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编辑部流程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4家编辑部的访谈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9/3/6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年02期 王海兵 参加讨论

    摘要:【目的】研究编辑部流程管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当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方法】针对编辑部工作流程的主要环节,对4家编辑部的8位编辑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工作流程虽经过适应性改造,但在初审、复审、外审、终审、校对、传播等主要环节上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选稿质量参差不齐,把控不全面、不严谨、不仔细,专家匹配难度大、评审意见不到位,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的流程不独立、职责不明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遗留因素、办刊经费有限、编辑部制度不完善、权力层级的秩序性约束、管理者多重身份下顾此失彼等。【结论】编辑部要从公开工作流程、建立专家数据库、创新传播方式等角度加强流程管控。
    关键词:编辑部;流程管控;深度访谈;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项目“周边地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同质化竞争与应对之策”(2018P04)。
    科学研究是创新驱动的基础力量,而发表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传播载体,学术期刊不仅是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增进学术交流的主阵地[1],也是传承国家文明、承载民族精神、积累文化宝库的主战场[2],更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然而,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冲击之下,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却面临着“内忧外困”的难题。根据《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2017年我国共出版期刊10130种,比2013年增长了2.56%;定价总金额为223.89亿元,比2013年下降了11.63%;期刊出版的营业收入为196.54亿元,占当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的1.08%,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11.46%和0.13%;期刊出版利润总额为27.36亿元,占当年新闻出版产业利润总额的2.04%,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4.3%、上升了0.05%。同时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共发表国际科技论文205.82万篇,在世界排名中持续位列第2,但篇均被引频次为9.4次,排名第15位(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科学与工程论文被引用的结构性数据中,我国的相关性引用指数多数低于0.5,而美国多数都高于1(数据来源于2018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众所周知,2012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指出,“原则上不再保留报刊编辑部体制”,但在实践运行中,编辑部体制仍然广泛存在。作为学术期刊的实际承办者,编辑部的流程管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组织管理效率,并进一步左右着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对此,现有文献多从制度差异、单一环节、管理模式、体制改革等角度展开研究。杨爽等[3]探讨我国长期采用的“三审制”与国际上流行的“同行审稿制”的差异,并从专家选择、系统建设、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未来实施“同行审稿制”的改进建议。徐雅雯等[4]研究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认为存在资金周转受限、固有体制僵化、人际关系复杂、专业知识局限、外审结果难测等问题,未来要从完善激励、加强监督等方面优化完善。武文[5]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联合编辑部的管理模式为例,从资源贡献、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讨论了松散管理模式和联合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并认为未来期刊竞争力的建立要以联合管理模式为基础。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了解编辑部主要的流程环节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目前所存在的部分问题。然而,鲜有文献从整体流程管控角度去分析问题及原因,且个案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不能有效地推广。
    为了深入研究编辑部流程管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当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本研究对4家编辑部的8位编辑进行深度访谈,分析编辑部工作流程各主要环节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差异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研究方法不同。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多是理论思考、对比分析、个案经验和调查统计[2-4,6],而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则是深度访谈;同时被访谈对象跨学科、跨地区、跨职务,以保证研究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2)研究维度不同。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环节展开,涉及管理模式、审稿流程、编辑人才、体制改革、学术评价、国际化等内容[3-5,7],而本研究的视角是编辑部的整体流程管控,通过对编辑部工作流程的适应性改造进行描述性分析,从初审、复审、外审、终审、校对、传播等环节出发,讨论流程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流程管控角度,提出推动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在缺乏充足经验性资料的前提下,通过无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揭示现象发生、事物演变的规律,这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编辑部流程管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来探讨当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相较于单一编辑部的整体座谈,在循环复制的逻辑下对多家编辑部资深编辑进行深入访谈,能得到更具说服力的观点和结论,更能保障研究的稳健性。
