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2年上半年,受出口减缓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以及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和普遍产能过剩的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显著下滑,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部分行业全行业亏损现象。从各因素发展趋势及调研情况看,短期内这种状况难有明显好转,但下半年企业效益逐步趋稳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政策措施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既要及时微调预调,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也要发挥市场力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关键词:效益下滑,转型升级,发展发式转变
2012年上半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我国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滑,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部分行业全行业亏损现象。导致效益下滑的原因,既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如国内外市场需求放缓;也有一些中长期趋势性因素,如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还有一些是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如产能过剩等。因此,当前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短期内仍难有明显改善,需要标本兼治,妥善应对。
一、各类企业经营效益普遍显著下滑,但总体仍属正常水平
(一)企业生产持续放缓,实现利润同比减少
随着工业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大幅度下降。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到2012年上半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012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5月份当月实现利润3909亿元,同比下降5.3%(图1)。销售利润率也大幅度下降,2012年1~5月份,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34%,比去年同期的6.17%下降0.8个百分点。
图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及利润率增长速度
亏损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亏损总额迅速扩大。1~5月份,亏损企业数量达5.5万家,比上年同比增加24.4%,企业亏损面达17.0%,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达319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710亿元大幅度增长75.20%。
图2亏损企业数量增长及亏损企业比重
根据我们近期对东中西部10个省、区、市近300家企业的调研,尽管不同行业差别很大,但上半年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明显差于去年同期,部分行业和地区甚至差于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2009年。例如,纺织业几乎所有企业都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有企业总结为全行业“产销两不旺,生死全凭一线间;内忧外也患,盈亏边缘苦挣扎”;钢铁、石化等行业均处于大面积亏损状态,而且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越困难;装备制造业虽然大多数企业仍保持盈利,但也面临订单减少、需求普遍下滑、利润率不断下降的问题;相对而言,制药企业的状况最好,总体上仍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但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利润率与上年相比有明显降低。
(二)西部地区和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企业利润下降幅度大
2012年上半年,我国仍然维持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较快的局面。1~5月份中西部地区所有省市区的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平均约15%左右,而东部地区中北京和上海不足6%,浙江、广东和海南在5%~7%之间,平均增长速度约在10%左右,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图3)。
图3各地区2012年1~5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但很多地区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8个地区的工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其中有6个地区下降幅度超过20%,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和海南企业利润下降也在20%左右。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情况较好,6个省份中有4个保持正增长,另外两个省山西和湖北也只同比下降1.1%和4.5%。
图4各地区2012年1~4月利润总额累计同比
(三)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行业利润下滑显著,出口拉动型企业生产经营最为困难
从最终需求影响的角度看,投资拉动型和出口拉动型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下滑[①这里我们按照各行业的需求来源中,最终需求直接和间接拉动各行业的大小,将工业行业划分为消费拉动型(主要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拉动)、投资拉动型(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型(主要受出口拉动)、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型(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大致相同)以及共同拉动型(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差不多)。]。从销售收入看,大部分投资拉动型行业的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降低超过20个百分点,例如通用设备制造业1~5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1%,而去年同期为33.5%,增速下降了22.4个百分点;利润下降幅度更是大于销售收入下降幅度,其中,投资拉动型行业如煤炭开采、黑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建材、钢铁、通用、专用设备行业的利润增速下降幅度超过30%,出口拉动型的化学原料和化纤两行业利润同比降低23%和50%,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0和107个百分点(图5)。
图52012年1~5月份不同类型企业利润增速与去年同期变化
图62012年1~5月份不同类型企业销售利润率
从利润率看当前出口拉动型企业最为困难。2012年1~5月份,全部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5.34%,而出口拉动型行业企业的利润率除仪器仪表制造业外,全部低于平均利润率水平,其中,化纤制造和计算机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2.5%和2.2%,其他纺织、家具、文教体育用品和化学原料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也仅为4.4%~5.0%之间的水平,总体来看经营都较为困难。
(四)当前企业经营效益为2003年以来非常困难的时期,但总体仍属正常水平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处于2003年以来的困难时期,仅稍好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状况。2003以来(2009年除外),我国工业企业年平均销售利润率均在5.8%以上,利润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与此相比较,今年1~5月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34%,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4%,经营效益下滑幅度非常大。但与2009年相比,目前企业经营状况仍然稍好。2009年一季度是近10年来的经济最低点,此后经济开始回升,到5月份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2.9%,销售利润率为4.63%(图7)。
图71998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和利润率情况
从利润率和亏损面的多方比较看,当前企业经营状况仍处于正常水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经过几年的调整,2002年GDP增长速度达到9.1%,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2%。当前工业企业效益总体上要好于2002年的水平。分行业比较看,在35个工业大类中(有几个行业由于统计口径变化不可比),有24个行业的利润率高于2002年水平,只有11个行业低于2002年。从亏损企业比重看,2003和2004年的亏损企业比重均超过20%,而当前亏损企业比重为17%,也低于2003和2004年的水平。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全部工业行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5.6%,60年代平均为5.5%,70年代为4.3%[②数据来源:wind数据,该指标是包含所有企业的统计。],此后进一步降低。由此看来,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处于正常水平。
