极增长,贸易规模由2005年的0.6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5.96亿美元,同比增长8.6倍。在2010年,福建省新批办台资农业项目75个,合同利用台资106亿美元,闽台农产品贸易达到5096亿美元,增长63%[5],闽台农业技术合作持续拓展。
2.3 促进产品营销方式的转变
台湾主要以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的基本单位,且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而大陆农业借鉴台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取得很好的成就。首先由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传统农业向种加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转变,使资源能够被充分的合理利用;其次是由远离城市或者城乡界限明显的传统农业向城乡结合的农业经济转变,有助于促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同时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势互补;而后由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传统农业体系,向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转变,逐步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挥大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利用资源,运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6]。
2.4 促进农业组织模式的转变
除了有传统的农业推广系统外,台湾还不断呈现层次不同、目标和功能各异的农村技术合作组织形式。目前台湾主要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农技合作组织模式,分别是“专业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市场+农户”和“市场+经纪人+农户”[7]。由于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因此大陆在引进过程中分析不同组织模式的利弊,以使发挥更好的成效。闽台合作主要是采取了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把农民与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2.5 促进农民收入方式的转变
自从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以来,两岸农村中早期呈现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价格低迷,农民收入方式单一,收入增长困难等现象已逐渐缓解。早期农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传统农业产品的交易。如今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吸收了不少外资,克服了农村资金缺乏的困境。台商在大陆租借农民的土地,创办农业园,形成规模效益,利用台湾的生产技术优势、机器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营方式,缓解了台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以及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增加了台湾农户的收入。同时,台湾的农业投资吸收了大批大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在收取租金之外还可以领取工资,增加了收入渠道。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学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而且还学到台商的经营管理经验,回乡创业后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3 案例分析 3.1 概况
天福集团经营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台湾开办了多家茶叶连锁店以及相关企业,是一家拥有百家连锁店的跨国集团公司,具有较强的生产管理及行销经验[8]。天福集团为了更好的发展,不仅在完善企业制度时,还积极创办建设了茶学院、校办厂区,可供学生实习,作为产教结合的基地。
3.2 现有技术合作模式
天福集团之所以可以在茶产业取得如此快速的成就,很大部分应该归功于现有的创新的技术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内部合作模式,即将企业与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9]。通过这个模式有助于公司培养自身所需人才,还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通过对天福集团的调研和运用产学研理论分析,天福集团先是积极建设R&D基础设施,如研发部及茶学院,创办实验基地,对产品进行研究,延展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次是积极引进茶界专家,培养茶专业人才,以促进茶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茶文化的更大发展;同时部分优秀生还可选拔到海外学习,并直接在该集团海外分公司就业(图1),以上模式充分形成知识和技术的产学研共享,降低了信息和交易成本[10]。
图1 天福产学研内部化合作区域
3.3 现有成效分析
天福集团成功引用了产学研内部合作化模式,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有效整合学校科技资源,从而整合科技项目组织、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更加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使高校与地区经济之间形成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企业和高职院校满足了各自的需要,节约了社会成本,加快了双方的发展。其创新的模式为其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4 展望 两岸农业技术的合作可以建立两岸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模式,加强技术人员和农民合作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安全合作机制,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访问、培训和参观考察,不断加强两岸之间的沟通,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也可以利用农业区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引进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拓宽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生产率,增强大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业出口创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加强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快两岸农业技术合作成果的转化,全面提高合作层次,进一步为两岸农业共同发展服务,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稳健发展服务,加快构建两岸农业合作新格局。
从茶业发展角度来看(以天福集团为例),利用校企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所的交流,共享人才和技术资源,形成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提升其国际品牌知名度;同时学习天福集团的R&D模式,积极构筑、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创造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运营模式,并引进台湾先进的茶业生产、经营经验,促进大陆茶业者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让大陆茶业从目前以个体户、小农经营为主的现状走向企业化经营,激活大陆茶业、农业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陈尾云(1983-),女,硕士,研究方向:农产品国际贸易.E-mail:weibaxiaoge@163.com
参考文献: [1]温思美,郑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模式的绩效及前景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3-5.
[2]黄献光.两岸精准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若干建议[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2(4):4.
[3]福建省南亚办.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提高热作产业竞争力[J].中国农业,2011(2):28.
[4]洪晓燕.加强两岸农业合作缩小农产品贸易逆差[J].魅力中国,2010,(1):10-11.
[5]中国台湾网.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处在先行地位[EB/OL].(2011-02-01)[2011-02-17].http://agri.chinataiwanorg/goodnews/201102/t20110201_1740557.htm
[6]卢良恕.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2):5-8.
[7]李晓宇,张明玉.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8(2):1.
[8]天福集团.跨国公司——天福集团[J].福建茶叶,2002(3):26.
[9]葸小慧,王中伟,阿米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4):190-193.
[10]潘新茂.台资茶叶企业在大陆运营模式的创新——以福建天福集团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09(4):29-33.
(作者: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陈尾云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许艺云 林畅 庄佩芬 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林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