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贾康先生在环球时报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2021.4.25下午,四季酒店)
很高兴参加今天和各位的交流。我接到要讲的题目有三个视角:要展望一下中国的“十四五”;要谈一下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的“双循环”(特别是从外资的视角);再有要谈谈怎么认识中美贸易的前景和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我在前面两个视角简要勾画一下基本认识以后,还会结合一个自己准备的PPT,稍微展开一点谈谈列为第三的中美关系问题。
第一个视角上的认识,是中国面对“十四五”,最高决策层做出的规划实际上不限于未来的五年视野,权威的文件是把“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合在一起有一个决策上的《建议》,这个文本引出了不久前两会上已经正式审批通过的整个《规划纲要》。它的眼界其实是15年,其中5年的内容更具体一些,但是从5年到15年,整个的思路和要领,已经有了在中国决策系统里明确的设计和指导。这里面,我觉得特别实质性的问题是什么呢?15年后要使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前面有个节点目标,是没有直接写在文本里、而由领导人在关于“十四五”建议的说明里点出的,已经把“十四五”末期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样一个实际上必须完成的任务,勾画清楚了。习近平主席在《说明》里讲,经过认真的测算和研究,认为到“十四五”结束的时候,我们非常有希望使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现行高收入发达国家的那样一个标准的量值。现在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万美元出头,也就意味着五年间,我们要达到13000左右,比13000如果再能高一点儿就更好,稳稳坐在高收入经济体这个阵营里——当然还只是坐稳在它的门槛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其实早已经由亚行和世行的专家团队在十多年前就勾画出来:六七十年的全球实践里有一个统计现象,就是有113个在这个时间段里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案例,而这113个案例里,真正的成功者是极少数:能够如愿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只有12个。而且,仅靠当前的二十几年里,再没有发生一例成功者的实际情况。中国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五年里,以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5%跨越这个陷阱?现在看起来是很有希望的,但是我们应该在战略高度上“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要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一些,要把现在的不确定性对我们形成的挑战更好地加以估量,来追求“稳”字当头而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升级版这样一个新发展格局里的可持续成长。
“十四五”相关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我认为如果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结构优化支撑的情况下,继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那么到2035建成初步的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做好了进一步的准备,实现中国决策层在原来邓小平说的“三步走”框架下又进一步谋划的2049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我愿意特别强调一下:这样一个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现代化过程,已经被领导人特别强调了多次,是要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作为研究者也非常认同:中国只有和平发展,才可能完成这个所谓新的“两步走”的现代化,而且这个和平发展是有客观的和学理的依据来支撑的,就是我们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完全可以在生产力发展、创新发展所正面形成的共享经济这个潮流中——由信息革命支撑着它还日新月异地在发展,使大家寻求共存和共赢的过程,同时还受到了也是创新形成的我们不必讳言的核战略平衡的制约——最严重的情况是前面美苏曾落入了冷战而因核威慑没有进入热战,现在中美之间的关系又完全不同于美苏那个冷战局面里各领一个产业链的格局,是共享一个全球产业链,那么更有可能把共享经济和核威慑合成这样一个整个创新成果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落在实际过程中间,推进中美之间也“斗而不破”、维持和平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
下面第二个视角,我想简单说一下怎么看待中国的经济双循环——这是在最新的官方表述上所特别强调的,要形成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果从实际情况来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直是双循环,那么现在为什么说要有新发展格局,这个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新”在哪里?我觉得就是新在要强调“内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中国的资本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可以支撑着我们更多靠内循环来对冲外部世界的不定性,这样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中国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过程中,内循环可以更多提供我们在实际通盘掌握中间的主导权,在整个发展局面里对冲不确定性而把握自己的确定性。这种内循环的国内统一市场,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客观发展基础:中国14亿人口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的上半区,投资和消费潜力的释放今非昔比,只要中国自己不犯低级错误,这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应该更有力地支撑与维持基本稳定局面。