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厦门产业链(群)迈向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10/10 《发展研究》2018年07期 叶振宇 余…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加快产业链(群)创新发展是厦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前,厦门产业链(群)正处于规模化、集聚化的发展趋势,也遇到了附加值低、粗放发展、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厦门产业链(群)创新发展的思路就是分类有序发展,适时向城市业态综合体转型,立足本地、联动周边发展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群);创新发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厦门市政府合作课题“产业创新发展:先进经验及厦门对策建议”资助的成果之一。
    厦门市“十三五”规划要着力重点打造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十条千亿产业链(群)。这十条千亿产业链(群)是厦门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积累和壮大发展起来的。当前,厦门产业链(群)创新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也是适应全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厦门产业链(群)发展的现状特征与主要问题
    近年来,厦门产业链(群)发展呈现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趋势,集聚了一批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也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厦门产业链(群)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现状特征
    1. 链(群)规模效应显现
    2017年,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航运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行业产值或营业收入超过了一千亿元,集聚了一大批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2017年收入超百亿企业中,戴尔(中国)、宸鸿科技、友达光电、冠捷显示、宸美光电等工业企业产值超过百亿元;象屿物流、厦门航空、速传物流等三家航运物流企业业务收入也超过百亿元。另一方面,经过这些年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平板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两大产业链(群)的产业链基本完整,厦门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生产制造基地。
    2. 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一方面,厦门市生物医药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组织形态,大量的企业空间集聚发展,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在海沧生物医药港,2600多家软件企业集聚在软件园一期、二期或三期,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也高度集中在集美的机械产业园。同时,最近几年来,厦门市平板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行业产业链条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与之相关的平台、服务中介也开始增多,未来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3. 部分资源要素的支撑能力稳中有升
    近年来,厦门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但常住人口却依然保持增长的势头,2016年净流入人口171.45万人,净流入的规模较2015年有所下降,但增长势头没有变(图1)。可见,现阶段外来人口还在持续流入厦门,有利于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在电力供应方面,2016年,厦门推进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试点城市建设,建成500千伏双环双回环湾供电结构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示范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工程和14个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同安和翔安局部地区工业用电过载问题,逐步解决天马微电子等企业用电质量问题。在供水方面,2016年全市供水能力明显提升,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3年的122.7万吨/日上升至2016年的156.9万吨/日,提高了27.87%。
    
    图1 厦门常住人口和净流入人口变化趋势(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历年《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
    4. 产业链(群)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岛内岛外一体化加快,厦门制造业链(群)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有所缓解,岛外的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成为生物医药、机械装备、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产业的集聚地,海沧生物医药港、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三期等一批专业园区成为相关产业链(群)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管理得到入驻企业的认可。在软件环境方面,厦门市各级政府围绕产业链(群)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强工业用地保护利用实施意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专门规划,有力支持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主要问题
    1. 制造业链(群)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等制造业链(群)核心业务仍是一些附加值较低、技术工艺较成熟的加工制造环节,而在研发设计、提供解决方案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却涉足较少。据统计,2016年厦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也与深圳差距明显(5.8%)。可以说,许多龙头企业只是将厦门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或亚太地区的加工制造基地,而不是制造与研发设计、营销相结合的中心。并且,厦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并不紧密甚至有脱节现象,如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软件信息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偏少、偏弱。
    2. 制造业链(群)产值增长主要依靠项目平铺式扩张
    目前,这些制造业链(群)产值增长仍然是成熟产品线的平铺式扩张带来的,而不是通过企业生产出了更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实现的,这就造成了当地的土地、人员、电力等要素供应持续紧张。同时,这也意味着,这些制造业链(群)如要达到规划的预期目标就需要有足够的要素支撑和配套基础设施,否则,难以为继。然而,这种趋势显然与厦门市当前的发展空间不足、用工短缺、基础设施配套困难等现实条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因此,这种投资驱动的平铺式产业扩张不具有可持续性。
    3. 制造业链(群)没有形成集群生态圈
    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新材料等制造业链(群)仍处于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单打独斗的发展状态,企业之间缺少产业链配套或信息分享,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不多,关联配套的中小企业太少,地方化的产业学研体系没有形成,产业链未能向产业集群转化,更难以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圈。即使产业链(群)产值体量较大,但由于企业间缺乏相互协作,外资和台资又占据主导,因此这些链(群)并不具有整体竞争优势。当遇到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时,这类产业链(群)发展可能由于根植性低、抗风险能力弱而迅速萎缩下去。
    4. 产业链(群)内部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带动力不足
    在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等产业链(群)中,多数的龙头企业是外资、台资或境内市外企业设立或控股的,是通过招商引资或兼并重组方式引进来的。这类龙头企业投资目的性比较明确,就是把厦门投资项目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生产制造基地。并且,这类龙头企业通常拥有比较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对本地中小企业协作带动作用很小,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因此,这类企业很难在本地根植发展,向外转移倾向性高,如遇到其他城市提供更优厚的条件就可能整体迁走,由此难以形成一个创新创业活力强的产业生态。
