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份额的变化,以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人均耗油量很低的国情出发,文章认为我国有降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和大幅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空间,但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十余年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预测近中期我国油气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将持续上升,且在2015-2020年可能成为世界油气第一进口国。为此,应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以广义多元化的方式保障油气进口。文章还认为,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建设足够的储备和参与国际合作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
关键词:中国,石油,进出口,石油消费,弹性,多元化,发展战略,能源安全
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石油(包括原油和油品,下同)进口量和价格双双跃升,进口依存度快速增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影响石油进口量增加的因素、进口量与价格双增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迎接未来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更大增长等问题进行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海关在进出口统计中将石油分为原油和油品(成品油)两类,其中油品不包括液化石油气(LPG)和固态烃产品(例如石蜡、石油焦、石油沥青);进口的油品中包括了大量燃料油,其中相当部分并不直接作锅炉燃料,而是作为某些炼厂的原料用以生产汽、柴油等轻质油品;此外,当原油进口和原油加工量不足时,就必须加大油品进口以保证国内供应。显然,对原油和油品必须分别进行讨论和综合分析,才能反映出中国石油进出口的全貌。
一、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
按照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1-2011年,世界跨区原油贸易量(在讨论增长状况时可视为全球原油进/出口量)年增长率仅为1.71%,同期中国原油净进口年增长率为13.99%;与之相应,在多种论述中经常出现中国原油(表观)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28.2%上升到2011年的54.8%。进口量快速增长、进口依存度的大幅提高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样发展是否正常或合理?
1.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判断能源或石油的消费增加是否合理,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其数量增长的快慢,而要分析它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首先是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石油消费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的比值称为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一般来说,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消费弹性系数<0.5是能源/石油与经济都比较健康发展的表现,是在科技进步条件下通过节能/节油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是可持续的发展。但如果能源/石油弹性系数达到1左右甚至更高,则表示能源/石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能源/石油增长更快,经济发展是以浪费能源/石油为代价、低水平扩张方式实现的,这对一个经济大国来说是难以持续的[1,2]。
以年度计算消费弹性系数往往受短期因素的影响,而以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一个时间段计算,则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二者的相关性。按GDP年增长率,可将2001-201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2年平均值为8.70%,2003-2007年为11.65%,2008-2010年为9.73%。相应地,三段的能源弹性系数依次为0.56%、1.03%、0.52%。年均增长7.2%,意味着GDP十年实现翻番。而在本世纪最初的十年,我国GDP年增长率达8%~14.2%,可谓超高速增长,这是造成该期间能源弹性系数偏高的基本动因。特别是2003-2007年,GDP年增长率皆大于10%,这直接导致当期能源弹性系数过高,达到大于1的明显不合理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2003-2007年的五年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4.05%、15.71%和8.38%,能源中增长最快的是煤炭,使得能源消费结构恶化。2008-2010年的三年间,GDP年增长率略高于2001-2002年,但前者的能源弹性系数反而低于后者,这应归因于节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总之,中国过高的GDP年增长率不仅导致过高的能源弹性系数,而且使能源消费构成高碳化,是节能减排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近期已有专文作了讨论[3]。
研究GDP增长率与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关系可以发现:首先,与影响能源弹性系数的因素一样,过高的GDP年增长率亦使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走高,但对具体年度来说,二者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偏离,说明影响石油消费量(包括进口量)的因素较复杂;其次,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相比,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年度间起伏较大,这受石油产量、进口量(受油价影响明显)、库存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笔者认为,降低我国原油消费量的增速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2.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地位
