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万宝瑞: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
    我很高兴有机会能来这里,同各位专家学者和村支部书记进行交流学习。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互联网+乡村创业”。我本身对互联网并不熟悉,平时接触也不多,但却感到互联网不仅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就我自己的理解,“互联网+”是我国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经济形态,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互联网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要求。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工具,同时,“互联网+”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对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都具有重要影响。
    今天,我的报告题目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趋势与政策建议》。具体分三部分:
    第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的台阶,粮食生产连续“十一连增”。同时,农业深层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重点报告以下七个方面的趋势:
    一、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形成交融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国际经验看,广大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城镇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工农业交融发展,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农业转移劳动力900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700万人左右,2020-2030年间预计在500万人左右。据世界银行模型预测,今后农村劳动力每转移1%,GDP可提高0.7%;转移5%,GDP可提高3.3%;转移10%,GDP可提高6.4%。近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已达45%以上,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正如农民所说的:一家人一人务工解决温饱,二人务工实现小康,三人务工达到富裕。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相当多的地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小孩和老人,群众称为“386170”部队。加上农业耕种面积小而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形成缺人、缺钱、缺技术和缺装备的局面。这种状况迫切要求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企业与合作社联盟等,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企业进入农村之所以有动力,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经营风险小、市场好、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企业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为工农业交融发展创造了条件。工农业交融发展的这种趋势,目前在全国各地已颇具规模,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农业集约程度提高,设施农业成农业增效新途径
    要正确认识农民增收与农业本身发展的关系。一些地区农民收入高,并不说明农业本身就发展得好,主要是农民收入是多方面的,相当多的地区,农民收入很大部分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几年有相当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说明农业发展的水平。正如群众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计双赢”的产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良好的环境。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专家调查表明,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资源节约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消耗。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却分别为世界总用量的30%和26%,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氮、磷肥用量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和1.86倍;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靠广泛应用高新技术。
    实践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降本、增产提质、转化增值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5.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4.56万亿,分别比2010年增长41.6%和75.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发展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与农民对农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规范了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合理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千家万户农民难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联合,形成不同程度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利润分红效益和从事生产务工效益;据农业部调研资料表明,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实行利润返还;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截至201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超过1.1亿户,户均年增收2400多元,比2004年增加了1200多元。
    (三)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随着市场全球化,农业面临成本攀升和国内外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中坚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载体,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有力地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
    实践表明,产业化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五、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流转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六、农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走出去”将成为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重要出路
    农业“走出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集中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和耕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日趋突出,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实施“农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外资源是解决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重要举措。2007年,我们对赞比亚、莫桑比克考察表明,两国土地和水资源都相当丰富,85%以上土地尚未开发,租金相当低廉,平均1公顷1年1美元,赞比亚一次可租99年,莫桑比克一次可租50年,而且到期可以延长。
    (二)有助于借助援外开展农业合作,可实现“三赢”。
    1.受援国接受我国经济、技术支持,有利于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
    2.有利于解决我国紧缺的农产品不足,保证我国农产品供给平衡,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3.通过援款解决受援国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成为两国企业合作的共同基础,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合作成本。
    (三)有助于减轻我国就业压力。从我们调查我国在国外建立的十几个农场来看,每个农场职工都是一粒“种子”。有的职工开始在某农场工作,取得经营经验后,就分出去另建一个农场,从家里带出亲友和农村劳动力共同劳动、经营。我国的一些企业与渔业资源丰富国家合作,企业不仅创收,而且还可安排国内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据统计,20年来我国仅向非洲输出捕鱼劳务4万余人次。