    1.2 研究设计
    在2017年编辑工作培训会议期间,笔者首先对13家编辑部的16位编辑进行初步访谈;为了推进研究的深度和提高研究的可靠性,按照学科、地区、性别、职务的差异,确定4家编辑部的8位编辑为深入访谈对象;2018年6—7月,分别展开前期调研和深入访谈。4家编辑部分别是某医学类期刊编辑部、某农业类期刊编辑部、某经济类期刊编辑部和某大学学报编辑部,分别位于河南、北京、北京、山东(表1),其中,除某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外,其他均为相应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学术期刊,且4种期刊均为月刊。被访谈者基本信息如下:每家编辑部均有2人参与;从性别结构来看,有5名男性和3名女性;从学历结构看,除1名被访谈者为硕士外,其余均为博士;从职务来看,除2名被访谈者为副主编外,其余均为责任编辑。此外,除1家编辑部访谈次数为3次外,其余均为2次;每次访谈时间为1.5   ~2小时。
    访谈主要以参观、座谈的形式展开。访谈内容以各方所提供信息的饱和度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访谈经常会出现信息的非对称性遗失,因此,在第一次访谈全部结束后,笔者整理出相应的差异性,然后在第二次访谈中重点予以增量交流。大部分被访谈者能够对增量信息予以确认,进一步完善了信息饱和度。访谈的相关问题如表2所示。
    表1 访谈对象信息
    
    表2 访谈的相关问题
    
    注:访谈问题包括基本情况、运营模式、流程管控、内部管理等方面,但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是流程管控,其他问题均未列示。
    工作流程的适应性改造
    针对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工作流程,笔者邀请受访对象根据各自编辑部的规章制度和个人工作经验画出相应的工作流程图,包括编辑部标准工作流程和实际工作流程(图1),并围绕流程的适应性和主要环节问题等展开讨论。
    
    图1 学术期刊编辑部的(a)标准工作流程和(b)实际工作流程
    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期刊编辑规程》,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流程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即标准工作流程应包括整体策划、组稿、审稿、校对、样刊监制、市场反馈的监测与处理。然而,该文件也指出“以投稿为主或其他类型的期刊项目可参照执行”,因此多数学术期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标准工作流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实际工作流程大体如图1(b)所示,各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初审环节的主要工作是选稿,即以期刊的办刊宗旨为基础,按照规范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等要求,从众多作者所投稿件中选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对其进行初步校对;复审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对初审工作做出确认和评价,对稿件质量作出进一步判断,优中选优,确定进入外审流程的稿件,对其进行二校,同时对未进入外审流程的稿件做出说明;外审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同行评议专家库进行稿件与专家的匹配,挑选出具有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的匿名评审专家,邀请其从选题价值、逻辑结构、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学术创新、行文规范等方面对稿件进行评审;终审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对复审和外审工作做出确认和评价,对通过外审的稿件作出发稿、退审、退修、退稿等决断,并在对要刊发的最终稿件进行三校后,送交排版;监制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在签印前对校样进行审查,在签装前对样刊进行检查;传播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了解读者意见和社会评价,以之为基础定期开展期刊自评活动。
    流程管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工作流程虽经过适应性改造,但初审、复审、外审、终审、校对、传播等主要环节仍存在较多问题。
    3.1 初审环节
    初审环节的突出问题是编辑们所选稿件的质量参差不齐。从选稿过程看,不同编辑对同一稿件的看法差异较大,导致出现许多疑难稿件;从选稿结果看,后期被退审、退稿的概率分布不均,导致前期资源的无效和浪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稿源本身质量波动大,即在学术论文发表压力、国内期刊不断扩容和国外期刊逐渐渗透的背景下,高质量稿件逐渐分散化,“稿荒”现象经常出现,迫于经营压力,编辑部的初审工作有时会是“硬着头皮选稿”;(2)投稿者并未深入研究期刊定位,仓促投稿。实际上,每一个编辑部都有自身的学术定位,会在细分学科领域内做好相应的选稿工作,然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部分投稿者往往并不会花大量时间去深入研究每一种期刊的风格特色,只要主题稍微沾边,就会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文章投出去,大量难以与期刊定位精准匹配文章的涌来,客观上增加了编辑的工作强度;与此同时,编辑部的人员配置一般都是基于自身学术定位的专业性人才组合,难以对“打擦边球”文章作出严谨审慎的科学判断。
    3.2 复审环节
    复审环节的突出问题是把控不全面、不严谨、不仔细。从把控过程看,副主编对初审后的稿件往往不再做全面检查,审订意见通常也只是“同意”二字;从把控结果看,外审给予的分值不高,达到“良好及以上”并建议“修改后采用”的比率较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军备竞赛”式的备稿压力。在高质量稿件稀缺、一稿多投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为了能有足够的备稿以供编辑部筛选,学术期刊之间争相开始提前赶稿期,进度之快、数量之大超乎想象,客观上给复审工作带来难度。如部分编辑部已在学术期刊官方网站上专门设立相应模块,提前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对拟录用的稿件进行公示,还有部分编辑部甚至在给作者发出的拟录用通知中明确指出8个月后排版刊发。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副主编也难以完成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任务,只好有选择性地复检。(2)多环节审核下的“搭便车”。复审只是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审核环节之一,在前有初审、后有外审与终审,且工作内容雷同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公地的悲剧”很可能发生。
