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08);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 |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详细解读,清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并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清晰的路线图,对现代化理论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与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涵盖三大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实现需要充分以人民需求为基础、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归宿。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础的新发展理念,遵循创新发展价值、协调发展价值、绿色发展价值、开放发展价值和共享发展价值。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涵盖面向企业、社会、生态环境、文化、制度等多主体多层次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经济价值取向、社会共同富裕价值取向、文化与文明价值取向以及生态环境绿色价值取向,以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取向驱动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等多重文明为基础的多方位的现代化。
立足微观企业层面,不管是从参与主体来看,还是从建设内容来看,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应然性和必要性。相应地,以企业创新深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加快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目标、全新使命、全新任务,企业创新具有了新使命、新逻辑以及新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企业创新的新使命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企业创新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或者盲目追求数量扩张,而是在一定增长速度基础上追求增长质量。这种质量体现为增长过程中的全面性与包容性,以及增长过程中的外部性等。从生产函数的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对宏观增长函数的全面系统修正,即不是简单的投入生产要素获得既定产出,而是更加注重生产要素的配置领域、配置方向与配置重点,确保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加公平以及更加具有效率。从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能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消费产品的增加为目标,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增殖,且在供给侧对供给过程的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全面修正,体现供给结构、供给过程、供给效率的全方位质量改善。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对产业结构的系统调适,不再纠缠于“现代化进程中是服务业主导还是工业主导”这一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转向更合理的产业结构以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系统优化升级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以及产业跨界融合的赋能能力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落到微观企业层面,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发展理念、核心生产要素与发展模式、价值创造层次的全方位升级,即意味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企业发展,以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生产要素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在价值创造层面上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构成的综合价值与共享价值创造。
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首要任务,必然对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使命产生全方位的重塑。具体来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尤其是组织基础是企业,即高质量发展可以在微观层面上刻画为一个个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虽然企业具体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与核心动力机制都是创新驱动。这意味着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企业创新成为企业的主导发展模式,促使企业传统创新使命进行全方位的迭代与升级。
企业创新使命的迭代与升级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企业创新使命导向的系统升级。企业创新不仅要满足企业家对利润的需求,更要满足企业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创新导向发生转变,即从以企业家创新精神驱动为主导转向涵盖企业家和利益相关方诉求的融合式创新为主导。第二,企业创新使命聚焦内容的系统升级。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求企业创新使命的内容更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面向人民需求。这意味着创新使命的内容必须涵盖科学逻辑、市场逻辑、国家逻辑与社会逻辑,以多重制度逻辑的融合与协同互补重塑企业创新使命,即主动将企业创新融入到原创性与原始性技术创新、市场颠覆式技术创新、国家战略性产业创新以及社会创新等创新内容体系之中。第三,企业创新使命聚焦范围系统升级。从关注企业增长转向于关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建立在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这要求企业创新使命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包括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以理念升级、目标升级与模式升级重塑企业创新使命。
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企业创新新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现代化,这意味着迈向现代化进程必须考虑环境的外部性及其具体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三次工业革命都不同程度造成严重的资源紧张与环境问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蒸汽机”和“内燃机”技术的出现,大幅度改善了工业生产效率,对企业生产作业的基本范式产生了全方位的颠覆,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分尊重与释放了人的劳动价值。但是,这也产生了系列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如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衍生的环境负外部性与环境脆弱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作为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不仅强调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更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多重共生。这必将对企业的创新使命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企业需要跳出西方发达国家在历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增长至上”“资本至上”的创新使命观,逐步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创新使命融入到企业创新体系之中,重塑企业的增长逻辑、企业与自然系统的内在关系以及企业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
具体来看,企业绿色创新使命反映在多个层面。第一,从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来看,绿色创新使命要求企业主动考虑环境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与价值期望,将其融入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企业与环境领域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相容。第二,从企业创新战略体系来看,绿色创新使命要求企业构建多层次的绿色创新战略,包括产品、技术等层面的绿色创新战略,以及管理层面的绿色环境信息披露管理、绿色价值管理等。通过搭建多层次的绿色创新战略最终实现企业创新使命。第三,在企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层面,绿色创新使命要求企业从关注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向关注经济价值与社会环境价值的共生平衡,以环境价值诉求驱动绿色创新产品开发、以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价值创造、以环境管理价值重塑企业管理价值体系,形成企业与环境的多维创新价值系统。
