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等:稳增长调结构 “紧要之年”的紧要之事
在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语境下,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协调共进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紧要之年”。“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亦位列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的“三点”工作之一。
近年来,稳增长调结构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一以贯之的重头戏。在2015年强调其“紧要性”,凸显出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把握稳增长调结构协调共进的特殊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过一段道理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增长、质量、效率从哪里来?只能从经济结构调整中来。经济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就是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减法就是压缩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乘法就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就是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这是调结构这个四则运算的最终目标。
3月9日,李克强总理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表示,稳增长和调结构本身是两难选择,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路。实际上,调结构也是稳增长,调节产业链、发展新业态,都是在助推增长。
这已诠释出2015年稳增长调结构“紧要之年”的宏调基调与主线。
稳增长:7%是关键节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到63.6万亿元人民币。这艘庞然巨轮一旦失速,将会怎样?去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进入“新常态”,这个问题频频引发国内外各种猜想。一个基本结论是,中国不会允许经济发展失速,也不会因之影响全球经济。
经济下行压力,是2015年稳增长的最紧迫之处。继1月全国CPI跌破1%之后,2月物价指数依然难言乐观。一连串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去年下半年开始显现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由于经济体量大,一旦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再想提速将付出巨大代价。
“这个合理区间是什么?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7%左右就是下限。比如出现6%这样的速度,我们认为这就不太可接受了。而即使是7%的增速,也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参加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对《瞭望》新闻周刊如是说。
“推进改革,不仅要看分子,也即存在的问题,还要看分母,即GDP和经济增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经济增长快,解决各项问题就有余地;没有一定的增速,社会矛盾和各领域问题就可能激化。
“稳增长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李稻葵说。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一定的增速和稳定的发展预期,是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稳增长,同样为了保就业。2015年,全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有15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随着近年就业弹性系数一路走高,现在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约可增加就业180万人。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说,如果经济增速一路持续下行,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需要财政支持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面的扩大、收入差距的调节等都会受到影响。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距离全面小康时间节点只剩一个五年规划期,要实现“十年翻一番”的目标,需要真金白银的物质基础。
“去年经济增速降至7.4%,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增速能够稳定下来,保持在7%左右,就一定能实现‘十年翻一番’的目标”。李稻葵说,现在我国很多重大战略部署都建立在“十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稳住增长,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就能实现;如果稳不住,甚至继续下滑,就可能进入低增长的均衡点。“所以今年是稳增长的紧要之年。”
“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的、主动的同时也是痛苦的转型时期。今年关键要看宏观调控能不能挺住,会不会又回到原来大规模刺激的老路上去。防范这样的危险,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讲,都是巨大的考验。”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认为。
同时也应看到,2014年7.4%的增速是在没有超发货币、没有采取财政强刺激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就为未来留下了较大的政策空间。“一旦真正出现明显的失速迹象,该出手时就要果断出手。”向东说,中国拥有全世界几乎最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呆坏账拨备率、最高的储蓄率和外汇储备。“我们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调结构:时间不是无限的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调结构的强调十分醒目。
为什么调结构在2015年特别紧要?来看看地方的情况。在人口大省四川,工业结构中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3%,先进制造业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如果不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有大的突破,既难顶住下行压力,更无法实现发展跨越”。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魏宏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这样表示。
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调整更加煎熬。比如受国内煤焦市场持续低迷影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2013年GDP曾出现前所未有的负增长。全市现有的地方矿井到2015年底要关闭40%,支撑城市发展的龙煤七矿公司稳产年限只有20年左右。“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相当紧迫,面临淘汰落后产能和资源不足的双重压力”。全国人大代表、七台河市市长韩立华说。
“留给我们调结构的时间不是无限的。越往后,调结构的紧迫性越强、难度越大、代价越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说。
当前,我国发展遭遇“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可见,调结构并不只是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在爬坡过坎的关口,经济结构优化方面必须主动作为。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不仅不能放松或放弃调结构,反而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加快进度。”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对本刊记者说。“7%左右是一个弹性底线。底线之上,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调结构。”韩康表示。
调结构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在未来不足一年的时间里,能不能完成预期任务,会不会把一些理念上、行为上的问题和矛盾遗留到“十三五”,紧迫性很强。
“比如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规划时对市场研究不足,导致产业发展在第一道关口就出现偏差”。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淘汰过剩产能的过程何其痛苦!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摒除这一环节中过多的行政思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政府改革及时跟进。”
“今年结构调整的重点,包括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从产业结构上看,今年还要发展壮大服务业,继续提升比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要进一步夯实。”向东说。
“现在关键要在‘强’字上做文章,着力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推动‘中国智造’的转型”。向东说,此外,要着力打破城乡结构的体制障碍,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从区域结构来讲,要进一步推动梯度发展,搞好长江经济带开发,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在“动平衡”中探新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全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又要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既要稳住速度,又要调整结构,这是一场高难度的攀登,必须在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的“动平衡”中探索发展新路。
“没有一定的增长,结构是不好调的。如果经济萧条,传统产业无力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还未培育起来,我们所追求的结构调整就不能有效实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如果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增长的可持续性也会提高。
“结构的优化和增长的稳定相互促进,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稳中有进’。如果把它们简单对立,那恰恰是对新常态不理解的表现。”张立群说。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肖炎舜认为,2015年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着力点有三。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提升生产率增加经济增长量,形成产品竞争力;同时促动企业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实现结构性转型。
二是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这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也是稳增长的重要方向。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通过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异,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把握稳增长调结构的动态平衡,更需要分清哪些是“减法”,哪些是“加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比如,政府不应直接干预房地产市场,也不能在新兴产业方面做人为选择,还是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环境治理方面,政府不应直接补贴单个企业,而是要制定环保标准,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李稻葵说。
余永定认为,创新产业的发展有很大不确定性,政府施政的重心应是创建环境,使那些有潜力的产业和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考核是永恒的指挥棒。在把握稳增长调结构协调共进的基础上,制定什么样的考核指标,也是一门科学。“对地方的考核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GDP是一二三产增加值的总和,单位GDP能耗、人均GDP、人均劳动生产率等都与GDP密切相关,不要不行。”李毅中说。
他认为,没必要搞GDP增速的全国排名,一个省市也没必要对地市县排名。比如一些省就是能源资源为主,在中国经济大格局里提供石油、煤炭、木材等,其产业结构肯定与东部不同,不能盲目攀比。
“一个省市是这样,一个行业也是这样。需要比的是如何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改善民生、社会稳定,更加注重‘7%左右’这个数字背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李毅中认为。
Tags:杨琳等,稳增长调结构,“紧要之年”的紧要之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