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学者虽然没有直接分析“再工业化”的冲击与机遇问题,但客观分析了“再工业化”战略的重重困难,让我们在分析其冲击时更加理性和冷静。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中,让产业回流部分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经济规律,这类目标很难实现。对企业来说,它考虑的不是为美国人提供工作机会,而是自己的盈利水平。因此,美国政府要将生产大规模回流是不现实的,至少是很困难的,企业会按照经济原则自主决策,除非政府给出足以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政府有那样的实力吗?宾建成(2011)指出,如果美国人为实现“再工业化”,可能导致全球资源错误配置,不仅无助于改变产业“空心化”现状,也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盛斌、魏方(2010)指出,“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重新回归更加依靠要素投入的第二产业也许并不符合产业演进的逻辑,将处于制造业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向外转移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应过于悲观。
三、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产业发展应从“再工业化”战略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美国一直引领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在关键时候总能准确预测、有效培育并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本次“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也是为了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的观点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认同。因此,不仅要分析该战略对我国可能的影响,更应深入思考我国未来的产业竞争力问题,深刻分析“再工业化”的启示,切实提高我国产业发展水平。
部分学者从“再工业化”中看到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先进制造等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性。周院花(2010)认为,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势在必行、应注重品牌建设、应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应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等。李大元等(2011)指出,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绿色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唐志良、刘建江(2012)认为,“再工业化”战略强调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启示我国从宏观、微观层面构建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平台。左世全(2012)认为,关键要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先进制造业国家计划,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政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集群创新政策等。美国“再工业化”的核心就是不断占领产业制高点,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更加需要思考如何向中高端转移。学者们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部分学者从预防产业“空心化”角度进行了研究。孟祺(2012)根据美国制造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和国际竞争力变化的情况,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认为中国应该引以为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盲目的服务化。刘戒骄(2011)认为,无论今后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经济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能忽视制造业的发展等。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目前还不存在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但学者们提出了前瞻性意见,具有指导价值。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减少,现在出现部分加工制造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迹象,值得引起重视。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就业问题尤其突出,更需要高新技术产业与就业容量大的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部分学者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注重发展重点产业的角度研究我国产业发展问题。沈坤荣、徐礼伯(2013)认为,中国主要应从美国“再工业化”中思考到底应建设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每个国家都应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发展,即使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没有能力在所有领域形成优势,也只是选择了部分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要实事求是地选择少数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构建合理的工业体系,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只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赵刚(2011)专门提出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启示:加大科研投入并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体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推动产学研合作等。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笔者认为,“再工业化”从根本上启示我们,无论什么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永恒的主题,即使是美国也存在着一不小心就落后的危险。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虽和美国所处的后工业化阶段不同,我国也不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但两国寻求产业竞争优势的道理是相通的,还需要加大力度深入研究美国超前思考未来产业布局的意识、举措作为借鉴。
四、评析与展望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生较大影响。现有文献从系统分析“再工业化”的背景、原因、措施与实质出发,从多个不同视角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部分文献还提出了对策,有力推动了我们对“再工业化”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为我国在“再工业化”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措施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再工业化”问题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同时也应认识到,此次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的时间不长,留给研究的时间并不多,研究总体上还是探讨性的,还形不成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不多。
展望未来的研究,首先,对“再工业化”战略本身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入,对学者们不一致的观点要继续探讨。如在金融危机的根源上,金碚、刘戒骄(2010)认为制造业不振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而陈宝明(2010)则认为“去工业化”并不是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故不应把“再工业化”理解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必然措施。金融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必须深入搞清楚,才能对“再工业化”的未来有比较准确地把握。再比如“再工业化”对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工业回流的确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也会带来效率降低的负面效应,两者之间应如何权衡?
其次,在“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方面,不仅要关注短期显性的影响,更要关注长期潜在的影响;不仅要深入分析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影响,更要系统分析对各类产业、各类地区的影响。
再次,在“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方面,应深入思考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体系,如何从制造业大国逐步成为制造业强国,如何在未来的产业制高点上有我国的位置。
最后,“再工业化”的实质是产业升级,是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国家间的产业竞争不会停止,“再工业化”战略也不会停止。因此,应对“再工业化”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可考虑让它成为经济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构建并不断完善理论框架,以指导我国产业跟上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刘戒骄:《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期。
2.赵刚:《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第9期。
3.左世全:《美国“再工业化”路径启示》,《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年第8期。
4.陈宪:《“再工业化”不是工业化》,《传承》2012年第9期。
5.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6.王俊:《“再工业化”战略下欧美中小企业成长转型经验及启示》,《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第6期。
7.沈坤荣、徐礼伯:《美国“再工业化”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8.陈宝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对我国的对策建议》,《中国产业》2010年第2期。
9.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22期。
10.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观察》,《决策》2010年第2-3期。
11.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12.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3.盛斌、魏方:《再工业化》,《中国海关》2010年第10期。
14.赵彦云、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15.王俊:《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综合竞争力》2011年第2期。
16.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7.宾建成:《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11年第2期。
18.罗凯、刘金伟:《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浅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中国产业》2010年第5期。
19.叶慧珏:《美国各州负债总计2万亿“再工业化”吸引中国新钱》,《21世纪经济报导》2011年1月5日。
20.李大元、王昶、姚海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8期。
21.孟祺:《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9期。
22.赵刚:《美国再工业化之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启示》,《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17期。
作者简介:徐礼伯,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沈坤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南京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