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迎检的游戏——乡镇调查手记
在乡镇做过调研的人大多有一个感受,乡镇的检查评比特别多,大凡上面部署一项工作,后面就必跟着一项检查,更不要说诸多的日常事务也少不得例行的考核评比。检查多,说明上级对基层工作重视,但也给一些乡镇领导以启发,即工作做得好很重要,但应对好各类检查评比就更加重要。因为工作是否好,不能凭自己说,得由上级来评判,评判的标准就是这些检查评比。这样,问题就转换成了工作如何,得由检查评比的结果如何来确定。这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不检查,上级如何评判断基层工作?所以,上级的检查不仅要搞,还越搞越多,越搞越细,越搞越精明。
检查评比多还因为政出多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最后都集中到乡镇,由乡镇来贯彻,所以,最后也都要检查到乡镇。在平行分工,各司其责的部门化体制下,各个部门都会强调自己那一份工作的意义,更有那些涉及检查评比一票否决的规定,例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就更是不得轻慢。于是,乡镇也总是隔三差五地迎接检查,往往一个检查刚结束,下一个又来了。结果,一年到头,光是应对这些检查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我曾经在一个乡镇做过一年半以上的调研,我注意到,这里一年光计划生育检查就有五到六次,其中区里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市里也如是,再加上省里再安排一到两次。这样,可以说大的检查每季有,小的检查月月有,难怪有研究者会将乡镇的迎检称作是基层“应酬政治”的重要内容。
这“应酬”二字甚为准确,因为要迎检就得花时间,费精力,出人力,耗物力,损心力。下级对上级的“应酬”是不敢怠慢的,因为这涉及到评先和排名,涉及到领导的帽子与位子。现在的政府管理都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上级的检查要抓数据,于是,迎检也要与时俱进,将应酬提升到数字化水平。数字化管理本身有一个特点,即层层加码、越做越细、愈益繁复,例如,上级部门确定一个检查指标,设计一张考核表格,任务到了下一个层级,为政者为了显示重视,细化和落实上级部署,往往就会多出一组数据和表格,这样,到了乡镇,就可能已经是好几十个数据指标和多张表格。而电脑普及所带来的数字化管理的方便,无疑又可能会加剧这种数字化泛滥的趋势,结果,每一次检查,乡镇干部都要为对付和琢磨各类的账、表、卡、册,填报数不清的数据而费尽心力。
那么,这话是不是在暗示上级有意为难基层?似乎不能这么说。上级对下级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依靠表格和数据又靠什么?难道还真的要领导们像古代官员那样来一个微服私访?乡镇干部倒是这样在发牢骚,可话说得容易,真要做起来并不现实,不要说随着现代媒体的发达,领导长什么样下边的人都清楚,已无微服可言,仅从管理的内容来看,现代管理较之于古代,也不知繁复了多少,将其制度化根本就不可行(即使在古代,微服私访也并不普遍,不然何以为民间所津津乐道?)。所以,数字化的管理和检查还得继续,乡镇也只能不知疲倦地备检,想尽一切办法去打理这些表格和数据。
乡镇管理的草根性很强,所谓草根性,也就是非制度、非文本特性,许多工作,做就做了,却未必有时间、有精力去文本化和数据化。这种状况势必在实际的工作方式与制度性规定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本来,领导也多半有过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下面的工作是怎样做的,他们自己亲历过,心里面应该有数。可是,到了检查的时候,这种知情不顶用了,一切还得按规定动作玩。这可真难为了下面的人,因为哪儿来那么多的规则和数据,哪里又有那么多的记载呢?但这个时候不做还不行了,既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只能去适应。于是,上级有什么标准,定什么数据,下面就只能给你准备什么材料,填报什么数据。以计划生育检查为例,计生办的干部说:目前计划生育工作所要求的优质服务指标如此复杂和精确,在农村几乎没有可操作性,不要说许多农民不在家,统计从何而来?就是在家,人家也未必配合你。但上级既然要,下级就只能去找,下发的各类账、表、卡、册,要求填报的项目多,要求完成的时间短,于是,为了完成这些报表,下面除了对人口、孕妇数量、出生率等这类最为紧要的数据不敢凭空想象之外,其他数据是如何产生的,便只能由你自己去揣度了。再以我自己亲历过的一次税费改革检查为例,按照考核评比的要求,农户手中必须备齐的资料就包括:土地经营权证、年纳税通知书、年农民负担监督卡、省委、省政府致全省农民的减负公开信、交税退税票据等;村里必备的材料则包括:任务测算表、村到组、组到户农业税任务清册、征收清册、村级债务清册、转移支付到村凭据、农业税附加返还凭据、农业税减免到户清册、结算清退清册、军烈属优抚款及五保户统筹款到户清册、村组干部工资清册,报刊征订收据、化债凭据、接待处理政策咨询及农户来访情况登记、村税费改革方案及工作总结、推进税费改革的会议记录、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近两个年度各种数据的公示牌、标语等,大大小小总共好几十件。凭心而论,上述资料以前可能也发过或做过一些,但乡村不像上级机关,以前下发过的资料不等于现在还有,更无法确保已经发到农民手里的资料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农民手里,所以,保险的办法就是重新准备,重新发放。于是,检查任务一宣布,全体干部就都投入到了各种考评资料的准备之中。因此,所谓迎检,往往就是一个重新准备与制作资料的过程。这也真苦了我们的干部,但不这样做就通不过检查,通不过检查就要进“笼子”管理,一旦进了“笼子”,不要说大大小小的检查考评跑不了你,所有的评先、评优、提职、提薪、晋级等也都没有份,直到出“笼子”为止。所以,再苦再累,工作量再大,也要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事实往往就是这样的,有稍多调查经历者都知道,一些乡、村的档案,与其说是对日常工作的整理和记录,不如说都是这样在迎检之前的突击中制作出来的。对之,与其去苛求,不如一笑置之,将其正解为一种有特色的运动化管理模式。而用时髦的学术话语来表达,这大概可以归入某种“新传统”一类的范畴,只不过,若是想用这些材料来做研究,就得多长个心眼。
