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对中国制造的自信
核心要点:
■ 人无自信难以自立,国无自信难以自强。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更是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 政府是坚定中国制造自信的强大后盾。放眼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政府不作为的条件下成为制造强国。我们必须发挥好政府的战略谋划和政策引导作用,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撑。
■ 企业是坚定中国制造自信的核心力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体,在坚定中国制造自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制造企业强,中国制造才能强;制造企业有自信,中国制造才能有自信。
■ 消费者是坚定中国制造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国品牌要成为世界名牌,首先要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对中国制造的自信,最终要表现为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
人无自信难以自立,国无自信难以自强。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更是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制造业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双重挤压,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生产成本上升、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挑战。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我们更需要坚定对中国制造的自信。
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底气足则自信强。对中国制造的自信来自哪里?
自信,来自于我国不断提高的制造实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航天工程、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大飞机工程、高速铁路、国产航母等一大批“中国制造”成果惊艳全球。这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新成就、新突破,正推动我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已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国完全有能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自信,来自于我国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令众多国家羡慕的潜在市场需求。当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逐步显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一项项重大战略的实施,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消费市场的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不仅对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日常消费需求愈加旺盛,而且对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中高端需求日益凸显,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信,来自于我国不断显现的人才优势。人才资源是市场经济最宝贵的资源。当前,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总数超过1.5亿。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优化升级特征更为明显。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研发人员在企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逐年增加,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增长明显加快,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人才引进数量快速增加,引进人才层次不断提高,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我国的人口红利正转化为人才红利,为实现制造强国积蓄了源源不断、充沛强劲的动力。
自信,更来自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党以巨大的改革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正是因为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防控金融风险,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我国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正坚实地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我们有理由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有理由自满,更不意味着我们有资格盲目自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全球化经营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既有国产大飞机能上天、圆珠笔头却需要大量进口的无奈,更有节假日国人把国外市场电饭煲、马桶盖抢购一空的尴尬。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善作者还需善成。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对中国制造的自信,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是坚定中国制造自信的强大后盾。放眼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政府不作为的条件下成为制造强国。我们必须发挥好政府的战略谋划和政策引导作用,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撑。要着力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业领军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负,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落实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积极为制造业引智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形成新一轮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序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企业是坚定中国制造自信的核心力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体,在坚定中国制造自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制造企业强,中国制造才能强;制造企业有自信,中国制造才能有自信。制造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主业上,在发展实体经济上下功夫,防止“脱实向虚”。要发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绿色制造。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树立和弘扬产品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断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健全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人才激励的管理方式和薪酬体系。
消费者是坚定中国制造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国品牌要成为世界名牌,首先要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对中国制造的自信,最终要表现为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当前,我国消费者越发呈现后工业化时代的多元化消费特征,对制造业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强。建设制造强国,不能缺少热爱中国制造、培育中国品牌的社会氛围。我们作为消费者,需要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产品给予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像国家领导人出席外交活动时那样自信与骄傲地使用中国产品。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消费,摆脱对外国产品的迷信,提高对中国品牌的认同,培养信赖中国品牌的消费文化。
制造业强大,则中国更强大;制造业繁荣,则中国更繁荣。未来或许有乱云飞渡的艰难险阻,但我们更有中流击水的自信从容。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就一定能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谱写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雄伟乐章!
Tags:坚定对中国制造的自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