而同时,这个以内循环为主体更好掌握主导权的内在逻辑,绝对不是忽视外循环的重要性:“改革”旁边匹配的就是“开放”,中国还要更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开放,但这个外循环客观来讲,的确是不确定性更明显,领导人称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现在很多地方还说不清楚,出现逆全球化的不良情况不可否定——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极端主义,民粹主义等等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挑战,中国的专门会议上甚至提到了要“准备应对意料不到的惊涛骇浪”。所以,继续争取对外循环的过程中,我们内循环要更好地维持基本面。但是外循环的意义却丝毫没有降低:开放按我们研究者的表述来说,对于中国是进一步催化和倒逼自己必须完成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到了深水区,应该讲困难重重,习近平主席把它形容为要“啃硬骨头”了,好吃的肉都吃完了。那么到了深水区,啃硬骨头,更需要得到全面开放的催化和倒逼作用,使中国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转轨,能够如愿地去克服深水区里既得利益的阻碍。
在实际的生活中,从外资的视角来看,如果客观地讲,我觉得大量的外国投资者还是对于中国的市场潜力高度重视的,认为存在着可观的投资机会。在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之际,我们已经看到美国的被称为男神式的企业家马斯克,他作为特斯拉的掌门人突然到中国,和上海的市长签约,在上海建全球最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单体工厂,这说明的,是真正有胆识的投资家、企业家,认为别人在感觉恐慌的时候反而是他的机会,可以在这时候谈一个好的对价,马上把蓄谋已久的事情落地做成。实践的结果,是一年多一点儿的时候,上海这个工厂的生产线就开始源源不断生产出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供应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这样的机会,会继续存在,这个内外循环的互动,一定是符合前面我说到的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框架的。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中国追求的一定是和其他的经济体共存,共赢,共荣,一起来享受生产力发展已经推到的全球化共享经济、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这样大家共同利益的实现。这里面的种种正面效应,既会有经济层面和外部世界进一步加强联系的必要性,也有必然由经济层面对接到社会生活交流、人文交流等等更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里这些值得肯定的内容。这是我对于双循环的一个最简要的认识勾画。
简单地说到外资的视角,我认为当然还是首先“在商言商”的立场上去高水平判断自己怎么样以相对的“比较优势”抓住中国市场潜力,从外部介入中国的内循环而形成内循环和双循环相互积极促进和相得益彰的结果——这样的机遇我认为不是故作宣传,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当然,我们也不否定会有一些局部的脱钩,比如说种种因素造成的,真正的高端过去就从没挂上钩、现在更没有挂钩希望了——比如高端的芯片,这已经使中国像华为这样本来发展很好的企业现在到了“至暗”时刻。但是可能中国在自己的努力过程中又要做一个相关分析,内循环被“卡脖子”的这个瓶颈,没有任何希望再去求助外力破解,那么只有横下一条心,走通这个“华山一条路”,那么就是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三年五年不成,七年八年也要把它攻下来,这是给中国人剩下的必然的选择。但这只是一部分领域,在少数的高端领域是如此。这种内循环问题如果真正突破以后,它一定还会继续促进内循环和双循环,因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成功,绝对不像过去的“两弹一星”,必须把这样的高端产品,比如高端芯片,成批量的、稳定高质量高性价比的、源源不断对接世界市场,才能标志这个攻关成功了,否则免提。这个华山一条路的走通,仍然是跟世界市场连通着才能证明它成功的。
下面还有第三个视角,我要抓紧时间结合着一个PPT,跟各位做一个认识交流。中美关系和中国未来发展这方面,我想首先强调一下,我们现在还是要看到中美剑拔弩张之后,毕竟有一个2019年12月14日阶段性贸易协定的达成,这个以后无论是在特朗普在台上,还是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台以后,我观察,中美双方都是非常谨慎地维持这个阶段性成果的,从来没有挑战这样一个已经形成的协议。现在中美之间我们所说的基本面,应该肯定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维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盘。我前面举的特斯拉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前面一段有消息说埃克森美孚也在考虑有类似更大手笔的投资盘子等等,其实都是基于这个背景的。投资界已经意识到这样共享一个产业链,是有利于双方共赢的,而不是简单地像冷战思维那样滑落。特别是经济界、投资界人士他们感同身受的,是中国确实存在这样的机会。所以,像芯片那样局部脱钩、过去一直就有,现在也完全没有希望再挂上钩,那是另外一回事儿,是少数的领域,完全的脱钩,我认为决不可能。
于是处理中美关系大的思路,就是要认清中美也是被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覆盖着的世界上最主要的总量第一、第二这两大经济体。这两国间的关系被称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都必然是非常重视它的。中国人这边的战略思维,邓小平过去有表述,那时候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在1989年以后,曾经有非常严峻的一个美国带头的西方全面制裁的局面,但邓小平说,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和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搞好关系,这首先是从经济角度认识到,其实双方不可能完全脱开,他跟着说的是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还有对于中国自己,要善于守拙,韬光养晦。这个“韬光养晦”文绉绉的,翻译成英文引起了误解,好像中国人故意要把自己装得可怜巴巴的,什么时候自己有力量了再回过头去反制别人——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关键意思还是前面那个“善于守拙”,就是知道自己是发展中经济体,知道自己有种种不如人之处。所以,后面跟着的是“决不当头”,邓小平说,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要想当这个头,很多相对优势反而就会丧失——后面跟着的是“有所作为”,中国毕竟要努力争取一步一步成为发达经济体,有所作为地实现自己的现代化。那么与美国之间,以及西方的发达国家之间,按这样一套邓小平所说的基本原则去掌握关系,必然是要争取斗而不破。这个斗而不破我觉得是有客观可能性的,我们不敢说没有任何擦枪走火这种极端情况的危险,但是如果能够处理得好,这种大的局面上的斗而不破,是很有可能的,是符合双方根本利益的,也是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中国的继续和平崛起如果能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就是一个共赢。那么在具体的个别技术方面,我前面已经强调了,在高端的脱钩成为一个更加无法挽回情况之下,无非就是凤凰涅盘式的以新型举国体制来攻关——这个事情有不确定性,但是别无选择。