如果这种迎检的游戏仅仅是政府内部的运作,也就罢了,花再多的人力和物力也只是体制内的资源损耗。但乡镇工作是面向农村的,各种档案材料和数据的指向物皆为村庄和农民,于是,乡镇要备检,就不得不将村干部和农民也拉出来陪练。以准备村级档案为例,村干部也得上阵参与这种“数学作业”。但村干部和乡干部不同,后者是公务员,饭碗捏在领导手里,一声令下,一般干部就是有什么看法,发发牢骚,过过嘴瘾也就罢了,该干什么还得照样干。现在可正闹机构改革,要是不怕下岗走人,就一边儿歇着去。可村干部不吃皇粮,光凭乡镇的命令就要村里配合,可能会有些问题。所以,为了确保村里合作,乡镇就要出血,往往是乡镇一把手向各主职村干部许诺,检查评了先,政府奖励村里多少钱,村里拿去怎么分,政府不管。这样一来,村干部的积极性上来了,跟着乡镇做起了数学作业。
不过,这一招不可能用来对农民,农民不处于乡村权力与利益的网络中,更没有什么东西攥在政府手里,用干部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农民是“有吃有穿不求你,种啥做啥不干你,有了问题却找你。”所以,要他们陪干部玩“迎检的游戏”并不那么容易。但现在上面的检查越搞越细,不仅要检查文字性的东西,还要进村入户询问情况。这本是为了杜绝形式主义和基层作假,可这样一来,乡镇就不仅得做好迎检之前的案头准备,还得想办法将这些“作业”的内容和答案让受访农户知晓与熟悉。例如,每年的计划生育例行检查,检查组总是会向对象户询问诸如计生干部是否上门,来过几次,什么时间来的,都交待了什么事情等问题,如果对象户一问三不知,检查者就可能由此反推乡村工作的真实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对象户掌握这些必问的信息呢?我们知道,村落日常生活本来以散漫与无规则为特点,偶发性的事件–过程、不经意的询问与对话,如果不经过特殊的强化灌输,你能肯定对象户一定记得住?假如计生干部做了工作,对象户在接受问询时却答不上来,就有可能形成对已做工作的否定。再假如有的对象户与干部有矛盾,故意乱说,也可能会出问题。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在既没有办法向农民做强制性灌输——这样做会引起对象户的反感,起反作用,又没有办法确保农民一定会主动配合工作的情况下,计生干部想出了一套不“扰民”、不求民,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农民“上套”的办法。即通过特别安排的自检自查,将上级检查时可能涉及的内容预先操演,以让对象户将干部们平日里做过的工作反复地“印象化”和“程式化”。
基层干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上级的检查到来之前,计生办的干部便三天两头进村入户,以检查者的身份反复向农户询问上级检查时可能会涉及的问题,如有不知者,再来一个现场的解释和提示。整个过程搞得跟真检查一样,并不告诉农民这只是一场预习和“背书”,这样,对象户便在不知不觉的仿真环境中习得了应对检查所需要的知识。于是,未经被检查者察知,也不需要给任何劳务报酬,却达到了向他们灌输检查信息的效果。
乡镇干部用这一套办法来操练农户,村计生专干有时也会以同样的办法先将对象户操练几遍。所以,往往是乡镇还没有动作,计生专干就以自检自查的形式先将这套游戏玩起来了,结果,等乡镇干部下户,发现对象户竟然能够对答如流。“这真是奇了?!”计生办的人颇感惊诧,但惊诧之余,他们也很快就反应过来,既然你能这样来应对上面,下面又为何不会以此来应对于你?于是,彼此相视一笑,也算是找到了几分战友的同情。
一切都万事俱备,就盼着上级来检查。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想办法打听到有关检查的信息,如检查的时间、线路,甚至于检查组的车牌号等。这样,不待检查者上路,一切就早已经在迎检者的掌控之中了。
基层的匠心独运不能说上级就不能领会,他们不同样要经受更上一级的检查,做同样精心的准备?所以,有朋友就说过,在应对自上而下的检查中,地方上存在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如果是省里来检查,那么,市、县、乡、村都会动员起来,共同应付;如果是市里来检查,县、乡、村则都动员起来,共同应付。比如省里检查时,市里有关部门就会提前探明情况,向下面的县提供某些检查信息与应对方法的“公共服务”,当市里来检查时,县里也如法炮制。结果,检查者永远处于被孤立状态,而被检查者则利益一致,共同对“上”,布下天罗地网,将检查活动消解于无形(参见赵树凯:《乡镇政府的应酬政治——10省(区)20乡镇调查》,三农中国网2005年8月15日)。有备如此,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拿下?
必要时还有绝杀的一招,那就是给每一个到访的检查人员适时地“上菜”。
可以预料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上级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数据,乡镇在检查中创造了优异的成绩,由此,乡村工作上了一个台阶,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现在,新农村建设正在红红火火地展开,不知道是否又多出若干需要考核的指标,多出多少个重要和不那么重要的检查评比。
不过,基层政府打心眼儿里却并不愿意这样做,甚至于还很烦,但他们能不继续这种游戏吗?
而令我个人所惶惑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我不知道本文的写作究竟是在提供一面反思的镜子,抑或是某种迎检的“教材”。
文章出处:《读书》2007年6期
Tags:吴毅,迎检的游戏,乡镇调查手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