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史 >> 正文

[文萃·连载3]林满红:两千年间的“佛”与“国”传统中国对西方货币领袖头像的认知

http://www.newdu.com 2018/3/20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1期 林满红 参加讨论

    原文标题:两千年间的“佛”与“国”:传统中国对西方货币领袖头像的认知
        (续)
        四、以“佛”称首度广泛使用的外国领袖头像
    明清之际17世纪的中国开始广泛使用西方白银。当时由西方流入中国的银圆与18世纪流入者,其制造者与制法有所不同。明清之际流入者颇多由荷兰各省铸造。清康熙年间前来台湾的郁永河曾指出:“番钱者,红毛人所铸之银币也。圆长不一,上印番花。”[谭彼岸:《中国近代货币的变动》,第202页。]这种银圆上面有马、有剑,故称“马剑银”。用来铸币的银主要来自西班牙所属的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殖民地产银,16世纪时以秘鲁的银矿为主,到了17世纪,已以墨西哥的银矿为主。因17世纪欧洲的金融中心在荷兰,而西班牙所属的美洲殖民地的银矿多由私人开采,除了运至英国、法国或其他欧洲国家购买商品之外,很多运抵荷兰铸造银币。1700年以前巴达维亚的华商与荷属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茶之出口欧洲。荷兰所铸银币因而大量流入中国。当时流到中国的欧洲银币也有少数法国或意大利的银币,上面也有路易十四的头像。[J. Busschers, The Mexican Pieces of Eight Reales and their Dominance in Southeast Asia: An Historic Survey of More Than Three Centuries of A Trading Coin, Netherlands: Driebergen, 1999, pp. 46, 5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78页。]墨西哥由1536年起已有手工打造的银币,称为“切币”或“方币”(cob),而非圆币。又因西班牙曾由伊斯兰教徒统治,受伊斯兰教的货币图案影响,并未在银币上刻有国王头像。[J. Busschers, The Mexican Pieces of Eight Reales and their Dominance in Southeast Asia: An Historic Survey of More Than Three Centuries of A Trading Coin,p.56. 另简义雄《台湾钱淹脚目》(2006年自印)第32页指出一般所谓“切钱”,《台湾府志》内称“方钱”。]这种银币主要经马尼拉在与中国易换生丝等商品时流入中国。此外,于明清之际,也有葡萄牙制的银币由澳门进入中国易换生丝等商品。[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780页。]
    到了18世纪,西班牙由17世纪较为神权导向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转为开明专制的波旁王朝统治。除了西属美洲殖民地的银矿产量大增之外,货币形式的改变也推动了货币的流通。墨西哥由1759年以后所铸银币显著增加,由该年的1 300万比绍增为1800年的2 500万比绍。从1732年起,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引进镙旋压力机铸造银币,形制转为圆形,而且较为统一,并在银币的边缘压印像麦穗的花纹,可避免切剪。这种银在中国称为“花边银”。又因上面铸有双柱,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岩石,故又称“双柱银”或“双烛银”。175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登基,将波旁王朝推到鼎盛时期,为加强西班牙母国与殖民地的统一与整个帝国的威仪,1772年下令在之后殖民地所铸造的银币上加铸他穿上战袍、戴上桂冠的头像,母国的头像则未戴上桂冠,也未穿上战袍,母国所铸银币也不出口。在民族主义日趋昂扬的18世纪欧洲,将国王头像加到银币上,甚为普遍。[J. Busschers, The Mexican Pieces of Eight Reales and their Dominance in Southeast Asia: An Historic Survey of More Than Three Centuries of A Trading Coin, pp.48, 55─56, 58.]
    由表1可见,“双柱银”在拉丁美洲西班牙殖民地各铸局仅铸于1771年之前,而有查理三世(Carolus III)、查理四世(Carolus IV)或斐得南七世(Ferdin VII)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银币则在1772至1822年间铸造。虽然查理三世的银币成色较前稍低,但因其重量(417公克)与合金成分(成色为92%)一直到墨西哥独立都未改变而广受青睐。
    
    18世纪时,英国是将拉丁美洲白银输往中国的最重要欧洲国家。即使1822年墨西哥独立以后,不再铸造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银币,在1857年以前的美国,这种西班牙银圆还是美国的法偿货币。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开始加入与中国的贸易。根据推测,从中美贸易开始到1833年,美国向中国输出了9 000万银圆。[小竹文夫(「明清时代における外国银の流入」 『近世支那经济史研究』东京:弘文堂,1942年,頁67─70)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以及马士 (H.B.Morse)、赖德烈( R. S. Latourette)和马丁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的研究给出了近1亿银圆的数据。]因为中英、中美贸易的开展,越来越多有着查理三世、查理四世、斐得南七世头像的西班牙银圆流入中国,加上其质地较可靠,这种银在中国流通日广。在中国,查理三世银又称三工(Carolus III),查理四世银又称四工(Carolus IIII),工半(Carolus IV)。[Carolus IIII及Carolus IV并出,是当西班牙国王于1788年由Carolus III转为Carolus IV时,因为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银圆铸模是由母国提供,当殖民地还没有收到Carolus IIII铸模时,先将Carolus III铸模转为Carolus IV铸模使用,等Carolus IIII铸模于1790年到达时再用新模。Carolus IV铸模上仍为父王Carolus III头像,Carolus IIII铸模上则为嗣王Carolus IIII头像。参见J. Busschers, The Mexican Pieces of Eight Reales and their Dominance in Southeast Asia: An Historic Survey of More Than Three Centuries of A Trading Coin, Netherlands: Driebergen, 1999, p.56.]这种银上面的西班牙国王头像,曾被称为“鬼面”“番面”,后来被称为“佛头”,参见图2。[关于清初及18世纪流入中国银圆形制,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61─663、780─783页)有很生动的介绍。]乾隆末年和嘉庆时期,“佛头”超过其他银圆而最受欢迎。乾隆初期,外国银圆在福建和广东两省越来越广泛使用。闽粤地区以外,即使是江浙地区,在1770年以前也非常少用外国银圆,但在1780年后,“但用佛头一种,后以携带便易故,相率通用,价亦渐增,苏城一切货物,渐以洋钱定价矣”。黄爵兹解释道光时期各省都用银圆缴纳赋税,原因在于:“市民喜其计枚核值便于运用。”[林满红:《银线》,第39—42页。]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后,百姓以其成色固定易认,按其形圆而称其单位为“圆”。又因近代“圆”与“元”读音相同,所以民间逐渐以“元”代“圆”,是故“银圆”“壹圆”皆可写做“银元”“壹元”。[张翰中:《战后初期台湾货币改革之研究》,第11页。]郑永昌也指出:约由1750年前后起,台湾所使用的西班牙银圆的单位,有从较多使用“秤量”的“两”转为较多使用“计量”的“圆/元/员/个”的转折。[郑永昌:《清代前期台湾货币流通的发展与演变 (1684─1800)》,《故宫学术季刊》(台北)第19卷第1期(2001年)。]民间契约称“佛银”等外国银圆的单位为“圆(元)”,参见表2。

[1] [2] [3] 下一页

Tags:文萃·连载3林满红,两千年间的“佛”与“国”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