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内蒙古为例
一、什么是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
尽可能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与使用,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如果使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则不存在节能减排的问题。
由于目前新能源技术还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水平,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存在着重大影响,人类需要担忧的不仅仅是化石能源的稀缺性,还有消耗这些化石能源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
节能减排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节能减排意味着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即在减少投入以及较少的负面产出前提下实现有效率、绿色环保甚至是创新的市场供给。这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内在要求高度一致。我国许多资源型省区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蕴含着大量的要素投入和与之相伴的污染排放。
如内蒙,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现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
内蒙等资源型省区: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较短、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较为明显。
市场机制虽然可以对这些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进行“合理配置”,但如果出发点是追求经济行为主体利益最大化,其结果必然是通过能源与资源开发利用获得了短暂的繁荣,而生态环境却遭到了难以恢复的破坏。
节能减排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与各地区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自然会面临一些矛盾与挑战:
重化工业的扩张与生态环境容量的矛盾
发展方式转变的渐进性与能耗污染解决的长期性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性仍会比较突出
我国是一个煤多油少气少的国家。这种资源禀赋就注定了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各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仍然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均GDP、工业化率、产业结构等方面。而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行统一的节能减排标准,这显然不够公平。
如果采取分类指导和区别对待,这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会更容易一些;而且也会减少一些行业或部分地区采用低效率、高成本的短期行为与措施来被动应付节能减排,有利于在全国形成一个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
一些资源型省区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和重化工基地,近年来,肩负着能源供给和大幅节能减排的双重艰巨任务。这些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还比较滞后,还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国家目前的节能减排指标分配方法还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也没有很好地区分能源消费过程中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特别是在能源消费地区和供给地区间节能指标分配上尚存在不尽合理之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型省区节能减排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节能减排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效率
实现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也是我国工业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技术效率改进与技术创新均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技术效率改进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
因此,不仅要发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改进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
从面上来看,我国节能减排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以及提高技术效率上还有很大空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供给与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还有待提高。
市场景气阶段大家都忙着赚钱,对此置之难理;而在市场疲软的时候,企业“有心没钱”的情况又比较突出,客观上阻碍了节能减排技术和创新的推广与应用。
资源型省份的主要行业多集中在资源型产业,通过减少资源使用量的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非常有限。有鉴于此,这些省区近年来很多行业的企业在发展时都是用的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甚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但是,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在市场不景气、订单减少的时候,这些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的运行成本成了企业最大的心病。运行,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不运行,违法排放,到头来处罚更为严厉,反而得不偿失。
如今只有少数一些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重化工企业,它们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在市场景气的时候有非常可观的利润,目前还能微利或者保本运行。
可见,在适当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下,企业完全有动力也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大幅度的节能减排、甚至由此盈利也屡见不鲜。
目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正处于阵痛期,经济增长放缓,这为我们冷静思考下一轮经济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采取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赢得了宝贵时间。
节能减排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长期工程
关于中长期减排和相应的科技发展目标的研究几乎都是基于一个乐观的假设,也就是:技术能够顺利研发并最终实现商业化应用。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存在着延迟或失败的风险。
各项研究均表明,将需要巨额的成本和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若要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C以内,到2030年全球每年的节能减排成本在最乐观的情形下为2000~3500亿欧元。
在前期投资方面,每年需要1万亿美元的投资来保证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这相当于全球40%的基础设施投入或者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4%。
总体来看,虽然巨额的前期投资和成本是一个巨大挑战,但我国仍然面临着很多机遇来实现减排目标:
中国潜在的规模巨大的市场使得节能减排技术在规模化应用时的低成本成为可能;
比起在发达国家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在中国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低;
在合理的政策引导下,计划投向高碳技术的资金有很大可能转而投向低碳技术,使得对额外投资的需求减少。
二、国际节能减排与经济创新发展的经验
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美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把保护国内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考虑到过多的环境保护对经济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能源密集型企业征收碳排放税,会通过价格向下游传递,影响能源的供应价格,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经济需要快速发展的我国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倾向于运用市场的方法进行二氧化碳减排,尽量减少碳减排政策对经济带来的扭曲,这种碳减排值得借鉴。
政策要与技术阶段相匹配
出台的政策要真正解决了自己国家的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即政策资源的效率是否达到最佳。在这个背景下,实事求是地判断各项技术在自己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根据技术发展特点出台相关政策。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欧盟成员国所使用的能源大部分依赖于进口,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化石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波动(以石油为例),使得欧盟各国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化石能源的消费量急剧增加,也需要重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分类征税
北欧国家在征收碳排放税时,区分生产使用的能源照明、照明使用的能源和供暖用的能源,对能源按照不同类型的使用目的征收不同的税率,对生产使用的能源按照基准税率的25%征税,对于照明使用的能源按照90%征税,而对于供暖使用的能源按照基准税率征收,这种根据生产的不同用途实施差别税率使得经济中的能源更多的用于生产中,对于用于生活必需消费也是比较低的税率,而对于非生活必须的能源使用征收税率更高。
实施不同的退税方案
按照企业的类型对是否参加自愿减排协议实施不同的退税方案,为企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激励。考虑到高耗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高耗能企业在一定阶段采取减免政策,使得这些企业有充分的调整时间,以减少经济的转型成本。
发展可再生能源
印度对于可再生能源行业采取优惠政策,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采取价格保护,刺激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鼓励投资进入可再生能源行业。这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长期内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三、加快解决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传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政府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发展。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
节能减排的指标分配要与内蒙古等资源型省区发展阶段相匹配;
科学分配能源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节能减排指标;
尽快出台国家煤化工行业能耗统计标准;
节能减排任务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
建议中央:
加大支持力度,给予财政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内蒙古等西部资源型省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
尽快实施国家大能源战略,推动内蒙古等资源型省区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具有共性的特殊问题。
供稿/陈晓东
编发/王磊
Tags:节能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内蒙古为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