往下咱们就要说一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怎么样?在贸易战打响之后,走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后有一个统计,这个图表表现的是什么呢?到了2019年年底,贸易战差不多两年了,在中美之间主要的贸易品各个门类里,右边蓝色的标记是表明各自降低下来了多少份额,这个退下来的份额看看:第一类是化工产品和金属产品,退得非常有限,大家感觉剑拔弩张之后,这个门类里只退了1%的样子。再看看退得比较厉害的,有一个“玩具和家具”,退了11%,大数说虽退得严重,但在这两年内只退了1/10强。退的比较少的,是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如此而已。那么到了2020年,类似的数据还没有这么精确,但听说2020年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没有萎缩,还在总量上有相当可观的表现。为什么呢?疫情造成了中国首先复工复产,
美国的市场有这些紧扣需要,自然就刺激了中美之间在贸易方面调动潜力,形成了中美之间的贸易还继续发展这个基本态势。中国和美国之间如此,中国和世界上其他的方面,其实大同小异,我们和其他的经济体,包括发达的经济体,欧洲和日本,不能说没有摩擦,但是更多的,还是大家感觉有这种互利互惠的空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又由于有了世界工厂这种特征,所以,看中国贸易份额在全球的变化,左边是2000年的情况,那时中国应该在第九位还是第十位,到了2017年的时候中国已经确信无疑超出美国接近2/5的规模,成为世界贸易出口额第一的经济体了,出口额已明显地超过了美国。这个态势可能还会延续若干年。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看看中国和美国展望起来,双方今后的成长性都还存在,但是最可能的轨迹是什么?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成长性最简单地拿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来看,就是右边的曲线图,有学者把美国2017年的GDP往前找到整数关口的1900年,画出这个蓝色曲线,是一个很直观的表现,以GDP的增长而体现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的成长性是怎么样一路上升。美国的成长性现今具体的速度特征,就是现在它再高高不到3%以上,特朗普上台以后开始他的经济政策是奏效的,曾经在几个季度里美国经济强势增长,但充其量也就是接近3%,年度2.5%以上就非常满意,它不能够在3以上运行,那个时候一定是美联储不得不往下压缩经济热度,因为会有通胀的明显特征——它这种高度发达程度经济体的速度往上走,表现为成长性的量值,也就是3%作为它的天花板。欧洲和日本就更差,他们这几年如果说能达到1.5-2%就很不错了,日本在1%的情况下,就觉得已经比前些年的“20年停滞”好多了。中国现在虽然是中高速,但还是有希望处理得好的话,能以5%-6%的区间,走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换句话说,中国的“中高速”,就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而言的高速,是美国的两倍以上,是欧洲和日本的3倍以上。按照这样一个曲线,咱们从中国和美国对比来看,红线表现同样中国以2017年GDP往前找,因为美国整个118年中GDP总量上升了36倍,中国比照着找其1/36,找到的点是在哪里呢?是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八年了。相对数在这个区间里以36倍作为一个比较,两条线总的趋势是相当一致的,表现的都是36倍GDP的成长性,但时间轴上的对比,是1:3.9。换句话说,这种相对数表现的经济成长性,中国是以一个时间单位,实现了大数说美国四个时间单位才走完的过程,而且这个对比之下的过程,并没有完结,因为中国现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总体来说,后面的空间还相当可观,中国工业化是从中期向中后期、向后期转变的过程,它伴随的城镇化方面,真实城镇化水平也就是50%上下,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4%出头儿,一方面表明我们发展的水平还相对比较低,是发展中经济体,另外一方面已经预示着后面的成长性空间还会相当可观,就是体现为我们管理部门所判断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仍然有相当可观的韧性、回旋余地和潜力释放的前景。
从这个曲线来看,既然现在中美之间前面对比的成长性,有时间轴上如此的差距,如果我们做一个粗线条的预判,未来中美之间这种时间轴上的差距会不会存在?显然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当然,前提是能够继续和平发展。中国必须理性地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按照邓小平所说的善于守拙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美国、西方世界他们的一切长处,要积极地和世界上方方面面做朋友,按照经济规律来互通有无,来最大限度地理智地处理自己的一些棘手问题。特别是中国内部改革攻坚克难这个事情,一定是对于中国自己真正释放潜力的一个历史性考验。如果这些事情能掌握得不出大的纰漏,不出低级错误,中国在时间轴上看,我的说法就说得比较直率:时间将是走上坡路的中国最好的朋友。这样一个走上坡路的过程,不是跟外部世界去产生更多的矛盾,而是应该更多融入,大家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交流从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深信生产力决定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际关系,这样的全球化、数字化的经济,已经使共享经济成为一个不可遏制的潮流,这样的一个创新增进共存共赢的客观规律,会促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不会改变,还会更深刻地影响方方面面,使大家来共同认识彼此共同的利益在地球村里是确实存在的,有可能经过努力,使中美之间能够斗而不破,使中国和其他的经济体之间,能够找到更多的互惠互助共同发展的机会。
我这些想法很粗线条地汇报给各位,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