    (四)有助于带动农业生产资料出口。非洲等一些国家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相似,迫切需要我国生产的小型农具,农业“走出去”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出口。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条件基本成熟。我国已有成功的经验。随着国际环境趋于宽松,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必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
    七、互联网+“三农”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四化”,即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联网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实践表明,互联网对加快城乡信息要素流动,促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推行互联网对于农民来讲,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实惠、平等、公平、方便。实惠是指农民能够从互联网得到好处,增加收入;平等是指农民在购买和销售农产品时双方能够平等协商定价;公平是指在农产品交易中,农民对确定农产品质量等级有话语权;方便是指互联网为农民生产、销售提供了便利,对其操作农民易掌握。只有这样,互联网在农民生产生活中才受欢迎。
    互联网+“三农”,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互联网可以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产前,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可以与农资电商和农机具电商进行对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购买;在生产中,农民可借助物联网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生产。有的省市,如山东,出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农民可通过电话或网络开展对机耕、机播、机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在产后,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形式多样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加快农产品流通发展,重庆市荣昌县2014年从事网络销售业务公司已达1180家。另外,“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等,互联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系起来,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通过互联网,促进产业化经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产业安全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单靠种养业很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农业在GDP中的份额逐渐变小,第一产业增速已经放缓到了3%。我国农业的生产功能逐渐弱化,相反,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保障等功能正在凸显。实践表明,农业不仅有单纯的农作物生产价值,而且,还可向农产品加工、运输、流通、休闲观光和服务业延伸,使农业呈现出综合型、复合型价值,能够得到多重的利益回报。互联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农业的多功能,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发挥巨大作用。
    今年我去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调研。这个企业是国家龙头企业,拥有从小麦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包括原料生产基地、30万吨仓储、面粉面条面片产品加工线、物流公司、互联网销售公司等,是国内产业链最长的小麦加工企业。
    该企业租赁7000多亩土地,分租给16个种植大户经营。企业统一提供生产资料、机耕、机播、机收、植被等服务。粮食收获后企业以市场价收购,经营大户也可自主选择卖家。种植收益由企业和大户对半分成,承包大户年收益从10-27万元不等。企业基地由于采用了规模化生产,亩产可达550公斤,比当地农户亩产高50公斤左右。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生产方面,该企业通过使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如收粮采用全自动取样分析计价系统,提高收粮速度,防止吃拿卡要的弊端,面条生产采用全自动化,自面粉出仓到产品包装成型仅需4.5个小时。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不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也拓展了农业产业价值链。企业现有3000多职工,几乎都是来自于当地山区的农民。按当地每户种地6亩计算,从事种粮年净收入不到10000元。而这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本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后,来到企业打工,一年一般员工工资加福利约5万元左右,算上土地流转费越500/亩的话,年均收入约有5.3万元。与种地农民收入相比,后者比前者高4.3倍。
    该企业销售模式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经销商模式,企业目前有1000多家经销商(公司),遍布全国多省,带动相关就业人员近1万人。另一种是互联网销售,企业自建了互联网销售平台,近几年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和互联网营销,小麦从入场到最后挂面、面片出厂最高增值比率达170%和234.5%。实现了企业、国家和农民三赢。2012到2014年三年,企业共计纳税3759万元,工资总额(不含福利)34020万元,实现利润17625万元,企业:国家:农民三者比例为4.7:1:9.05.
    (三)借助互联网,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工作;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城后又选择回乡创业。当前我国农民阶层出现的分化,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农村的发展和振兴,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人才是关键。互联网在培养农村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回流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1.借助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提供相关人才支持。现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有农技推广网,通过网络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给农村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
    2.借助网络的丰富资源,提供信息咨询和职业农民培训。我们农业领域有一个公益性电话号码叫12316,或者登陆这个网站进行专业问答,这个电话在任何时间都接受农民咨询,涉及到生产、生活等问题。据有关单位测算,这个平台现在每年为农民的增产和减损约100个亿。
    3.借助互联网信息充分披露的特点,各乡村可结合本区域特点,制定和发布具有市场前景的招商投资项目公告,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带动农民致富。
    (四)借助信息化,改善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乡村基层矛盾较多,乡村的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比较薄弱。为了改善乡村治理,建议可做如下探索:
    1.借助信息化平台探索村民自治。过去我们依靠的是村村通广播系统,或村口的宣传栏进行村务公开和管理,但局限性很大,而且不能保证人人知晓。现在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可以依托手机建立村集体内部的信息化自治平台。并依此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可以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并将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开支、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信息公开,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管。也可以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集体决策实现民主程序管理。
    2.借助信息化平台,创新乡村基层管理服务。互联网已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更好的发挥村两委的服务作用。比如,重庆市荣昌县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在卫生室建设有医疗报账系统,给广大村民就医带来了极大便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可以探索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法制教育,化解农村矛盾的方法。可以信息化平台为抓手,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3.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社会老龄化挑战比城镇更加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约达1亿,多数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微薄,子女外出打工,无人照料,求医看病难,甚至出现病死无人问津现象。中央媒体曾先后报道四川、安徽等省,空巢老人病死无人得知,有的一周、甚至一个月后才被人发现,已经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此外,还有近5000万的留守妇女和6000万留守儿童,通过互联网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很值得研究。这方面,贵州的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的实践值得借鉴。铜关村一些老人通过互联网与在外打工的亲人传递思念,村委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村务活动等。
