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复兴“世界工厂”

http://www.newdu.com 2019/9/17 《瞭望》2019-9-13 陈晓东 参加讨论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一路高歌猛进。时至2010年,中国时隔一个半世纪后重回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并且将这一地位保持至今
    ◇ 中国工业的崛起,得益于前30年奠定的工业基础,更得益于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打开国门融入世界
    ◇ 中国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逐步加快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
    新中国70年的工业化历程,走完了世界工业化200多年间产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取得了人类工业史上继西方工业化以来的第二次辉煌历史性成就。中国的工业化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国制造业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快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一举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中国时隔一个半世纪后重回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并在此后继续一路高歌猛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基本框架,是名副其实的“钢筋铁骨”。有了它,大国方能屹立不倒。正是中国工业的崛起,“世界工厂”的复兴,推动了中国世界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自工业文明开启以来,工业一直是技术创新的第一源泉,也始终是实现发明创造和技术升级的核心领域。回顾各国成功的工业化历程就会发现,各国都遵循了相同的客观规律:不断进行创新与深入开放,推动技术进步,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修复与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逐步加快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如今,中国正在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70年积淀,是工业与创新将持续碰撞出强大能量的基础,也成为中国继续崛起的重要力量源泉。
    解放思想:吹响告别贫穷的号角
    改革开放是从当时最实际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问题考虑所进行的探索,也是对计划经济传统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全国人民热情髙涨,勒紧裤腰带搞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这30年的工业化依赖的是计划经济动力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中国工业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实现人民的富裕。截至1978年,中国贫困人口仍有7.7亿人,贫困发生率达97.5%。
    改革开放逐步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工业,成为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付诸行动的最生动领域之一;工业部门,成为实行改革开放最前沿、最活跃、最彻底的现代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1978年至1991年),中国工业快速增长。一方面,通过引进外国资金与技术,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生产与管理经验,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短缺问题得以破解,并训练了大批产业工人,锻炼了企业管理队伍和培育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化体系逐步由行政指令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企放权让利,大量企业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激励机制和经营路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第一批“下海”者已经动身。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工业从单一的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进行转型,一批善于引进技术、专注于“质量”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最先获得了市场经济的入场券。乡镇企业一时风起云涌,实现了粗放式高速发展,成为工业实现改革突变的耀眼之花。诸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等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更是百舸争流。这些模式在启动条件、发动主体、资本形成方面都不相同,但都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进而对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经济活力释放,经济面貌得到快速改变。199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1990年,中国史无前例地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并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除1993年),均保持了贸易顺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开始进行试点并逐步全面展开,国家创新体系的转型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当时的中国,热火朝天,一大批企业主要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实现逐步成长。尽管更多的是进行产品模仿,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偏弱,工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但是,中国工业已经实现了开始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的历史性跨越。
    制度创新:见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量
    1992年开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对整个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进行变革。在此后持续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过程中,以工业领域为代表,中国的改革开始向计划经济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胆突破。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进行了一场瘦身重塑式的改革:党和政府明确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实施抓大放小。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呈现快速成长之势。1992年后的十年间,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14万户增加到244万户,年均增长33%。民营企业涉及行业领域更加广泛,不仅在技术和资本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优势,还涉足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医药等领域。
    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社会财富大量涌现。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仅为27%,居世界第九位;十年后,这一比例翻了一番,达到6.0%,位居世界第四。
    在这一阶段,中国告别了“短缺”,人们在满足了食品、服装、电器等需求后,开始追求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国的不断开放,全球制造能力此时已快速向中国集聚,“世界工厂”的雏形已成。
    融入世界:逐浪全球化浪潮
    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尽管中国工业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一环。但总体而言,中国工业主要还是基于国内市场的狭小空间。加入WTO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中国入世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工业步入“与狼共舞”的时代,不仅承受住了全球化的洗礼,而且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了快速成长。
    一方面,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进入高潮。中国为外商投资提供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中国逐步放开行业准入限制,按照国际规范和市场经济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各地推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入WTO的前10年,中国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由468亿美元上升至116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大部分入驻中国。
    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使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在中国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世界级的制造中心。中国在服装、机电等领域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并产生了明显的区域集聚效应,如义乌的小商品、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产业等。此外,海尔、联想、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
    2001~2010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由40033.6亿元增长到1608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5.5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2007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已提升至13.2%,并在三年后达到19.8%。10年时间里,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提高了三倍以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并延续至今。
    中国强大的工业产出能力为全世界提供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多样化商品。中国已有包括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内的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标签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筋骨升级:迈向中国创造
    截至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已达237618亿元,约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30%。如今,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部分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和应用,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产业,在5G等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
    同时,中国工业还处于大而不强的境地,处在“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中低端。所谓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不仅产业内部亟待优化,而且产业间的优化也十分迫切;基础制造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发展滞后,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设备的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工业的这些短板,在当前全球经贸格局震荡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凸显出来。
    大国必须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还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产业基础要高级化,产业链要现代化,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鼓励政策、低要素成本、融入全球等因素。但是,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核心动力还是在于创新,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始终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源泉。
    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1996年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到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再到2016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工业化一路走来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低要素成本优势难以为继,新一轮科技变革惊涛拍岸,国内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跃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已是举国共识。
    世界上很难再出现一个国家能够集诸多条件于一身,成为中国这样体量的“世界工厂”。而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并未止步,正在向全球创新中心、“世界智能工厂”转型。
    
    
    

Tags:复兴“世界工厂”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