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企业创新新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上的现代化,这意味着迈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归宿与必然要求,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具有多维性特点。第一,共同富裕强调以全体人民为主体,即共同富裕的价值创造主体和价值分配主体指向了全体人民,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的基础上,而不是少数人、少数群体或者部分群体的共同富裕。第二,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实现富裕是建立在一定富裕程度差异基础上的,并不是消除贫富差距,而是控制合理的收入差距,更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在富裕状态基础上有差别的共同富裕。第三,共同富裕强调实现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维性。从参与主体来看,共同富裕不是仅依赖政府的收入分配制度设计,更强调“企业(市场)—社会—政府”的多维主体参与,强调市场主导第一次分配、政府主导第二次分配、社会主导与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实现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有爱社会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企业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因此,共同富裕的多维特征决定了企业创新使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企业将参与构建有爱社会,参与甚至主导第三次分配体系的重塑与创新作为其创新使命。具体来看,第一,企业参与的第三次分配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属性与公共属性。企业作为社会性存在与社会细胞,要打通与社会之间的毛细血管实现创新价值再造,即在创造市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价值,将更为广泛的社会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纳入到创新使命之中,并重塑企业经济性创新使命。第二,企业参与的第三次分配更加强调企业与社会性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嵌入与价值融合,将社会问题、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痛点纳入到创新使命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创新使命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企业生产效率或者市场竞争地位等问题,同时也聚焦于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运行效率提升。第三,从承载企业创新使命的战略体系来看,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现代化要求以及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现实需求决定了企业创新战略需要关注产品与服务的社会意义,构筑面向社会性利益相关方的社会创新战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战略,实现企业经济意义的创新战略与社会意义的创新战略的内在相容。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的企业创新新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自立自强基础上的现代化,自立自强和自力更生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坚持,而创新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基础是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条件是科技自立,即国家创新系统的自主性与自我修复性,技术的高自给率,尤其是在存在技术供给缺口或者技术制裁风险的情境下能实现技术的自我供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最终实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包括科技创新战略的引领性、国家创新系统效能的引领性,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引领性,也就是实现“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系统”的多重引领效应。因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创新使命的基本定位、承载创新使命的战略以及创新使命的目标与方向等,甚至重塑企业创新使命。
具体而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企业创新使命的重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需要逐步从关注创新效率至上转向兼顾效率与安全,也就是说,企业创新使命不仅要考虑市场机会与市场利润获取,也要考虑创新安全性与畅通性。企业所处创新链的安全性与畅通性成为企业创新使命重塑的重要基础。这意味企业创新的使命目标不仅是要追求市场效率或者竞争地位,更要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置于整个创新系统内,以科技自立为目标保证自身所处技术环节的整体安全性。第二,企业创新使命需要逐步从企业竞争视野上升到国家竞争视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立在企业为创新主体基础上的,具有创新主动性与能动性的企业参与高水平的科技竞争,不会局限于本土产业链,而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因此,企业创新使命要跳出企业竞争逻辑,嵌入国家战略视野的强竞争逻辑,承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第三,承载企业创新使命的战略要更加关注企业创新的自主性与价值性,即强调以企业的自主式创新与价值引领性创新重塑企业创新战略新视野,提升企业在不确定性时代的创新韧性与创新抗毁性。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企业创新的新逻辑
创新的合作逻辑:从企业间合作转向生态圈合作
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范式革命,在数字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技术革命下体现为数字创新。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企业创新必然受新范式革命的影响。在数字创新的全新创新范式下,企业逐步在研发体系中嵌入或者开发相关的数字智能技术,支持企业实现面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与数字空间的数字产品开发、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商业模式设计以及数字化创新管理等。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范式不同的是,数字情境下的企业创新逐步从企业内、企业间合作转向面向数字知识生态系统或者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圈合作。数字创新范式下的数字技术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可编程性,传统开放式创新网络成为面向整个技术创新生态的开放式数字创新网络。企业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知识的吸收、学习、整合与共享,从所处的数字知识生态系统或者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获取知识。数字创新范式下的开放共享也将影响到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逻辑:从传统的竞合创新走向开放与共享的创新合作。创新合作对象、合作边界以及合作方式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被数字创新情境下的生态圈合作颠覆。一方面,企业能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选择创新合作对象;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合作方式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被数字创新情境下的生态圈合作颠覆。一方面,企业能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选择创新合作对象;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领导者与其他组织成员能够以共创的方式与机制形成创新价值网络,以生态圈为基础形成创新合作主体的包络效应,进而实现对传统创新范式合作逻辑的优化与升级。
创新的价值逻辑:从经济价值主导走向混合价值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企业创新的价值逻辑也将发生转变,方能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逻辑相契合,即从单一的经济价值主导转变为涵盖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混合价值,更强调价值之间的相互嵌入与融合,实现混合价值的平衡。
企业创新本质上是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技术、服务并最终获取利润。获取利润与市场竞争力是创新价值的应有之义,且创新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周期性,利润是弥补创新风险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创新长期受经济价值主导,商业机会与市场利润驱动下的创新自然地追求市场利润和资本增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协调,体现在价值层面即为多重价值的动态平衡。这意味着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不是某一价值长期主导,而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等多重价值相互融合与动态平衡。