煤炭和石油是一次能源构成的主体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节能(降低能源强度)和减排(污染物)两方面都要求降低煤炭份额,增加低碳、清洁能源的比例。在非化石能源发展受限、天然气市场发展不充分时,首先要求增加石油的份额。从全球看,1980年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32.8%和30.1%,2000年该比例为24.4%、38.7%。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下的中国却相反,2000年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60.6%、29.2%,2010年分别为70.1%、18.1%。2001-2010年,能源、煤炭、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依次为11.58%、13.21%、6.37%。石油的增速不仅小于煤炭,也明显小于能源总量的增速,这导致出现煤炭比例升高而石油比例下降的“反趋势”变化[3]。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能源构成的变化应合乎趋势,即降低煤炭比例和提高石油比例,特别是在新能源因技术成熟度不够而比例难以大幅提高的背景下。从这个角度看,石油消费量的年增长率应等于或稍大于(而不是明显小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因此,近十余年来,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速似乎不是过高,而是偏低了。
3.原油进口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
笔者强调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受制于过高的GDP年增长率,但其根源却在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来说,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经济高速增长并使能源高消费成为被迫选择。在工业化初期,欲使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全均衡发展,特别是期望第三产业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很难实现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突进必然加剧能源/石油费弹性系数走高的压力。此外,应注意到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在出口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出“物化”的能源(据推算,这部分能源可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25%)。因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能源/石油(甚至包括其他原材料)进口快速增长带有某种“表观性”。
还必须看到,中国人均能源/石油耗量极低的客观现实。1980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为0.09吨,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经合组织(国家)人均值、美国人均值石油消费量的13.4%、4.5%、2.6%;2010年,在节油的大趋势下,这三者的人均值有不同幅度的降低(例如美国由人均3.47吨降到2.75吨),而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量提高到0.32吨,分别为上述三者的54.2%、18.7%、11.6%。以中国达到“小康”时人均耗油量分别为经合组织和美国的40%、25%计,届时人均消费石油约需0.7吨,为2010年的2.2倍。这种简单分析已经显示出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经济转型期,与之相伴的是继续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都不可避免地要求提高人均耗能/油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今后中国石油消费较快增长总体上是不可避免的,使其增速明显降低有相当大的难度。
4.在原油生产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消费增长的压力转至进口
2000-2010年,中国原油生产增长缓慢,年增长率仅为2.13%,原油消费却以7.28%的年增长率增加,缺口只能通过进口快速增长来弥补。
针对“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的问题,以上讨论可以得到两方面的认识:1)我国原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反映出石油使用效率偏低,节油和油品替代等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果对GDP年增长率的过高速增速有一定限制(如≤7%),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取得明显进展,就为节能节油(包括油品替代)创造较宽松的条件。在“节流”同时,如果国内石油产量有所增加,就可使原油消费和进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2)即使GDP年增长率等于7%,仍属高速增长(十年接近翻番),考虑到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在近中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其间若国内石油产量只能低速增长,势必出现对石油进口增长的刚性要求。
根据过去十年我原油净进口年增长率,假定2011-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年增长率为7%,到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接近翻番,约为4.64亿吨;假定2020-2025年的进口年增长率进一步降至4%,到2025年进口量亦达5.65亿吨。假定今后国内石油年产量以3%的速度增长(高于2007-2010年的2.13%),则2020、2025年的产量分别为2.67亿吨和3.10亿吨。以此反推,2020、2025年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63.5%、64.5%。从现有的条件看,以上预测是相当乐观的,对进口依存度的估计偏低。
二、石油进口(金)额大幅增长是否会制约经济发展?