二、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的多为长期性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导致本轮企业经营效益显著下滑的原因很多,既有周期性和短期因素,也有趋势性和长期因素。从目前的情况看,周期性和短期因素是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但长期性、趋势性变化却是影响经营效益的根本问题。
(一)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双双放缓是企业效益下降的直接原因
从国际需求看,今年1~5月份,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仅为6.7%,比去年同期下降18.8个百分点。从出口减缓的原因看,虽然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是由于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等外部因素造成的,但也反映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出口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过高及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的困境,企业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国内市场需求看,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放缓,短期内直接导致国内投资需求增速下降。自2010年以来,铁路和公路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铁路投资1~5月份比上年同期下降41.6%,公路投资下降3.3%。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2012年1~5月份,累计增长速度为18.5%,显著低于2004~2008年间20.9%~30.2%的水平,略高于2009年的16.1%的水平(图8)。
图8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铁路投资有受高铁事故影响的偶然性因素,但交通设施投资特别是道路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占总投资比重减少已经成为2003年以来的一个持续现象。2003年道路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7.9%,2004年下降为7.5%,到2008年已经降为5.0%,虽然2009年回升到5.4%,但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2011年为4.5%。由于道路投资并不存在铁路的问题和原因,因此,它实际上反映出我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相关投资增长必然降速的重要趋势。
(二)各种投入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增长,增加了企业成本压力。2000年中国制造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88美元,同年印度和越南分别为59和67美元,三个国家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差不大,中国分别为印度和越南的1.5和1.3倍。但到2011年,中国和印度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56和107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3倍[③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见图9),在一些中低档产品领域越南、印尼等国已经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
主要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或维持在高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等资源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例如,2003年煤炭价格不到300元/吨,到2008年超过1000元/吨,平均每年上涨27%。即使2008年以来有所回落,但目前也稳定在800元/吨左右。
图9中国、印度和越南制造业月工资水平的比较
税费负担较重是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从宏观数据看,本世纪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13.5%,2005年上升为17.1%,2010年为20.7%,2011年为22.0%。除了反映税率高以外,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商业环境不规范,企业的很多实际支出无法取得相应的票据,不能进行税收抵扣,因而加大了实际税负水平。另外,在经济形势不好时,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税收稽查力度,反而使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增加。还有不少企业反映,除税收外的基金等费用负担较重。
资金成本短期内快速增加。2011年下半年以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现象日益凸显,企业财务费用快速增长。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比上年同期增长35.5%,甚至高于2008年5月时的31.4%,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也显著高于2005年以来的水平(图10)。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从银行难以贷款,特别是对一些困难行业,比如纺织、造船等,都被列入了银行的黑名单。
图10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长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节能环保费用不断增加,用地价格快速上升,人民币升值等都对企业造成了成本压力。当前工业企业面临的节能环保压力不断增加,虽然从长期看是合理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企业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从用地看,由于土地资源也日益稀缺,许多地区(尤其是东部)面临土地供应量和用地指标非常紧张的局面,企业的用地成本直线上升;另外人民币升值也对出口型企业造成重要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出口交货价格很难随人民币升值和成本上涨而提高,企业不得不自身消化一部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许多企业仅此一项就消耗掉了所有的利润空间。
(三)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是经营效益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由于产能过剩导致过度竞争、特别是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使企业不能随成本增加而调整销售价格,从而很容易导致大规模亏损。这一点在固定资产规模大的行业,如钢铁、石化行业,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特别明显。
受高投资推动,我国许多行业产能不断扩张,近年来产能过剩行业逐渐从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四个行业,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煤炭、铜冶炼、纺织、化纤等十几个行业[④2009 年9 月29 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近年来,由于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将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在中央和地方的产业促进政策推动下,大量投资进一步涌入,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开始凸显,碳纤维、风电、多晶硅、锂电池、光伏等已经先后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
其实,产能过剩并不仅仅是近几年才存在的问题。过去几年,产能过剩问题之所以没有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外贸出口的高速发展消化了部分产能,另一方面,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不直接增加生产能力的领域,相对延缓了产能扩张的速度。但今年由于外需增速放缓,加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一下子凸显出来。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在成本上升的时候,不敢相应提高价格,甚至要微利或亏本保持市场份额,因此,利润大幅下降,陷入经营困难局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本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有一些是体制性原因。首先,我国的财税体制是以间接税为主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有生产就有税收,消费和财产性收入对政府收入的贡献较小。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经济手段有限,经常靠土地和税收优惠、降低环保要求等互相竞争,这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比真正的市场环境对投资有更大的激励。其次,在本轮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国有企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企业保留了大量的利润并且上交和分配得较少,主要用于投资发展。近几年,一些许多地方已把吸引投资的重点从外资转向大型国有企业上。