    3.3 外审环节
    外审环节的突出问题是专家匹配难度大、评审意见不到位。从匹配过程看,对通过复审的每一篇稿件,通常要经验性地匹配3~5名匿名评审专家,然而,编辑部建档的匿名评审专家数量并不多,常出现拒绝审稿等现象;从评审结果看,部分评审专家的意见往往寥寥数句,多数只是点出问题,不给出实际性改进方案,甚至在多轮评审中,同一专家每轮提出的稿件评审意见均不相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1)经费有限,难以大范围补充专家力量。编辑部经费一般仅够维持日常运营开支,在建立匿名评审专家数据库时,基本上只能以过去在该刊发表过论文的作者群为基础,参照学科领域、学校、知名度、职称、年龄等因素,进行小范围的遴选。在现代学科发展衍生出众多“树状”“网状”分支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者所投稿件与同行评议专家精准匹配的难度加大。(2)审稿时间有限,匿名评审专家难以深入开展审稿工作。如笔者担任多家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其中部分学术期刊文章内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推演内容较多,相比于一般的文章,要耗费更多的审稿时间,然而编辑部往往只给2周左右的审稿时间,这与国际上通行的2个月甚至更长时限有着较大差距。当然,也有部分学术期刊的做法可供参考,它们要求审稿人采取逆向分类思路提高审稿效率,即从“硬伤”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硬实力”,只有文章在没有“硬伤”的前提下,匿名审稿人才需要按照编辑部设定的6大方面予以打分评价。(3)匿名评审专家自身的原因。如匿名评审专家的研究方向随兴趣发生了变化,不再适合担任相应论文的评审工作;有行政职务或社会著名的评审专家时间有限[8],本着培养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代理评审论文等。
    3.4 终审环节
    终审环节的突出问题是编辑的参与度不够、“自留地化”问题突出。从决策的过程看,尽管《期刊编辑规程》指出“终审要求退修、退稿的,由初审、复审、终审共同研究,提出妥善的处理方法”,然而,现实中主编的多数退稿决策是单向的,副主编的话语权很弱,编辑参与机制难以健全;从决策的结果看,学术期刊的“自留地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编辑部成员及其所在单位的同事在自家主办学术期刊上发表数量众多的论文,终审难以对其进行严格控制[1],终审决策的不公正显然会影响学术论文发表的公平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权力层级的秩序性约束编辑的创造性。编辑部的主编通常是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一把手”,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编辑只是处于权力层级的底部,在主编否决编辑认真挑选、多次审读、仔细审定后“推荐”的稿件时,即使有不同想法,也会出于对主编的尊重和对学术能力差距现实的认知,难以有底气和勇气“据理力争”。(2)难以避免体制性背景下的单位人际关系。编辑部不是“孤岛”,在办刊过程中,需要与高等院校老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学术期刊同行、单位同事等进行交流合作,必然会出现“人情稿”“关系稿”。
    3.5 校对环节
    校对环节的突出问题是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流程不独立、职责划分不清。从校对过程看,部分编辑部没有专业的校对人员,往往要求编辑在审读、审订过程中同步完成校对工作;从校对结果看,文字、数字、标点、图表等方面的差错不断,部分校对人员甚至不尊重原稿,出现错误时也不提请编辑,擅自进行修改[9]。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工作性质认知存在偏误。尽管《期刊编辑规程》早已指出,“校对工作是期刊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与编辑工作“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且校对人员有明确的工作职责,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实践中,部分编辑部认为校对工作的专业性不强,对知识水平的要求不高,因此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常将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合二为一。(2)校对工作相关制度不健全。如在缺乏专业校对人员的情况下,部分编辑部并未建立编辑“岔篇校对”和“交叉校对”制度,难以解决一个编辑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篇稿件反复校对所出现的固有“盲点”问题;同时在有专业校对人员的情况下,部分编辑部也并未建立校对人员用铅笔标注问题并及时与编辑进行沟通的对接制度等。
    3.6 传播环节
    传播环节的突出问题是刊网融合进展慢、与读者群互动效率低。从传播过程看,多数学术期刊尽管已建立官方网站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但内容散乱、更新滞后,远未实现真正的刊网融合[10];从传播结果看,学术期刊多是简单地将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上传到网站、微信群等平台,或委托第三方制作便于移动端阅读的电子文本,在各平台上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不主动搜集读者的反馈意见,也没有对重点文章进行深度讨论和推广。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编辑部难以重视。在资源有限、现有考核体系缺乏激励机制的背景下,编辑部难以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去开发、维护各类互联网平台,只能聚焦于学术期刊作为论文发表渠道的核心功能建设。(2)行业内没有形成公认的、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的有效传播体系。如部分编辑部会从每期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选出一至两篇重点文章,要求作者将数万字的内容压缩至千字左右,按照特定格式制作成“观点精粹”栏目,在期刊官方网站、微信群和公众号上进行重点推广。这种尝试虽然具有创造性,但本质上并未脱离现有摘要中的内容,且从目前运行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仍然有待提高。
