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①。首先,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是正确的,而且“人”还是全部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全部学说体系存在一个统一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应该具有跟马克思主义相同的逻辑起点———“人”,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线性发展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特殊性,因而其逻辑起点跟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也不相同。
在上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考察中,显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具备逻辑起点的性质,初级阶段只是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它只是生活矛盾运动展开的现实基础,不具备逻辑起点的条件;特殊的历史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等,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关节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但不能构成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与初级阶段、历史关节点相比,社会主义本质更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说到底,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规定性,是在逻辑起点展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彰显出来的根本属性,仍然不具有逻辑起点的性质;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贯彻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可以说,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人全面的、立体的关怀,包括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却只能在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彻底实现,因此,以人为本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义展开的逻辑起点,而不是社会主义特定阶段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解决人的全部问题,它以解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己任。因此,以人为本也不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能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范畴,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在逻辑上,这个范畴一定是能够推演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其次,在现实中,这个范畴一定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绝对不像有些研究所说的那样,它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演绎的起点。从实践上看,它更是中国社会历史运动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绝不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相反,它是在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是现实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其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④这种改造现实的运动是现实的矛盾运动与展开,并非单纯的理论演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⑤正是这一对矛盾,推动了中国36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正是这一对矛盾的内在冲突,才在抽象理论中逻辑地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为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
①杨谦、牛得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范畴体系研究》,《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③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9月3日。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页。
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