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军:优化资源配置,助力社会和谐(11月5日)
从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保险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保险业已经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治国方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保险业竞争力;要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除此而外,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方面,保险业也是大有可为的,而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保险业尚须深化改革,从优化资源配置开始,将保险业应有的功能发挥出来。
保险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近些年的发展非常迅速且成绩斐然,但与银行和证券业相比,占有的资源总量仍然偏少。而这些资源的绝大部分都配置在商业保险领域,而理应由国有资产支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仍缺乏资源保障。
政策性保险是由政府通过政策推动、利用保险机制以达到某种政策目标的保险形式。从国际上来看,政策性保险通常包括: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巨灾保险和存款保险等。政策性保险的价值在于它实际上是对保险市场失灵的校正,即政府作为社会的中央权力机构,提供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性、社会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的保险产品,而这些产品是商业保险公司所不愿或不能提供的。
政策性保险具有公共物品或公共资源的性质,比如农业保险,保险提供者可以通过构筑堤坝、设置防雹火炮或进行人工降雨来降低洪水、雹灾和干旱的风险和损失。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如果措施得当,保险提供者可以使此类险种的赔付率大幅降低,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都大大提高,甚至可以使保险提供者长期盈利。但保险公司提供的这些自然风险管理服务所惠及的人群却远远超出被保险人群体之外,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而这种风险管理服务越多,人们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就越低,搭便车的行为会使商业性的保险公司陷入两难困境:不进行有效的自然风险管理,保险公司必将长期亏损,制度缺乏可持续性;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整体风险水平下降和搭便车行为所导致的参保人数量的减少会推动费率的上涨,并最终诱使所有的参保者去搭便车,制度依旧不可持续。
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前者对保险业声誉的提升,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对于政府而言,提供政策性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是其应负的责任;而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政府实际上只需提供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框架就足够了。
政策性保险既能充分体现政策导向,又符合市场化原则的基本特征;既能使保险机制分散风险及经济补偿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又可校正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对于经济仍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国而言,政策性保险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其作用应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国家应从整个保险行业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配置更多的资源促进其发展壮大,而不应仅仅是使其作为商业保险的附属品而存在。
近几年,中国保监会为推动政策性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的发展可谓不遗余力。但政策性保险的投入不是一个单一的监管部门所能够解决的,需要保险业之外更多的增量资源的注入,需要更有力的财税和其他政策的支持。
此外,为达到提高保险业竞争力、改善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还应在再保险和原保险之间、产寿险之间、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科学地配置资源。比如,配置更多资源以促进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和县域保险业务,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服务“三农”,为农村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和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保险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保险业的监管资源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类。所谓有形资源可以看作监管运行的物质投入,而无形的监管资源则包括政府公权和市场机制所赋予监管部门的规则制定权和执行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尽管有形的监管资源是监管得以运行的基础,但无形监管资源的作用要比有形监管资源的作用大得多。
为达到十七大设定的目标,保险业需要在行业声誉的维护、系统性风险管理、市场秩序的维护和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配置更多的监管资源。
声誉是保险业的命脉,是保险业最重要的公共资源,而对保险业声誉的破坏则是典型的公地悲剧。经济学认为,公地悲剧是由市场失灵造成的,是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行动的非理性。对公地悲剧的防止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权力机构。既包括为维护整体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实际上就是在众多的资源使用者以外由监管部门建立奖惩机制),也包括能够对公共资源行使所有权、处置权或监督权的组织(如保险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其二是道德约束。
为提高保险业的声誉,作为主要中心权力机构的监管部门应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需深化保险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当前主要是在保险业资源重新配置基础上深化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加上国有公司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的改革;在约束机制方面,要加大对破坏保险声誉者的惩罚力度,增加其以破坏声誉为代价攫取短期利益的成本,同时继续促进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保护坚持消费者利益的理念,配置更多资源加大对一些社会影响比较大的险种,如:航意险、交强险的改革力度。
系统性风险管理是保险监管资源配置的重点之一。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三大类:巨灾风险(包括自然巨灾和人为巨灾)、社会风险(包括社会结构、社会信用状况、死亡率、疾病谱以及科技水平发生较大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政治经济风险(包括投资风险——如利率风险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宏观经济景气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等)。
同维护保险业的声誉一样,单个的保险企业难以规避或控制以上的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却又是保险业所必须加以管理的,其责任自然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作为中心权力机构的保险监管部门的肩上。
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在管理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及时编制和更新了寿险业经验生命表,对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系统性监控,争取对保险业发展有力的税收政策等等。为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在系统风险的管理方面配置更多的监管资源是必要的,比如在能够拓展保险业业务空间并能够以小成本给保险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巨灾防控体系的建设、再保险体系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大众疾病预防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保险业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上配置更多的资源。
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以及信息化建设也是保险监管资源配置的重点。无论是从保险业的供给角度,还是保险产品的需求角度,保险监管资源都应在维护市场秩序上优先配置。为达到十七大设定的保险业发展目标,保险业应配置资源,沿引国际惯例,建立一个强大的供所有保险公司共享并部分向公众开放的信息系统,确保我国保险行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进一步提高市场运作的透明度,能够通过信息披露,使人们能够比较市场主体的优劣,最终使优胜劣汰的机制能够有效运行。
保险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商业保险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最终决定了保险业的竞争力。
为提高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保险公司需要把资源配置在产品研发、优化销售渠道和信息化建设等最能够影响保险公司社会满意度、企业或行业影响力,以及创新和发展能力的方面。
产品研发是保险公司经营中最重要的环节。相比之下,中国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上的资源配置相对短缺,中国的保险公司R&D方面的投入一般仅占到公司总投入的1%左右。而且,有限的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总公司层面,省市级分支公司基本没有产品研发的能力和事权。
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上资源配置短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公司都没有针对特定区域具体的客户群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产品研发脱离实际,简单模仿国内外同行保单、一张保单保全国的情况非常普遍。国内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创新能力弱化,无法及时地随着经济、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设计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险种。保险公司不能在产品上形成有别于其他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同时,保险公司在新险种推广上配置的资源也十分有限,使得即使有生命力的新险种也得不到有效的扶持,在尚未大面积推广之前就因风险单位数量不足、盈利能力较差而退出市场。最终使得保留下来的产品都是各家公司普遍销售的产品。
保险业务种类和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决定着保单的销售数量和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也决定着消费者保险产品的可及性,从而决定着保险公司的社会满意度和影响力,因此,在不同的业务种类和销售渠道上科学配置资源是极为关键的。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最理想的资源配置是在任何一个业务种类和销售渠道上的资源配置都应使得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据此,应着力改善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优化配置资源,培养具有理财规划技术的高级代理人,并扩大产品直销的通道,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试点保险代理人门店或加盟店的营销体制。
而国际上在保险企业信息化方面,90%以上的欧美主要保险公司都已跨入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时代,ERP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管理企业所有的关键性业务的信息系统,实际上就是信息集成基础上的企业资源配置系统。通过对信息的充分整理、有效传递,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能得到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对保险企业来说,ERP可以打通保险公司内部,包括总公司和分支公司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理顺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实现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建立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利用的经营机制,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从而彻底改变保险公司各部门协调性差、协同效率低的现状,有效地解决信息集成和成本管控的问题。另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ERP这一基础化的信息管理平台高效率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风险管理。平安保险等企业基于信息化的后援中心系统已经体现出了巨大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值得其他保险企业参照。
Tags:王国军,优化资源配置,助力社会和谐11月5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