当中国加入WTO时,不少人担心进口的放开会危及国内企业的生存;当国内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而国际油价飙升时,有人担心这不仅会影响中国石油工业,甚至会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对此,需要从事实分析出发给予回答。为了讨论方便,下文引入油品的进出口问题。
1.原油与油品在进出口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互补性
多数先进的原油进口国总是力图加大油品输出量,而一些落后的原油输出国却是油品进口国。尽管后者也在大力发展炼化工业,减少油品进口,甚至谋求出口油品和石化产品。中国是一个后发的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进口以原油为主、油品进口为辅,同时加大油品出口,表现出向先进油品进口国发展的势头。
中国油品进口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燃料油占油品进口量的一半以上,而轻质馏分油(汽油和轻柴油)所占比例较少。以2010-2011年两年的数据为例,燃料油进口量均值占油品进口均值的64.2%,轻质馏分油只占5.5%。燃料油中相当一部分不是直接用于锅炉燃烧,而是在有特殊设备和工艺的炼厂进行再生产,转化为轻质油品,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原油的作用。2000-2010年中国油品进口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油品进口量迅速上升,突破2000万吨;2003-2007年进口量起伏较大,年均值为3355万吨;2008-2010年进口量持续高位,年均值为3758万吨。这种变化趋势与GDP年增长率、原油进口量的升降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出油品进口对原油进口的补充作用。总体看,2000-2010年油品进口量呈明显升势,年增长率为7.41%。
中国油品出口量变化趋势较复杂,年度间起伏较大。出口中燃料油比例减少,轻质油品份额加大,以2010-2011年的均值计,二者分别占油品出口量的42.3%和30.2%。油品出口也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逐步升到1000万吨,年均值为941万吨;2003-2007年出口量小于1600万吨,年均值为1344万吨;2008-2010年的年均值达到3758万吨。总体看,2000-2010年油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2.52%,明显高于油品进口年增长率;同期的油品净进口量亦呈增长趋势,但年增长率仅为0.22%。
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仍保持平稳增长,油品净进口量却出现异常升高,骤升48.1%,其中原因值得深入分析,不是简单以“国内炼厂加工量增长落后于油品消费”[4]就能解释的。
2.原油与油品在全国进出口总(金)额中的比例
2000-2010年,中国原油和油品进口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2.98%和7.41%,同期二者进口额年增长率分别为24.72%和20.93%。原油进口量增速虽然远远高于油品增速,但二者进口额增速却大致相当。2010年,中国包括原油和油品在内的石油进口额为2000年的8.5倍,年增长率为23.89%,但其占全国商品进口额的比例仅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由8.23%升到11.18%。这表明,即使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石油进口量的快速提高对我国进口贸易构成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虽然中国原油出口量迅速减少,年增长率为-11.50%,油品出口量却以12.51%的年增长速度大幅增加,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仍有大幅增长,2010年石油出口额为2000年的4.4倍,但其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却降低了近0.5个百分点(由1.70%降至1.21%)。显然,石油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甚小,其变化幅度也很小。
从石油进口额变化的角度可以将近十年分为两个阶段,以便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2001-2005年的五年间,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2.29%和14.51%。其间油价起伏攀升,以迪拜原油年均价计,年均值为31.26美元/桶;同期石油进口额年增长率为25.78%,占全国进口商品总额的比例却由8.22%下降到7.65%,年均值为6.96%。2006-2010年的五年间,原油净进口量年增长率为14.75%,油品净进口量却大幅减少,年均增长率为-10.55%。其间油价直线攀升,迪拜原油年均值为72.70美元/桶;同期石油进口额年增长率为22.03%,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跃升至10%以上,年均值为11.22%。对比这两个阶段可以发现:前阶段在不算很高的油价背景下,石油进口量虽然大幅上升,但并未影响到其在全国商品进口额构成中的比例,进口额的增加基本被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消化了。但在后期高油价的背景下,石油进口量的持续上升造成其占全国商品进口总额的比例增加。这时的油品虽然仍为净进口,但净进口量却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上升的势头。显然,在过高油价背景下,进口量持续大增的影响很难被经济发展完全消化,但加大油品出口(减少油品净进口)不失为减少其影响的措施之一。
从2000-2010年的石油出口情况看,原油出口量降低了70.5%,出口额降低了22.%,造成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由0.85%降到0.11%;油品出口量增加了2.25倍,出口额增加了8.08倍,也仅导致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仅由0.85%升到1.01%。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虽然增加了3.42倍,但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由1.70%下降到1.21%。总之,石油(原油和油品)不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货物,其变化对全国出口的影响甚微[5]。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我国石油进口情况有较大的变化。原油进口量增加了6.05%,进口额增加了45.35%;油品进口量增加了10.03%,进口额增加了45.54%。联系到“十二五”开局第一年若干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的情况[3],值得追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