创新的共享逻辑:从股东中心的利润共享走向利益相关方价值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企业创新不仅要创造综合价值,更要从共创逻辑走向共享逻辑,即创新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长期以来,创新的价值分配以企业家为中心。企业家承担风险本质上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创新收益,利润分配的对象也集中在承担创新风险的股东或者投资者。诚然,创新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诸如知识的扩散、技术外溢等,但很大程度上属于局部性被动式的外溢与扩散,并非企业自主的内生式共享意愿主导的创新成果共享行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创新的价值导向需要从共创逻辑走向共享逻辑,即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不仅能够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也能够与企业共享价值剩余及参与价值分配,实现创新的风险共担、价值共创与收益共享。创新价值共享不仅仅是与股东的利润共享,更是涵盖了用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环境乃至政府等多元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享。价值共享涉及经济价值共享、社会价值共享与环境价值共享等,包括企业个体、企业所处的创新链、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等多种层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价值共享。
创新的人本逻辑:从关注企业家走向关注创客型员工与员工企业家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全面反映人的价值的现代化。长期以来,创新的生成逻辑是熊彼特强调的企业家范式与大企业范式,即创意的生成与商业化依靠的是企业家精神,且大企业具备更强的创新优势。创新的动能与潜能往往来源于企业家或者大企业,企业家精神和大企业的规模优势是创意生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商业化等创新各环节实现的基础。这种创新范式将创新来源与创新主体局限于企业家及大企业,难以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创新价值逻辑。除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外,具有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员工、用户与社会大众也可以是创新的来源与创新主体。
创客型员工是组织中较为独特的创新者或者研发者,能够敏锐地捕获用户个性化的价值诉求或者价值主张,并在组织内整合创新资源来给予满足。创客型员工既与强调个人创意、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创客理念相契合,又具备一定的企业家精神。员工创新、员工参与的用户创新等新创新范式,能够弥补企业家主导的创新范式的不足,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捕获用户动态个性化的创新需求与价值主张,提升组织整体创新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员工的创新价值。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激活企业家的创新力量与激活创客型员工的创新力量同等重要。要鼓励企业形成创客文化,打造员工创新平台(如海尔的“人单合一”“链群合约”等),实现以人本逻辑为核心的创新逻辑重塑。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企业创新的前景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企业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是系统迈向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创新强国建设。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前景,也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参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仅要具备创新的意愿与动力,还要具备创新战略决策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更要具备参与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科技竞争的能力。企业需要立足创新战略,实现创新能力积累、创新价值获取以及创新竞争地位提升,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要求企业具有技术自主性,即具有全面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自主研发、生产,不受制于人;“科技自强”要求企业具有技术竞争性,即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具备充分的技术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技术的引领效应,进而引领科技创新前沿。
因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过程中,企业的主导地位是由其市场属性与竞争属性决定的。企业要成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者、生产者、价值实现者,要通过全面自主创新战略持之以恒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以企业家的战略视野与科学家的科学视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引领。
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企业参与的创新公地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上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景。从共同富裕的参与主体来看,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社会主体,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既要切实发挥基于经济属性的“做大蛋糕”基本功能,也要发挥基于社会属性的“分好蛋糕”的基本功能。其中,“做大蛋糕”意味着企业在市场属性下,以市场竞争为本位,系统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创造能力;“切好蛋糕”意味着企业有效参与第三次分配,包括通过企业慈善捐赠、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创造共享价值等方式系统参与第三次分配。
在创新层面,实现创新价值全面共享的重要途径是打造“创新公地”。创新公地是知识公地与信息公地的融合,在创新公地中,知识的获取与利用呈现出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参与主体能够自由地获取相关的创新知识。创新资源分散与创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得以解决,组织成员的创新信息得以整合与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参与创新公地建设必然要求企业创新跳出市场属性或者市场逻辑,以社会企业家创新精神以及公共精神积极参与搭建汇聚创新资源的公共平台。充分发挥企业汇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在公共社会属性驱动下有效改善创新市场失灵与创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而一定程度上实现面向公地内成员的创新资源、知识与信息共享,在企业创新层面切实实现创新的“共同富裕”。
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创新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现代化,系统迈向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实现方式来看,其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全面转型,即从追求单一经济增长走向涵盖经济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的全面发展,更是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即从“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承载主体来看,不仅包括政府等公共社会主体,更包括企业等市场主体。
作为承载主体,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企业全面重塑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以及发展路径。从发展理念来看,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企业形成并全面巩固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产要素获取、生产要素配置的全面绿色化。企业要培养环境意识,自觉地实现经济性与环境内在价值的相容。从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来看,企业要形成绿色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企业绿色创新以绿色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为导向,在创意生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商业化等各个阶段均实现绿色价值,进而实现绿色设计、绿色研发、绿色生产与绿色服务等。关键在于通过绿色创新机制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工艺创新以及绿色商业模式设计等,以此驱动企业形成绿色创新系统。从绿色发展路径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系统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企业从绿色创新驱动迈向绿色创新引领,即以企业绿色理念与使命引领、绿色价值创造引领、绿色创新生态引领等多重绿色创新引领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阳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苹果公司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阳镇,陈劲.中国式现代化与企业创新:使命、逻辑与前景[J].清华管理评论,2023,(03):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