    5. 产业链(群)与周边城市协作互动非常有限
    不可否认,厦门制造业链(群)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要么在当地,要么在长三角或珠三角,而与泉州、漳州、龙岩等周边城市的联系不紧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厦门与周边城市产业差异太大;另一方面是这些龙头企业多数是外来投资者,已拥有一批长期协作配套的供应商,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再找新的供应商。同样,服务业产业链(群)也面临着周边城市的同质化竞争、与周边城市同类产业不协作等问题,于是辐射范围受限较大。
    6. 住房成本上涨和工业用地缩小不利于产业发展
    如图2所示,近三年来,厦门商品房价格上涨比较明显,2017年12月全市房价均价为47177元,比2015年1月上涨了91.2%,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上涨了25%,房价上涨明显快于城镇居民收入涨幅,这种趋势显然不利于吸引年轻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工业用地方面,厦门工业用地呈现萎缩的趋势,全市工业用地面积从2013年末的93.97平方公里缩小至2016年末的84.2平方公里,减少了10.4%(见表1)。工业用地面积减少得原本并不充裕的产业发展空间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图2 2015-2017年厦门房价走势(单位:元/平方米)
    数据来源:安居客(www.anjuke.com
    表1 2011-2016年厦门市产业用地变化情况
    
    注:工业用地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占比分别为其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数据来源:《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2017》。
    二、厦门产业链(群)新时代发展的基本判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厦门产业链(群)发展要调整转变发展思路,积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下对厦门产业链(群)未来发展做出以下判断:
    (一)产业链(群)发展阶段将从引资补链向培育产业生态圈阶段过渡、转变
    如果说过去十年,厦门依靠大规模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了平板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产业之外,那么今后发展就要在补齐产业链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链内涵、价值和竞争力,引导相关企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共同打造一个机制完善、良性互动、活力充足的产业生态圈,形成地方化的产业社区网络,使企业下决心扎根于厦门。当然,产业生态圈建设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和参与,特别是利用精准政策调动、激发企业和相关机构的积极性,让它们能够互动起来、联系起来、合作起来,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当然,产业生态圈也只是阶段的发展导向,要与创新圈融合发展,进而探索更高级形式的组织形态。
    (二)传统产业链(群)将迎来艰难转型
    从历史上看,一个产业链(群)难以在一个地方长期生存,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厦门传统产业链(群)也概莫能外。在机械装备领域,工程机械、电力电器等传统产业远期势必难以承受要素成本快速上涨和激烈市场竞争压力,为此,要平常心看待这些行业的转型调整。事实上,这些行业调整退出对厦门产业发展影响并不大,未必是件坏事,相反可以为其他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厦门传统产业链(群)转型不可避免将进入“去制造”和生产基地外迁同步推进的阶段。
    (三)产业链(群)发展倒逼城市定位和服务功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厦门产业链(群)未来发展要突破“天花板效应”,于是对本地科技创新要素需求更为迫切。而厦门跟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城市相比,科技资源不算丰富,但如果要想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获得主动的优势,就得谋划建设亚太地区宜居、特色、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超前超常规进行战略布局,用国际眼光,世界标准建设环太平洋地区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否则,可能在未来的“去工业化”浪潮中深陷产业空心化的境地。另一方面,如果产业链(群)未来发展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厦门需要培育形成一个文化、产业、人才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在住房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的便利。如果跟硅谷进行简单的对标,厦门在国际化、住房价格、商务和生活成本、吸引海外人才、商业活动活跃程度等方面与硅谷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四)产业链(群)发展面临的风险增多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厦门产业链(群)面临根植性弱、要素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可能短期内对产业发展不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这些问题可能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更多的风险点。现在,可以初步预判,厦门产业链(群)未来发展的主要风险点包括大量专业人才流失、多个龙头企业大规模撤资、创新型企业外迁、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等。
    三、厦门产业链(群)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
    在新形势下,厦门产业链(群)继续再走高投资、高消耗、高增长的发展路子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可持续。总的看来,厦门产业链(群)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龙头引领、分类发展、空间集聚的原则,突出厦门特色、厦门思路和厦门质量,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着力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出1至2个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链(群)。
    (一)产业链(群)分类有序发展
    厦门十大产业链(群)组织发育形态不尽相同,有些产业链(群)只是产业链的概念,而有些产业链(群)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集群组织形态,为此有必要对这些产业链(群)进行综合评判,分阶段选择若干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发展,以便于形成规模优势。当前,厦门产业链(群)发展可以着眼于现实情况,根据发展动力进行适当的分类,以便于下一步政府因业施策,更好地引导产业发展(见表2)。同时,产业链(群)分类发展有利于政府动态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统筹谋划未来产业选择,也有利于更好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和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表2 厦门产业链(群)分类发展的思路
    
    
    (二)产业链(群)适时向城市业态综合体转型
    从城市比较看,新加坡产业发展历程和经验值得厦门借鉴学习。厦门今后极有希望成为继海南之后的又一个自由贸易港,其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未来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应该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渗透、共荣的“城市业态综合体”。“城市业态综合体”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制造业产业链或集群被与之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形成要素共享、平台共建、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关系。二是由于产业分布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这些业态的生存在犹如一座巨型的城市综合体之中,并享受高品质的营商环境。三是由于产业融合已淡化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边界,产业类型需要被重新定义,产业支持政策也要相应地被改写。四是折叠式、压缩式或浓缩式的产业链都可能出现,这是由于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变革、产业深入融合等因素带来的变化。
    (三)产业链(群)要立足本地、联动周边发展
