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5日,由马洪基金会主办的“高质量发展与智库建设研讨会暨庆祝马洪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活动”在银湖CDI大厦隆重举行。以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莫干山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任、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常修泽的发言整理。
各位老朋友、新朋友,大家下午好!
参加马洪基金会十周年学术活动,很开心,我前天做了“核酸”来,今天上午做了“核酸”明天回,虽然很麻烦,也很辛苦,但是我感到很“值”。
一、参会的三点感悟 刚才听了马洪基金会十年的活动介绍,很有感触,脑海里形成三点感悟:
第一点,是关于朋友的——“人生自有真情在”。我与咱们马洪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罗力教授、现任理事长郭万达教授、上一位报告人唐杰教授,下一位报告人金岩石教授,八十年代都同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同事 ,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并且,有幸与罗力、岩石(还有远在加拿大的杜厦),“南开四人”同上莫干山,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会议(莫干山会议)”。在奋斗中结下的友谊, 情深谊长。
第二点,是关于深圳的:“这就是深圳!”——1980年代初,深圳(特别是蛇口)曾在计划经济的重重包围中,为国家改革“杀出来一条血路”。我当年调研后写了篇《从蛇口工业区开发得到的启示》,把蛇口的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称之为“中国的试管婴儿”,并带上莫干山。37年后的今天,虽然受大环境影响,深圳也遇一些阻力,但总体看,社会仍具"活力”。马洪基金会组织的“民间评议政府”就是一例,虽有局限,但有新意,盼望能向深度进军 。
第三点,是关于中国智库的。前面有朋友讲了智库应该“独立思考”,提供外脑,我有同感。我在出版的《学术自传》扉页曾写过两句鞭策自己:“宣传是传播已知,科研是探索未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之《常修泽学术自传》,广东经济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马洪基金会有活力,是什么力?难得的“创新力”。我体悟:现在国家一些智库,可能正处于“传播已知”与“探索未知”的历史性角力过程中。
二、第四条路径选择:问题的提出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提供第四条路径选择:用广义产权机制减碳》,面对人类环境危机,讲一下自己的理论观点。
我在2009年出了一本专著,叫《广义产权论》 。针对多年产权多集中到物权、债权、股权等“狭义产权”层面,书中提出,产权应该拓展到“广义”层面。今天我们探讨减碳问题,可以把《广义产权论》作为其中一条路径(会后我把书赠给马洪会) 。( 常修泽:《广义产权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减碳或者绿色发展路线,有三条:一通过技术手段来减碳;二通过结构调整来减碳;三通过政府规制来减碳。其中,政府规制路线人们更熟悉,如开征环境税、环境巡视组,以及拉闸限电等。
我现在提供的是第四条路线,即用“广义产权”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1978年底三中全会一开过,我入南开经济所搞理论研究,谷书堂老师告诉我“改革就是给每个人身上安马达”,对我思想影响较深。
国内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天”,污染比较严重;地”,资源耗费过度;“人”,环境人权淡泊。针对此,在《广义产权论》这本书出版两年后,即2011年,我发表了论文《天地人产权论》(常修泽《天地人产权论》,《上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7期),进而提出“天地人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旨在为这一生命共同体“立命” (常修泽:《广义产权论:为天地人共同体立命的探索》,《上海大学学报》2020 年第3期)
2021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世界气候领导人峰会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叫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比“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高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天地人生命共同体”是调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上个月(2021年11月)在世界气候大会上,就在中美关系最紧张时一个转机出现了,11月10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中美两个大国终于坐下来,签定了关于应对气候问题的联合声明,事情有了转机。
拙著《广义产权论》及其随之提出的“天地人生命共同体”,为“碳中和”和绿色行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三、《广义产权论》三大要义:新路径的理论奥秘 《广义产权论》这本书43万字,核心是三大要义,9个字:“广领域,多权能,四联动“
第一要义,“广领域”,广到天、地、人。
——广到“天”,即环境产权。我在2004年写了一篇论文叫《论环境产权》,当时有关同志说“天上哪里有产权?你别异想天开”。我的看法是,天上“碳”(以及甲烷等)的排放权问题,长期以来确实不是商品,也没有产权关系,但自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由于各国要分摊碳排放指标,此领域就有新变化、新情况。没有指标时是一种格局,有了指标认识也要跟着变化。
“碳”——从非商品向商品转变,从非资产向资产转变,从非产权关系向有产权关系转变,这是我们讨论“碳中和”的理论支撑。因为它是一个商品,因为它是资产的一部分,因为它有产权关系,所以我们想要用产权来调节它。该补偿的补偿,该赔偿就赔偿,这是利益关系,也是产权关系。
运用“天”上的环境产权机制,说到底,一是要协调环境创造者与环境受益者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从负能量的角度,调节环境的损害者与环境受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从人本经济学研究,绿水青山既是“金山银山”,更是“环境人权”,既然是环境人权,那么在这个环境当中受了损失的,就要相应补偿。谁使环境人权受到损失,就是环境的破坏者,就要做出相应的补偿。产权关系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环境的补偿和赔偿问题。所以,环境的创造者应该得到报酬,谁创造,谁得益;谁破坏,谁赔偿,这就是我说的看不见的手——“产权机制”。
——广到“地”,就是资源产权。每种资源都有产权。人类有十多种资源,最近国务院向人大汇报,人大的老同志提出汇报的资源还不够,例如“太阳能也是国家资源”等。现在正在拓展研究。减碳的重要方面,一是环境,环境要保护;二是资源,资源要节约;还有人本,人本要创造。
——广到“人”,就是“人本产权”,主要有四大类产权:一是劳动力产权;二是知识产权(侧重基础层面);三是技术产权(侧重应用层面);四是管理产权。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意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七大要素,其中四个属于人本产权。现在有文件说赋予人本产权,我认为“赋予”二字值得研究,人本产权是人自身的内在属性,不是别人“赋予”的。
第二要义——“多权能”。除所有权外,还有支配权、管理权、使用权等多种权能,特别是海洋用益物权,我曾应邀到台湾访问,他们让我讲“海洋的用益物权”问题。
第三要义—— “四联动”,即四个产权制度联动(下面结合实际操作讲)。
四、 用产权机制减碳的四根制度性支柱:实际运作 1.产权的界定制度。资源环境的产权是谁的,一定要界定清楚,我们现在有些产权不清,包括资源环境方面有些不清楚。要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产产权”制度,解决产权的界定不清问题。
2.产权的配置制度。解决的是产权结构和协调问题,要优化资源配置。
3.产权交易制度。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就要突出解决两“偿”问题,即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的补偿制度。这里面的要点:一是坚持使用资源付费,谁使用资源谁就要付费,不能无偿使用。另一是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要付费。也是从经济角度、市场角度、产权角度,坚持受益(或受损)补偿的原则。应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还有纵向补偿制度。要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机制,建立市场化的机制,把排放权等都纳入产权交易的行列。
4.产权的保护制度。突出解决各类产权受损和保护不力的问题。
五、最后说一下:“碳达峰”相对易,“碳中和”相对难,但前景广阔 我个人研究这些年,感觉到从产权角度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2030年“碳达峰”相对容易一点,但2060年实现“碳中和”,则很难。
破解“碳中和”难题这四条线中,产权这条线我认为是最薄弱的,但是前景很广阔。据有关部门测算,2060年实现“碳中和”大约需要136万亿元的投资,这里面政府投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量需要社会资本来投入。另有人估计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碳产权交易体系,其中湖北(在武汉)环境产权交易所搞得比较好,我实地考察过,深圳朋友不妨看一看。
由于时间所限,我就讲这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