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国不仅需要智能制造
为配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产经快评”上篇推送了《建设工业强国需要智能制造》一文。有网友评论说,这篇快评不给力,特别是没关注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的确,智能制造并非万灵丹,无法解决中国制造业面对的所有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制造差距最大、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智能制造能应对的。实际上,在笔者写《建设工业强国需要智能制造》一文的同时,就想再发一篇评论给“智能制造”泼泼冷水。
“智能制造”在我国政府文件中可能最早见诸于《中国制造2025》,而《中国制造2025》又是受德国工业4.0的启发。“德国工业4.0”是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正式发布,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德国工业4.0认为工业发展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前三次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第四次是信息化,即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以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s System,CPS)的方式相融合。工业4.0在某种程度上可近似于制造业的智能化或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在媒体、政府文件中被频频提及,让许多人觉得智能制造已经实现。但实际上,德国工业4.0只是德国工程院等机构根据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提出的工业发展方向的设想或愿景(不排除有借此概念推销德国装备和解决方案的动机),智能制造赖以存在的高可靠性、低延时、安全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智能制造还远未实现,只是在某些工厂、工序进行了一些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制造更多的是着眼未来,而很难解决当下我国制造业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实践层面看,智能制造相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存在很大的不匹配。第一,智能制造从经济的角度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方案。尽管智能制造是个好东西,但是在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甚至手工生产)的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成本优势。就如同发达国家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远高于我国,但是在成本上仍然无法战胜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与之相伴的手工、半手工劳动。第二,智能制造的发展受到巨额资金投入的约束。一方面,智能制造所依赖的基础设施需要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另一方面,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也需要对装备、软件更新改造和更新,巨大的投入是我国大量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第三,从分工的角度看,智能制造主要体现在总装企业上,生产简单零部件、模块的企业可能并没有对智能化的急迫需求。第四,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上,更主要地是体现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外观工业设计,产品的性价比,产品性能和性能的稳定性、使用寿命、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如使用中的能耗),以及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等方面。智能制造虽然能够部分地解决效率、对用户需求的响应、资源消耗问题,但是无法解决譬如技术、质量、品牌等方面的问题。每个制造行业都有其本身的特征,提高国际竞争力,智能制造或许有助益,但更本上还是要从行业本身的特征入手。比如,凭借后发优势,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设备都是世界上最先进,但是很多高性能钢材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这不仅是装备的问题,更是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控制等行业本身的问题。
智能制造代表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甚至会改变未来各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和相对竞争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对智能制造高度重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过度强调智能制造而忽视了补上制造业更为根本性的其他短板。在重视制造业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打牢工业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工作。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既要发挥大企业的作用,由大企业带动它的整个生态系统向智能制造转型、补齐工业发展短板,也要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普遍的如融资难、融资贵),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从基础上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通过各类企业的分工协作,真正化解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Tags:工业强国不仅需要智能制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