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精准扶贫 “绣出”普惠性小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进行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反映出,在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扶贫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扶贫脱贫方面善谋、笃行的战略构思,对于指导全国的扶贫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讲话聚焦四川、面向全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脱贫的讲话精神,持之以恒地推动扶贫开发进程,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的小康社会,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
▎“绣花”扶贫:平心静气展百工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一再强调,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方式,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以后,党的历任领导人都十分注重反贫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贫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书记经常深入贫困地区调研,不断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思想,把精准扶贫喻为“绣花”,是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新论述、新思考。
笔者出生在陕西关中中部一个有名的刺绣之乡,从小便注意到绣花产业。家乡的早期绣品以小孩兜肚、男子烟袋为对象,改革开放后转向枕巾、被罩、床单等日用品,并形成原料采购、加工、销售的分工协作。绣花,是在原有的棉布、丝织品上加绣图案。在记忆中,刺绣过程先描草图,再采用跳针、钩针等技法以不同色彩的绣线把图案形象化表现出来。但先绣什么、后绣什么、如何收针,都有讲究。花、叶、茎颜色不一,花缘与花蕊色彩差别极大,这就需要反复穿针引线,精心绣制,费时、费力又费心。但绣花功夫好,绣品收购价格就高,合同履约率也高,这比的就是能力、耐力与技巧。
党中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要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扶贫基础和贫困人口数量差距较大,各地要在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整体思路下,锲而不舍地结合本地实际贯彻扶贫开发方略,就像“绣花”一样,一张蓝图绘到底,各尽其责,各展其长,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有策略、有效率、可持续、不间断地扶贫,展现各地在扶贫开发方面的能力、耐力与技巧,这样才会在“比学赶帮”中最终实现全国扶贫开发的整体目标。
▎“川绣”扶贫:映日荷花别样红
蜀绣成于西汉,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而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脱贫任务艰巨。在这样一个地方,深入推动“绣花式”精准扶贫具有广阔前景。笔者注意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推动精准扶贫开发中做了许多可贵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为全国扶贫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四川计划脱贫人数105万,实际脱贫人数达到107.8万,超额完成了年度脱贫目标。
在“十三五”四川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扶贫开发作为单独章节开列,反映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扶贫开发规划时,还提出了“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设计了“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五个一批”扶贫思路,并列举了交通建设扶贫、水利建设扶贫、电力建设扶贫、信息通信建设扶贫、农村能源建设扶贫、农业产业扶贫、工业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商务扶贫、农村土地整治扶贫、科技扶贫、新村建设扶贫、教育扶贫、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生态建设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财政扶贫、金融精准扶贫等22个扶贫专项年度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六个深化”“六个精准”等措施,以保障扶贫脱贫政策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四川在反贫困方面策略明、思路清、措施实、力度大,只要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相信在2017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还会取得佳绩。笔者建议,四川还应更加注重以发展推动扶贫。2016年,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7%,超过全国经济增幅1个百分点,这显示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四川经济发展的活力。保持适度合理的发展速度,可以更好地带动四川的脱贫进程。而把发展与脱贫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开放焕发经济活力中推动反贫困,是中国反贫困的重要经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扶贫效果。因此,四川在实施“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改革”“创业四川行动”等方略时,把反贫困融入各类方案实施进程中,应有较大的一体化拓展潜力。建议有关部门在实施各类具体战略与决策中协同推动扶贫开发,在发展中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四川现代化进程,更好地顺应市场规律抓好脱贫攻坚这个“头等大事”,实现党中央对四川反贫困的殷切希望,不负四川各族人民的重托。
▎全国脱贫:此“绣”正未有穷期
我国的脱贫经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我国的脱贫进程,引起各国舆论的注意。近期,国外就有文章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将很快没有了穷人》,描述到2020年中国将没有贫困人口。笔者认为,这段话的意思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简单以定性方式评价,2020年可以实现基本脱贫;但如果使用定量或者更加全面地评价方法,则可以说,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不能放松扶贫开发工作。
首先,我国主要贫困集中区脱贫能力弱,贫困范围大,脱贫难度较大。由于贫困人口集中于基础设施落后、居住分散、自然环境恶劣的中西部地区,边际脱贫成本不断上升,扶贫投入强度加大,但带来的扶贫效果却不像以往那样明显。比如,就省际对比看,2016年广东人口数量超过1亿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但依然存在100多万贫困人口,按广东的规划,到2018年才会完全脱贫;四川人口9000多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5000多美元,贫困人口还有近300万。与广东相比,无论是从单位人口负担率还是单位经济水平负担率看,四川到2020年实现完全脱贫必须要打“攻坚战”、啃硬骨头。至于其他一些经济基础较差的省份,实现预期脱贫目标难度更大,其中一些省份必须通过政府直接援助之手才能实现脱贫目标。然而,这种脱贫不是建立在能力增强基础上的可持续性脱贫。
其次,我们当前确立的贫困标准还相对较低,脱贫只等同于一定指标下的小康,离富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国2014年确立的扶贫标准是农民年均纯收入2800元人民币,与世界银行以往确定的每天1.25美元大体接近。但世界银行后来又提出每天人均收入1.9美元的较高标准。按较高标准衡量,我们仍需付出持续、不间断的努力。实际上,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没有完全实现零贫困目标。但西方各国更重视在市场化过程中,通过福利政策和反贫困措施对贫困者加以救援,因而,其绝对贫困问题并不突出。
再次,城镇经济中一些“泡沫经济”引发的“新贫困”现象应该引起注意。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大力推进,城镇中的相对贫困问题也逐步浮现。特别是一些城镇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以及高企的房价,容易造成城镇居民财富的两极分化。
由此观之,并非到了2020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扶贫并未有穷期。中国的反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在大力推动农村脱贫的同时,根据城镇收入与消费水平,确立城镇贫困标准,持续下足“绣花”功夫。
Tags:推动精准扶贫,“绣出”普惠性小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