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干什么的?——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干什么的?
按照老百姓的解读,往往把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搞错,甚至一些地方官员也没有理清这两个科学院的区别。当然,最为极端的是曾经有人把中国社会科学院误读为“社会大学”。当时,我们在读博士,去申请学生乘车优惠,管理部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社会办学,不能享受此待遇,搞得大家哭笑不得。
按照领导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智囊团与思想库。每每做如此说明时,请您仔细观察人们的反应,可谓跌宕起伏。
根据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书与工作的观察与体验,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们这些多年读书、具有研究偏好的人而言,无疑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具体分述:
其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横跨众多社科领域的研究所,这近四十个研究所拥有三千多科研人员,还不包括近三千人的离退休人员,它绝对是国内外最大的社科研究机构,您可以轻松地找到某个社科领域权威的学者,探索自己生疏的领域。
其二,作为研究人员,可以自由地进行研究,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研究所一般一周只有一个上午集中返所,因此,其余的时间都是自己根据课题研究进行安排。这是公务员、职员甚至教师无法可比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北京我们可以逃避了上下班拥堵之苦,节约了巨大的路途时间,充分享受SOHO或者MOHO的研究快乐。我们常常“揶揄”大学规定:上课迟到五分钟是重大教学事故,要全校通报。
其三,作为社会科学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平台给了我们这些社科人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牌子大、地位高,如果没有做好只能是自己的问题。有众多学者得益于此,很快从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大腕”。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原则是“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在这个信条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多有坚持真理、仗义执言的禀赋。说真话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要求,尤其是在目前学风浮躁的风气下,这一点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特别是在面对熟人的场面,要自己点评某些成果,要给别人留有面子,如何拿捏合理的分寸是十分困难的。
我个人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当是中国学术界“去行政化”的代表,应当淡化行政职务的高低,重视学者的学术贡献大小。社会的不良风气日益渗透到我们这块乐土,这种风气的危害是最致命的,如果不引起警惕,长此以往,必然危害到社会科学学术的精髓。
当然,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自己的短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两会”(院工作会议和院反腐倡廉工作会议的简称)上,我明确提出:为了实现中国社科院的三个定位目标,我们这些研究人员需要在多条战线开工,显然精力受限,为此,我们只能一段时间内,以某项研究为主或者以某项政策研究为主,无法集中精力,做到“十年磨一剑”。尤其是,在面对高校重金奖励下的科研攻关,我们社科院显得十分被动,有的高校抛出在中国社科院的某刊物发表一篇论文奖励若干万元,我听到的最大奖励是一篇论文15万元,而且不包括随着而来的职称与职务变动的“收益”(比如分房等)。我所在的财贸所只能奖励300元,就是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也如此,最近提高到了600元,这已经是好的了,有的所连这点奖励都没有。
还有一个敏感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收入几何?这是现在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客观地讲,社科院行政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执行,我曾经说:在社科院的家属楼,门对门,相距不过五米,但是生活水平的差距确实数十年光景!而科研人员则不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科研人员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课题费、出场费、稿费等。
首先看课题费。课题费就高低不同,名家多得一年数百万,少得颗粒无收。当然,课题费以名家申请到,并不都归一个人收入,自己的支配力大些。
其次看出场费。出场费就更没谱了,一次演讲少的1千,多的若干万,取决于角色的大小。当然,拿到若干万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次数也是有限度的。
最后看稿费。稿费也分三六九等,尤其是专栏稿费,水涨船高,还有畅销书作者包版税的。这些都是不少的收入,关键仍然是科研人员能够写出高水平的作品,逐步树立起自己的权威,靠声誉码字吃饭。有的时候,大家开玩笑,现在敲一下鼠标的价格是多少钱?!
总之,我个人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的天地无限广阔。我当着社科院的院领导在“两会”上直言: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专业化时代,过去大腕通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研究人员不仅仅要活出“尊严”,更要有“体面”!
(转载自〈〈经济学家茶座〉〉47辑)
Tags: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干什幺的?,荆林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