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http://www.newdu.com 2023/8/22 《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07期 季为民 参加讨论

    

    学习领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积淀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形态理论作出创新性贡献
    现代化代表当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彰显着不断革新的人的生存状态。现代化始发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此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成为“范式”,这也导致“现代化=西方化”的认识和误读。而基于中国发展的实际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形态理论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1.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表现为多层次、多阶段的世界性历史进程,是人类新文明通过文明逻辑和要素的创新、竞争和更替而实现的对旧文明的扬弃和超越。
    现代化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美好未来的愿景和追求。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和商业逻辑为主导,追求个人私利和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和文明成果。但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导致出现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异化现象,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逻辑为主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利用并规制资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破解西方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对立困境,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性建构与系统性阐释,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智慧。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坚定探索、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实现了国家富强、经济腾飞,更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世界提供了具有人民性、多样性、持续性、普惠性、坚定性的现代化范式,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创新注入了深远的文明意蕴。
    2. 以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化是一个包括广泛内容的综合体,既是历史传统的积累,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表现。文化原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养,其最初含义与农业文明直接相关,在后来的引申使用中逐渐含有教化之意,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参见张振亮:《信息社会学:信息社会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图景》,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年,第35页。]。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参见余建忠、李瑞生:《大学国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29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善意关系。文明与文化二者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互通。同时,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从空间范围看,文明可以包含多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实体,其地域范围比文化更广;从价值判断上看,文明一般倾向于正面的,文化则是中性的,文明往往是指好的或优秀的文化,而文化本身则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参见李淑梅、宋扬、宋建军:《中西文化比较》,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5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中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既包括传统的文明成果,也包括当代的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参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展新文化、开拓新文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3.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古中国文明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继承发展,在本土生根成长,也不断向外吸收兼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践探索,也是理论创新,为人类及社会发展开拓了道路,为人类文明形态理论创新作出了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既往对“现代化”的刻板模式,从多个方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文明相比,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全面性、人民性特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文明道路选择。
    二、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步的最新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蕴含着独特的历史逻辑,这在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维度和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线索。
    1. 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文化滋养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文明观。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始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数千年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孕育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绵长丰厚的文化自信和发展动力。中国人民还向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贡献了四大发明,创造了代表当时世界文化发展高峰的诗词歌赋、礼乐教化、经史子集等古代文明成果。从历史传承的连续性考察,世界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赓续至今并延续发展,持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滋养,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其他现代化无法比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2. 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不断遭遇挫折和挑战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在西方列强的侵略胁迫下开启了学习模仿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在器物技能层次、制度层次和思想行为层次进行了各种现代化尝试。如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试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新式工业、推广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但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宣告了这一探索的破产。在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之前的现代化探索均以失败而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建设问题,曾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两大使命。1933年7月,《申报月刊》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参与其中。经过反复探索,论争终于取得了一定共识:中国现代化既要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又要传承本国优秀历史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
    3. 中国式现代化擘画民族复兴和现代文明的壮美蓝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始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寻求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逐渐发展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民主为使命,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战,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1954年,周恩来着眼于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首次提出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任务。1964年,“四个现代化”建设被确立为中长期发展战略。此后,现代化发展目标逐渐清晰,1979年,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落后、贫困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小康”建设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三位一体”及“三步走”发展战略,“富强民主文明”成为总体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富强民主文明”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了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征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现代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探索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复兴全局和世界变局,推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统筹联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提出奠定了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擘画了更加壮美的蓝图。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开拓了人类文明形态探索的新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3、24页。]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忽视人民利益的“苏联模式”,摒弃了“资本至上”的西方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又在不断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开辟发展的新道路,开拓了人类文明形态探索的新方向。
    1. 在主体层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的主体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中国能够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长期坚持自我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马克思提出,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7页。]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标识,兼顾发展与民生,正确处理了分配问题,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社会保障和制度条件。
    2. 在国家层面,坚定特色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文明形态发展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方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顶层谋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成内容,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和丰富成果,在文明维度上成为全新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构成。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已有文明形态的实践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社会主义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更高文明形态。得益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 在社会层面,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立足国情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中国国情来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参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2023年3月4日,第13版。]
    在顶层设计上,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好把握规律性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在执政方式上,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激发市场活力、保障经济稳定。在实现策略上,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集中力量,统筹全局,发挥比较优势,将优势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步;平衡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均衡;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精神文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路,更是超越了传统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系的认知,不断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走向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更实现了人民美好生活、物质和精神文化富足,还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意蕴,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屹立在世界之林,为全人类探索现代化之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Tags: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