(四)行业利润率差距过大,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加剧了企业经营困难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许多进入保护和障碍,导致行业利润率差别很大。1~5月份,在国有企业中,许多行业的利润率只在2%~3%左右的很低水平,例如冶金、石化、化工、机械、纺织、电子等,也有许多行业利润率接近或超过10%,例如石油、汽车、烟草、邮电通信和金融业等。
过大的行业利润差别导致许多企业将资金从低利润的实体经济行业转移至其他部门,突出表现在过去几年中金融行业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都远高于制造业和其它服务业,房地产行业迅速扩张,而且利润率远远高于实体产业部门,吸引了许多企业将资金转移至投资领域和房地产行业。这样在经济下行时,当房地产行业受到调控的冲击,投资领域的溢价下降,加上货币政策开始紧缩,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周转,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图111~5月份国有企业分行业销售利润率
(五)从各因素发展趋势及调研情况看,短期内企业效益仍难有明显好转,但逐步趋稳的可能性较大
从影响企业效益的各种因素分析看,由于多是趋势性因素,短期内企业经营困难局面难有迅速改善。从外部市场需求看,世界经济尚未稳定复苏,外贸需求虽然在今年下半年会有所回升,但难以恢复到较高的水平。从国内投资看,由于我国投资率已经很高,政府在保障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虽仍有一定空间,但不可能再次推出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从国内消费看,虽然促进居民消费空间很大,但受制于收入水平和消费预期,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调整过程。从要素价格和企业成本方面看,我国各类企业都处于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的进程中。从行业增长过程看,各行业的过剩产能消化也需要时间。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当前我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虽然如此,经过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前几个月的发展和调整,目前企业经营状况开始有趋稳迹象。首先,世界经济继续有趋稳甚至向好的迹象。欧债危机虽然仍有变数,但从目前情况看有望逐步稳定,有利于国际经济的复苏。美国一季度GDP增长率达2.0%,已经连续2个季度回升。日本一季度GDP增长2.8%,也摆脱了2011年全年负增长的局面。5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也从4月份的4.9%升至15.3%,全年外贸增长实现10%的目标可期。其次,我国政府已经将“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中更加重要的任务,并且适当加强了对电力、水利、城市交通、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进度,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都会有助于恢复企业家信心。最后,我国当前就业状况稳定,居民消费仍然平稳增长,具有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和潜力。
三、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放缓既具有一定的暂时性和周期性,也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和趋势性。因此,政策思路既要解决短期困难,也要兼顾长期调整。
(一)做好政策微调、预调,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要把克服短期困难与长期调整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当前企业经营效益的原因虽有周期性的,但主要是趋势性因素。这些趋势性变化有些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如工资水平上升,有些是长期积累的问题,如产能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单纯的短期刺激政策达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反而会给企业以错误的信号,干扰企业的经营决策,增加矛盾的进一步积累。因此,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上,避免出台大量的刺激政策,为企业创造相对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
促进与促退政策相结合,及时化解经济风险。针对一些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特别是由于政策、体制等非市场因素导致的经营困难,例如人民币升值和融资难等,应该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企业退出的相关法律,简化退出手续,降低退出成本,帮助企业做好债务清算、人员安排等关系,保护好退出企业的合法权益,让部分企业及时退出市场,也是避免风险累积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宏观管理、消除市场障碍、支持兼并重组,引导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市场结构
一是宏观政策着眼点应强调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结合。要把改善收入分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相结合。
二是要加强产业政策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化解和防范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对传统产业,要改善行业发展环境,要给予必要的财税支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和转型升级。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加快技术攻关和升级,还要发挥市场力量,避免各地区盲目支持企业扩张,防范新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三是要加大对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目前工业部门中许多行业市场集中度过低,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稳定发展的市场组织结构。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期,企业主要依靠规模化外延扩张,但到了一定阶段,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由高效率企业兼并低效率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消除部门间、区域间的障碍,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三)推动财税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一是实现财税政策从特惠制向普惠制的转变。目前,各级政府建立了大量的专项支持计划,但条块分割严重,而且往往申请手续繁多,支持面广而不深,降低了经费使用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的方向是降低政府支出规模,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支持计划与政策,推动普惠性减税,切实降低部分税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二是推动税收体制改革和结构改变。一方面要公平税负,使各行业、各种收入都要承担大体一致的税负,防止行业之间苦乐不均。另一方面,要推动以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转变,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针对当前企业在向银行贷款过程中存在的汇票过量、贴现期延长、存贷挂钩等现实问题,要及时规范银行业的企业贷款秩序,完善《票据法》等相关法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避免出现新的“三角债”危机。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的根本举措在于打破金融垄断,促进行业竞争。要进一步放宽对银行业的准入限制,鼓励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尤其是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地方银行,形成一个与企业融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供给结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重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作用。
(五)简化审批、加强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许多国家的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企业经营困难的背景下,应该支持和鼓励部分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资源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保护程度较高的行业,应该加快“走出去”步伐。
帮助企业“走出去”,首先需要简化审批程序,缩减审批范围,放宽外汇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幅度强化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支持和风险防范工作。比如统筹金融企业“走出去”和非金融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化大使馆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职能;加强对东道国法律、法规等商业环境的研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信息支撑;加强宣传,有意识地引导中国企业有序进入,等等。
(作者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