    (五)推进互联网+“三农”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前,互联网+“三农”虽然是发展趋势,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突出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依旧存在。过去,农民很难直接对接大市场,不得不依赖于中间商,如龙头企业、经纪人、合作社或协会等,定价权、订单权很小,有了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小农就可以直接对接大市场,无需减少依赖中间商,这仅仅是部分农村可以做到。由于我国农村多而分散,甚至相距遥远,互联网软硬件很不配套,完全依靠互联网解决农产品销售和工业品购买问题还不具备条件,相当多农民海妖依赖中间商来解决。
    二是乡村物流体系建设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农业和商业对接方式依靠民间民俗“赶集”方式,互联网出现后,传统的赶集方式逐渐变为“网上赶集”。传统的“车马配送”正在转变为现代物流配送。但我国农村低于广阔,村庄分散。特别是落后地区网上交易后,购销产品量少而分散,给物流配送增加难度,一时难以解决。
    三是农村地区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由过去的口头传播向互联网发布转变,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约50%,且多事老人和孩子,真正能掌握信息的人才缺乏,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旧不足。应当探索电子商务操作简便易行,像智能手机一样,即便文化不高的农村老人也能轻易掌握。如辽宁省电子商务协会就针对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培训工作。已先后有1000多名村民参加了培训,各村组织对农民开展网络下乡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普及活动。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信息化就在身边,信息化能助我致富。
    四是交易产品质量保证问题。随着互联网销售额的增大,交易双方通过网络沟通,尚难确定农产品的质量等级,部分商品在物流过程中也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特别是冷链物流配送的鲜货质量尤为突出。
    针对这些难点,应建立相应解决机制和办法,才能推动互联网+“三农”的深入发展。
    第二,政策建议
    在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七个趋势,对此应当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应对。
    一、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今后重点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1)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只有把农民的利益与产业化经营联接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生命力。(2)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3)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逐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5)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物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农业“走出去”要做到三结合、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措施。“三结合”是:(一)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结合。在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基础上,要利用国外丰富的土地、水等资源,建立大型的粮食基地,调节国内需求。(二)
    与援外工作相结合。由援建标志性项目向援建标志性和生产性项目转变;由注重受援国需要向满足受援国需要和实现我国获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宏观战略目标转变。(三)与农业贸易相结合。要带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走出去”,与东道国发展贸易。
    “四项原则”是:(一)选择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好的国家;(二)以企业为主,国家支持引导;(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四)合作形式多样,管理机制灵活。
    “四项措施”是:(一)建立组织,统一领导。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协调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企业走出去。(二)搞好规划,分步实施。(三)建立农业“走出去”发展资金。资金可主要由援外款、财政贴息和优惠贷款组成。(四)抓好试点,以点带面。目前应抓好农业开发区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
    四、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要真正实现互联网带动农村的发展,必须防止出现“城乡信息化二元结构”。首先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现宽带村村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另外,各乡村基层应利用“互联网”将所在乡村的优势资源与农业现代化串联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
    最后,关于乡村党支部书记,我还要说几句:
    你们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多而复杂,肩负着重任。我把你们概括为“四位一体”的领导干部,就是说你们是向广大农民落实中央政策的执行者,是新农村建设的谋划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指挥者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动者。
    一是向广大农民落实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中央文件一大摞,就是所说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中央的各项政策都是通过你们这根针,变为亿万农民的实际行动,形成现实生产力。
    二是新农村建设谋划者。新农村建设工作是靠广大的乡村干部,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本村实际,与广大农民一起商讨,最后通过你们谋划和设计,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才绘制出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指挥者。现代农业要实施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要靠你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实践。实践证明,凡是现代农业搞得好的乡村,其乡村领导都是具有思想有能力的指挥者。
    四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动者。农民群众反映,“村看村、户看户,关键要看党支部”、“要人、要物,不如要个党支部”。说明乡村党支部书记在广大农民心中的地位。大家都知道老一辈乡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史来贺等都是典型代表。近年来,已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年轻乡村党支部书记带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带动农民学习、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为广大农民增收带动者。我亲身看到的例子,是一个海峡两岸合作项目,当时台湾专家在福建泉州推行柑橘空心剪枝技术,要把柑橘树剪成空心,当地居民担心减去枝条太多,影响产量,无人敢试。就在这带有试验性技术面前,是村党支部领导带头实践,最后证明,剪空心技术与大陆原有剪枝技术相比,前者生产成本下降1/3,优质产品产量增加1/3,农民收入增加1/3,这个技术很快在当地推开,当地村干部冒着试验风险,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广大乡村基层干部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领导对乡村领导班子寄予厚望,经常说,全国实现现代化,首先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乡村领导班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加强基层工作的关键。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中央召开县委书记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县委书记要求,要做“四种人”,即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我想这要求也适合乡村的党支部书记。
    以上我讲的不合适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为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 在“中国农谷·带头人”论坛第四届年会暨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第二届湖北峰会上的讲话。)
    (作者: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 万宝瑞)
    
    文章出处:人民论坛
    

Tags:万宝瑞,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