    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区域协同发展、大湾区融合发展等将成为主流方向。厦门要主动参与并推动厦漳泉龙一体化进程,建立高效务实的城际协同机制,在产业、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率先实现一体化,加快实现交通同城化,统筹解决这些制造业链(群)发展空间不足、用工短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同时也可为服务业产业链(群)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厦门应立足于区域整体优势,对目前规划的十大产业链(群)进行系统梳理和更大空间尺度规划,与泉州、漳州、龙岩等城市的相关产业进行对接,并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互动融合中占据高点控制优势。
    (四)产业链(群)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厦门产业链(群)长足发展离不开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企业、中介组织等有关机构的协同参与。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有关部门要主动介入,引导本地高校通过增设或调整专业、优化学生规模结构等方式扩大本地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建立校企人才直通车,解决产业用工缺口。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的校企合作工程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探索由第三方主体独立运作,资助创新团队持续跟踪研究和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另一方面,产业链(群)要跨地对接发展。厦门产业发展应该主动“攀亲戚”,与北京、上海、深圳、台北、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建立多个相互交织、联系紧密、双向对流的产业创新关系,逐步将它们的创新优势转化成为自身产业链(群)国际竞争新优势。
    四、厦门产业链(群)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厦门产业链(群)新时代创新发展要立足本地实际,突破旧的思维束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易向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从如下几方面途径入手,采取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一)以“三融合、三促进”带动产业链(群)升级
    首先,有序推动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群)迈向中高端。厦门市产业链(群)既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培育新业态,又可以通过以大带小开辟新领域,如,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形成培育一些跨界、交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即2.5产业。其次,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高质量集聚。厦门要提前布局建设依靠若干个优势行业共同支撑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座高水平的科学城或谋划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科技园区。此外,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产业人才队伍壮大。十大产业链(群)要与当地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教育有效融合,打通产教联系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企业的触角伸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让学校的专业课程也有机会融入到十大产业链(群)体系之中,并将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联动起来,建立紧密的创新共同体。
    (二)以区域协同发展带动产业链(群)创新网络形成
    一是加强区域产业链协作。在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厦门在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布局、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漳州、泉州、龙岩和三明都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可以通过资本重组、协作配套、创新平台共建等途径实现产业链跨城之间的连接和协作,形成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区域创新链联动发展。虽然厦门不可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占据行业创新链的主导地位,但可以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力量,率先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少数几个行业领域将创新链条的相关主体整合起来,把原始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中介、风险投资机构、小试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等各类载体和创新主体联系起来,编织成功能齐全、体系完整、协作紧密的创新网络,覆盖创新链上中下游和关联配套环节。三是加强区域创新要素共聚共育。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厦门要与周边城市联手,共同优化区域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要素资源为我所用,并实现共用共享。四是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厦门与周边城市的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依托社会力量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院如果能实现跨城共建共享,将有利于带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分享创新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充分挖掘这些创新平台的互补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五是加强共建投融资平台。厦门与周边城市共同出资成立区域协同创新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一个旨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投融资平台,对跨城市的创新链、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投资,同时也促进创新平台异地连锁式发展,使之辐射更大的范围。
    (三)以园区平台集成创新带动产业链(群)竞争力提升
    一是组建平台型园区运营企业。为了解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厦门产业链(群)未来发展需要创新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方式,探索产业园区连锁式、平台化发展,在区域层面组建平台型园区运营企业推进产业跨地对接协作。平台型园区运营企业可由厦、漳、泉、龙四城按股权配比,共同出资组建而成,并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参与四城产业对接协作。二是依靠平台型园区运营企业市场化模式推动城市间共赢发展。通过产业转移项目股权投资、项目税收分享、项目产出的GDP分成等途径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最终实现产业跨地有序转移。
    (四)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一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聚焦、深耕主业。在政府层面,鼓励企业用钉钉子的精神继续把传统产业做新,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同时也带动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二是提高龙头企业创新能力。针对不同行业,采取相应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如对于体育健身器材等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大行业,政府应鼓励企业着力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作用。三是助推龙头企业“二次创业”。在“二次创业”的窗口期中,应呼吁企业重视转型时机,特别是要抓住龙头企业的企业家这一关键少数,让他们树立危机意识,开拓发展视野。
    注释
    ①数据来源:厦门市统计局网站(www.stats-xm.gov.cn)。
    ②注:净流入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③资料来源:《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2017》。
    ④数据来源:《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2014》和《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2017》。
    ⑤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2017》和《深圳统计年鉴2017》。
    余柯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Tags:厦门产业链群迈向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