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术语革命,贯穿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个历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范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的内涵,也伸展和衍生出一系列批判借鉴性范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具有更为广泛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的发展路径得到坚持,并形成了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七大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大范围的发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构想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结合起来” 的内在规定,拓展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点论”的内在规定,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术语革命中整体方法论和社会历史观的内在规定性。
四、“术语的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主线探索 在对马克思经济学整体方法论的理解中,列宁这样概括:“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术语革命的重要特征,就是把握“生产力水平’’这一“可靠的根据”,以生产力的术语革命为基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主线和内在逻辑。
1978年初邓小平就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② 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之际,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已提出而被长期湮没的这一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术语革命的契人点,生产力范畴也自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基范畴。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