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 正文

余斌:中国经济最有可能率先复苏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余斌 参加讨论

    我简要地谈这么三点看法。
    第一,从中国现在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中国最有条件在全球率先复苏。也就是说中国最有可能成为全球率先复苏的国家。这是因为把中国现在目前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内需扩张的空间广阔。我们经过过去30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到今天,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我们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整个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还有我们广大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扩张的空间都很广阔。 第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余地很大。前几位已经都讲到了,中国今年的财政赤字9500亿,只是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我们累计的国债余额占整个GDP的比重也只有20%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余地很大,把中国现在目前的情况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有这么四个方面的优势:一个就是中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第二,中国政府有有效动员资源的能力。
    第三,到2008年底,中国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第四,中国拥有雄厚的民间资本的投资能力。第三,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碍,但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并未动摇。从中国现在目前所处的阶段来讲,前几位也讲到了,到2008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才只有45.7%,城市化还处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从收入消费结构的情况来看,中国现在目前仍然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活跃期,而由此带动的重化工化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从地区结构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也就是说,从总体来讲,中国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有可能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第四,我认为当前推动改革和调整至关重要。我们回顾十年以前,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我们推进了住房制度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等。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深化对外开放。这是我们十年以前做的事情。 在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经过了1998年到2001年短期的调整之后,伴随着住房、汽车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扩张的轨道。
    我们再看今天。
    第一个方面,我们仅仅依靠政府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没有市场驱动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扩张,这种短期的经济回升,将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逐年减弱而再次发生波动。显然这种经济的回升不具有可持续性。前几位也都讲到了,当前我们遇到很大问题,比如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改革现在目前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所得占整个GDP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改革现在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家敢花钱。也就是说从现在的情况来讲,要使中国经济回升,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
    第二个方面,经济危机和衰退既是一场灾难也是改革调整的良机。刚才史蒂芬教授讲到涨潮和落潮,落潮的时候体制性的障碍和结构性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呼声也很高,内在压力很大。也就是说当前是我们推进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最佳的时期。所以我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为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个方面,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对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的作用相对较小。比如,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关闭高污染的企业,这些措施可能与短期的增长目标会发生冲突。但是,如果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对短期经济增长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的经济措施,往往会带来固化现有体制和结构的后果。因此在当前,如果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不仅会贻误改革调整的良机,而且会为我们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设置新的障碍。
    第四个方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低价格和高投入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和发展模式。在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下难以为继。我们只有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竞争优势的确立,才能为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谢谢!

Tags:余斌,中国经济最有可能率先复苏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