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现代产业体系为基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全面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发展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水平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应适应宏观经济背景的这一重要变化,依据新的阶段性特征来推进。一是注重提质增效,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扩张产业规模的做法,更多强调结构调整、产业素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逐步降低低技术水平、低市场份额和低附加值产业的比重,让那些体现新技术、新方向和新动能的产业逐步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形成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发展格局。三是不能过度依靠出口维持产业增长,应把产业增长的动力更多转到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上,进而更好满足国内需求。从遵循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本规律的角度讲,在新常态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三次产业新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小国开放型经济可以主要依托国际分工,而大国经济除了要积极融入国际分工,还必须独立自主地建立门类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注重三大产业部门协调、协同和协力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现阶段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能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主要发展以科技、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做法,而是要吸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高度重视现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高度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坚决避免产业空心化和泡沫化。制造业绝不能空心化,这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条底线。当前,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防止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过度自我循环与膨胀,以致损害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为此,对服务业中某些具有虚拟经济特征、容易被作为资产增值手段炒作的活动,如高杠杆支持的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等,应采取有效政策手段予以监控,让其回归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时也要注意,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与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不矛盾。在健康运行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离开制造业基础的支撑,服务业发展也不可持续。现代产业体系好比一棵大树,制造业是树干,农业是树根,服务业则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枝叶。对这棵大树来说,每个部分都很重要。
重点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我国已经是全球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只有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低端迈向中高端,才能实现建成制造强国的目标。制造业迈上中高端的标志,一是重工业化,二是高加工度化,三是技术知识密集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并不是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要全部进入全球顶级的位置,更不是指产品要满足少数社会成员的奢侈性需求,而是指产业发展要逐步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在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只要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占据了世界市场的较大份额,产业的附加价值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就可以说制造业迈上了中高端。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靠学习、模仿和引进技术,而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制度创新。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成本上升,亏损或倒闭的企业增加,有的企业则选择外迁。造成这些企业身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产品创新不足、生产率提升缓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这些企业在微观层面逐步使自己的价值创造活动迈向中高端,具体可以选择的发展战略有:一是向产业链上游环节发展,强化研发、设计,即进行产品创新;二是向产业链下游环节延伸,发展营销、物流、品牌、融资等业务,即进行组织架构创新和业态改造;三是在产业链中游环节着力,发展加工制造中价值增值大的环节,即进行工艺创新;四是通过多元同心化拓展,拉长产业链,进入关键零部件和关键设备制造的生产领域。
构建由我主导的新型全球价值链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可能脱离全球产业分工而在封闭环境中孤立地进行,必须借助经济全球化,高水平地快速推进。过去一段时间,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产业间分工演变为产品内分工,很多中国企业被跨国企业纳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从事国际代工。“十三五”时期,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应着力构建由我主导的新型全球价值链。这个条件现在已经具备。一是我国市场规模巨大,具备虹吸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努力让中国企业站上价值链高端的基本条件;二是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在一些领域开始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三是人民币国际地位上升;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加速形成。
构建由我主导的新型全球价值链,应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来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更高水平的开放,构建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全球价值链是其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果没有全球价值链的连接,国家、地区、城市之间就难以形成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一带一路”的经济纽带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把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能向劳动、资源和环境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产能的调整和产业组织形态的改造,并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构建由我主导的新型全球价值链,还应利用我国庞大的国内需求向国内外采购,或者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向国外发包加工环节,进而把一些外国企业的加工环节纳入中国跨国企业的生产体系。此外,还应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外国企业,或者进入营销、品牌和服务环节,或者进入研发、设计环节,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总之,我国要建设基于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逐步建构国内价值链,发展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价值链环节或生产体系;同时,将国内价值链逐步嵌入全球创新链,形成创新环节全球分工、创新资源全球配置、创新能力全球协调、创新核心以我为主的全球区域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全球创新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支重要力量。
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是完全抛开原有产业体系另搞一套,不可能主要依靠新的投资去建设新的产业体系,而是要以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为起点。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事实上,只有夕阳产品、夕阳技术,而并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实践证明,再传统的产业,只要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焕发出蓬勃朝气,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例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跨越。移动互联网融入哪个产业、充分改造哪个产业,这个产业的水平就会得到显著提升,获得“智能化+”的升级效应。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当前世界经济的低谷时期是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最佳时期。我们应立足现有制造业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尤其是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基地。一是对智能化制造业的提升方向、技改重点作出科学预判和战略规划,加强引导服务。建立和完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审批、补贴、绩效评估等政策体系,构建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政策协商、项目推广指导、技术引进转让等活动,完善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二是鼓励相关企业在智能化园区集聚发展,利用外溢效应吸引和鼓励企业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的合作攻关。支持企业同其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合作开发智能制造所需技术。三是重视智能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政府应帮助企业构建相互衔接的行业共性标准,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标准,抢占国内外先发优势。政府应选择某些重点行业中的优秀企业,鼓励其探索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的标准化示范工程,进而形成相应的改造流程并向全行业推广,以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四是在金融支持政策、高端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完善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的配套措施。如,通过化解产能过剩腾出信贷资源、物质资源和市场资源,以精准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如,鼓励企业放眼全球引进高端技术专业人才,建立首席技工等激励制度,做好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工作,等等。
(作者为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
Tags:刘志彪: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