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新农村模式选择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着重对经济、人文素质、区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新农村 模式 因素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和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各地应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东部模式不可复制到西部,富裕地区模式不可复制到贫困地区,城郊模式不可复制到偏远乡村。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新农村建设模式?
研究模式理论,包括新农村建设模式,是为了揭示各类模式与其形成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的本质联系或者说规律性。正象理论与实践有指导作用一样,经济模式,包括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问题在于要正解运用新农村建设模式理论。研究新农村模式,不是要在整个社会或者说宏观经济范围内指明哪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是优化模式、高级模式,并强令不顾条件地全面推广;而是要通过揭示各类新农村模式的形成与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本质联系,从理论上帮助人们从各自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本地条件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提高人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必需全面考虑如下几点因素:
一是经济因素。村集体经济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其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离开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得好,新农村建设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一些地方如果只是就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虽然想出各种办法修路建房,有的也初步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框架,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强,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债台高筑,还没有兴旺就显示衰落的迹象;(2)经济因素决定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曾经指出:“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或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产生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因而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揭示政治。”就江苏而言,对苏南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县、乡、村,要允许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走一步,建设内容可以多一点,建设标准可以高一些。对于苏中苏北经济落后的县、乡、村,要允许他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推进步伐,可以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先办有条件办的事,从改水、改路、改电、改厨、改圈等做起,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建设内容,分布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农村人口质量及数量的影响。经济落后的原因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严重的社会封闭性阻碍了人的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落后又势必限制人素质的提高,也就难使新农村建设有大的推进。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思想保守、科技文化水平的低下、决策能力不强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从江苏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来看,苏南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此地素有浓厚的工商意识,吸纳现代化市场经济观念较快,树立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等市场化新思维,同时,长期以来苏南通过包括政策在内的各种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使其发展呈加速趋势,其新农村建设的阻力也就会小点;相比之下苏中、苏北地区受传统农业文明的熏陶,观念相对保守,商品经济意识不强,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公平竞争、守则诚信等观念相对薄弱,加之,由于投资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软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对省内外的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新农村建设的难度也就相应大一点。另外,村级干部的管理水平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哪里的村级组织建设搞得好,特别是有一个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作风民主而又富有魄力的村级组织带头人,哪个地方就能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快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好路子。
三是区位和资源禀赋因素。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先决条件。区位的优越与否,不仅仅在于自然景观的好坏,还要考虑它与外界的连接状况,大城市周边地区农村或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的村落,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先天条件。苏南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北濒黄金水道长江,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紧靠上海,交通便捷,城市的基础实力和对腹地的辐射能力都比较强;苏中的南通港与上海港互为补充,并且随着上海开发崇明岛的实施,崇明与南通大桥的兴建,以及苏中地区更低的人力成本优势,必将使更多的上海企业转移到南通以及苏中地区;而苏北地区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人力成本的优势与人员素质上的劣势互为掣肘,因此上海对苏北的极化效应要高于扩散效应,上海对苏北的辐射作用相当微弱。
四是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在国外新村建设的实践中,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对新农村建设支撑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和显著的。如韩国政府等。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的不同,经济政策的导向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即使同一地区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经济政策。这些不同的社会经济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
总之,当前新农村建设如何开展,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探索出成功的新农村建设路径和可能方式。根据以上分析,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需要注意其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具体结构,新农村建设模式本身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其模式选择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是一种多要素的、全方位、综合的判断过程。当前,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要放在农村社会事业上,苏中则采取跨越式双重推进,重在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环境上,而苏北则要规划先行,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教育上下功夫。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农村发展的表现形态,具有动态性,必须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特征,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
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金高峰(收) 邮编:210013
电话:13400062015 025—83701244
[1]金高峰(1977— ),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社科院农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