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消费成释放内需新动力
“内容”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内容产业发展前景看好,而知识变现必将成为未来内容产业盈利的重要保障。促进优秀内容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扩大信息消费总体规模,起到释放内需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形成新的业态,促进就业发展,使得好的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播并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知识付费”悄然兴起
最近一年,“知识付费”在国内悄然兴起,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付费获取知识。付费“知识”不仅包括小说、音乐、影视作品,用户还可以付费收听知名人士对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热点新闻、科技动态的评论,甚至还付费向特定领域专家提问,或者一对一进行互动教学。于是,内容创业、知识变现成为新一波互联网热门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创业者。
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音乐、视频播放平台进入收费发展阶段,“会员制”是最常见的形式,各大平台付费用户自2016年开始井喷式增长。例如,爱奇艺付费会员数量已经突破1000万,仅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一倍,会员费年收入超过20亿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民对“知识付费”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并且,1000万付费用户仅仅占到爱奇艺5亿注册用户的2%,知识付费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自媒体性质的原创音频收费内容异军突起。在“得到”、“喜马拉雅”等热门应用上付费听书,40~60分钟的音频收费一般几元至十几元左右。一批独立收费听书应用也相继上线并获得市场认可。例如前央视主持人樊登创办的“樊登读书会”,用户花300元左右年费可以收听精选的50本畅销书的主要内容和点评,樊登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对海量畅销书内容的选择,还对书籍进行再加工,缩短用户读书时间,提高读书效率,这与互联网时代“快销”式的消费需求非常契合。
在此浪潮中,资本和创业者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涌入“内容产业”中,国内内容产业的规模快速增长,并且变现能力越来越强、比例越来高。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在2014年就已经突破70亿元;在线视频市场规模2017年将达到约700亿元,付费用户将接近4000万;手游市场规模2017年将超过40亿元,付费率达到75%;数字音乐市场2017年将达到180亿元,包括演艺活动、音乐衍生在内的“泛音乐”市场规模则将超过700亿元。几乎所有的“内容”、“知识”都在触电上网,传统出版转型为网络出版;传统教育转型为在线教育;传统媒体评论转型为网评;传统电视电台直播转型为网络直播等等。此外,在各种内容平台应用的帮助下,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其中,难以统计数量的团队和个人成为专职或者兼职、专业或者业余的内容产业创业者,享受“知识变现”带来的收益和快乐。
正确面对问题并积极解决
当然,当前国内内容产业和知识付费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正确面对并积极解决。首先,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个别内容直接对知识进行收费,但更多的内容平台的收益并没有跳出“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广告盈利模式。例如,视频网站会在影视作品前面直接放上广告(收费用户可以有条件地跳过广告),近年来兴起的网播剧、网络综艺直接将赞助商的广告嵌入到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广告会降低用户体验。内容产业的盈利模式和收费机制还有待创新。
其次,内容本身有待筛选和监管。大量“内容”涌入一方面会造成严重过剩。例如,一些创意小视频、短文重复出现在各大内容网站,或者被简单模仿,用户有可能反复接收同一条内容而漏掉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人工智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些新闻网媒平台已经引入人工智能,根据注册用户的阅读和关注习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其他能够获得个人信息资源,筛选和推送不同的内容,减少了用户在海量内容信息中搜寻感兴趣话题的成本,提高了用户体验。
第三,对内容的收费还不能反映知识的真正价格。内容的价格并不由其中蕴含的知识所决定,而更多由内容存储的介质所决定,因此,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张CD的价格几乎是不变的,不管作者是谁、音乐家是谁。一个解决途径是在数字内容中加入人的服务,例如让播音员把书朗读出来,或者像樊登那样帮助选择更好的书并加入自己的评述,通过人的服务来重新给知识赋予介质,从而延续知识与价格的联系。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知识的介质,无论是专家输出的音频视频专栏,还是自媒体,都赋予了知识一种新的介质。当知识和介质二者都是精品的时候,知识就具备了更高的变现能力。
(陈亮 百姓网产品总监)
Tags:知识消费成释放内需新动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