    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4家编辑部的8位编辑进行深度访谈,不难发现在编辑部流程管控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业界通识之处,如稿源质量波动大、学术期刊的“自留地化”问题等,也有本研究新发现之处,如“军备竞赛”式的备稿压力、外审专家匹配的难度、管理链条中权力层级的秩序性约束等,这些问题阻碍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需要针对流程管控中的适应性和主要环节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措施。
    4.1 完善管控机制,公开工作流程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多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工作流程,有效指导并推动了编辑部业务的开展。然而,多数编辑部并未用书面文档的形式正式确定实际工作流程,对外公布的也只是原则性的流程环节,时间节点要求、流程通过标准、结果实时更新等重要的管控措施不甚明了,不利于维护编辑部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形象,导致部分作者在直观上认为编辑部是一个“黑箱”,发表文章需要走各种各样的“绿色通道”。因此,建议完善管控机制,在编辑部工作流程的每一个节点上设置若干标准措施,充分尊重编委、作者、读者等群体的意见,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并在不断完善后,及时对外公开,推动形成投稿有依、拒稿有据、刊稿有理的良性工作局面。
    4.2 建立专家数据库,增加挖掘深度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多已着手利用过去投稿作者群、人脉网和编委会力量建立专家数据库,试图以之为基础重建期刊竞争优势,然而收录范围较窄、利用效率较低、沟通渠道不畅、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制约了专家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因此,建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整理、建立学科领域内更广泛的专家数据库,并根据每位专家的特征“打标签”,分门别类进行动态更新和深度挖掘。如把组稿对象集中到某一类专家范围内,通过前端把控提升来稿质量;精准匹配匿名评审专家,通过外部把控提升稿件质量;多方面、立体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同一领域内的专家开展研讨,推动学科发展。
    4.3 加快刊网融合,创新传播方式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多已顺应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变革趋势,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来丰富期刊的传播路径。然而,读者互联网阅读的产品体验较差、平台软件使用功能不全、双向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阻碍了刊网融合的深度演进和传播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建议完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统一端口接入,在选题策划、资源开放、服务提升等方面引导读者和作者等群体参与;注重在新媒体平台上增加互动频次,培育期刊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关注意见领袖的动态,不定期邀请他们在线上、线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针对新媒体冲击所形成的浅阅读和深阅读模式,开展分类传播,即前者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和场景勾勒来填补读者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后者可通过开放数据资源、搭建互动平台、组织学术研讨等方式来弥补纸质期刊文本限制所产生的缺憾。
    结束语
    在推进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编辑部内部的流程管控,针对主要矛盾,找准突出问题,狠抓制度建设。只有全面完善各项改革措施,着力改变目前存在的种种窘境,才能建立我国学术期刊的竞争优势。笔者通过对4家编辑部的8位编辑进行深度访谈,深入分析工作流程的适应性改造和初审、复审、外审、终审、校对、传播等主要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从完善管控机制、建立专家数据库、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对未来推进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研究也存在样本覆盖范围不广、量化研究方法不足等问题,未来将借助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设计更加完善的调查问卷并在跨地区、跨学科、跨语言、跨等级等覆盖后,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广.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应对之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70(5):103-110.
    [2]黄颂杰.办刊的境况与学术期刊发展的问题与思考[J].云梦学刊,2016,37(1):16-22.
    [3]杨爽,王卓,石学军.中国学术期刊审稿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90-93.
    [4]徐雅雯,邓菁.高校优秀学术期刊审稿流程的优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150-156.
    [5]武文.期刊联合编辑部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39-541.
    [6]姚吟月,陈锋.江苏省科技期刊人才结构和办刊资源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13-919.
    [7]谢文亮,梁洁,郑添尹.“互联网+”下学术期刊的管理与经营机制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725-731.
    [8]刘东信.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人的选择和外审经验谈[J].编辑学报,2010,22(6):521-522.
    [9]王明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编校合一的问题及其解决[J].天津科技,2018,45(1):103-105.
    [10]张海生,蔡宗模,吴朝平.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J].中国编辑,2018(1):76-82.
    
    

Tags:编辑部流程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4家编辑部的访谈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