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大国的学者心态——荆林波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学家茶座》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十年前,出国交流对于所有的中国学者而言,是一件莫大的幸事,为此,要有单项的所谓“置装费”,给出国学者购买行头,以维护国家形象。二十年前,当我做研究生时,有幸接受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校园里,与洋为伍,我们这些人也是踌躇满志,当时的学者也以讲话中带几个洋词而自鸣得意。十年前,我们渐渐对国际往来习以为常,也掌握了国际交流的规则,相对会直言面对,坦诚相待,不必遮遮掩掩。而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被世人所注目,过去总是呆着角落里、默默无声的那些中国学者,慢慢地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中国”被提及的次数日益与“美国”乃至“欧盟”等同甚至更多的时候,中国学者也逐步成为论坛的主角。
    我前段参加了一个国际论坛,有来自28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与官员参与,中国成为每次研讨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晚上宴会交流期间,一个美国学者特意问我:“您对中国被多次提及,是否感觉介意?”,可见,大家已经对中国日益重要而生敬畏。
    我想,中国学者应当逐步适应在众多场合中,别国学者对中国横加评论,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无端指责。权且不去讨论中国的大国与强国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际地位日益显赫。而作为一个大国的学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大国气度,这意味着大国学者要具有大国心态,我认为,最起码要心胸宽广,尤其是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往往会面对更多的挑剔的眼光,特别是那些昔日的大国常常对后来居上者心中不满,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心里的承受能力了。
    客观地讲,我们目前在外与其它国家交往,大多数人对我们是友好的,一部分人是缺乏理解而相对冷漠,只有极个别人对我们是比较敌对的,而且那种抵触是明显的表露在脸上的。要具备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各种人的不同脸色,我感觉,越是那些排斥我们的人,我们越是要去接近,增进交流,消除隔阂。其实,人与人并非不可沟通,试想如果我们自己总是退避三舍,拒而不往,那么,我们的树敌就会越来越多。我也曾经遇到一个类似的外国学者,对我国明显存在偏见,我们不能奢望把每个人敌对者化敌为友,但是,通过我与其它中国学者的努力交往,至少减少了对方的敌对心理。
    当然,对于大是大非,并非要迁就,据理力争,直抒己见,尤为重要。大多数的中国学者比较内敛,不善与外国学者交流,加上语言的障碍,往往在辩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越需要我们鼓足勇气,直言面对了。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国际论坛,有一场辩论会,主题是“中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国是否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从主题设计来看,明显存在着对中国日益崛起的曲解,但是经过赛前的精心准备与激烈的辩论,最后该辩论裁定:中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国不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具有大度心态之外,大国学者还必须具备高雅的举止。我们曾经是文明古国,但是那是老祖宗的本领,究竟有多少遗传至今呢?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举止是否得体得当?是否配得上大国风范?须知:仓廪实而知礼节。三十年前出国,我们缩衣减食,曾经几时,我们靠方便面度日,节省费用。三十年后出国,如果我们仍然是缩手缩脚,每天斤斤计较是否应该给饭店服务生小费的话,那么,我们必然自惭形秽,心中矮小必然行动小气。
    过去,我们出国时往往被国外人误认为是日本人;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和韩国人被误认为是中国人,可见,中国的强大足以影响世人的眼目。过去,我们羡慕外国人的购买能力,如今,外国人惊诧于中国人的荷包。中国的学者作为先知先觉的代表,应该成为中国走出国门的形象代言人,我们知道许多出国旅游的国人形象不佳、举止不雅,如果我们的学者也同流合污,那么,必然被外国人所小看。因此,必须告别出国是挣外汇的想法,进入出国是花钱享受与增长见识的时代。
    荆林波[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

Tags:大国的学者心态,荆林波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