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推动欧洲克服欧债危机对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欧盟于2014年底出台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即容克计划。容克计划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在不增加公共债务的情况下增加投资;支持关键领域内的项目和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和研发创新;消除行业以及金融和非金融投资壁垒。容克计划的行动重点不仅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高度契合的特征,也与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中欧在上述领域内具有各自的经验和优势,推动双方倡议的战略对接不仅有利于扩大和深化双方在多领域的互利合作,还可以增加中欧在第三方的合作机遇,实现多方共赢。当前,双方倡议的战略对接已具备现实的合作基础和先行的合作经验,并已制定了对接的短期路线图计划。但战略对接能否可持续地实现,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中欧能否加强战略互信,克服域外因素的干扰,在务实原则下切实推进合作。
正文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欧洲表态一直相对审慎。但随着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相应举措出台以后,欧洲变得相对务实,以实际行动加以支持。历史上,欧洲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今天,欧洲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和利益攸关方。在尚未完全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为了有效促进增长、拉动就业,欧洲于2014年底出台了高达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The Investment Plan for Europe),由于欧盟委员会新任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是该计划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又称“容克计划”(Juncker Plan)。由于“容克计划”的行动重点也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因此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为双方的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双方展开务实合作、扩大利益融合。当然,推动双方的战略对接也同样面临诸多挑战,既包括认知与理念差异,也包括实际利益分歧,这要求中欧双方共同应对挑战、化解分歧,通过富有成效的战略对接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一、“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战略契合
“容克计划”是欧盟在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由欧盟委员会新任主席容克主导推动的欧洲投资计划。其行动重点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为中欧探讨发展战略对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一)“容克计划”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始终面临复苏乏力的局面,其中投资不足是主要原因。尽管各成员国和各行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与危机前的峰值相比,2013年欧盟的投资活动下降了15%(约合4300亿欧元)。[①]这要求欧盟采取坚决行动,创造稳定的经济、金融和规则环境,增加欧盟对外资的吸引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容克在就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后,迅速于2014年11月提出高达315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即“容克计划”。“容克计划”的实施途径是,通过新设立总额210亿欧元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在2015—2017年期间推出来自包括私营部门在内的约3150亿欧元的投资。具体而言,该计划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在不增加公共债务的情况下增加投资;二是支持关键领域的项目和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和研发创新;三是消除行业以及金融和非金融投资壁垒。[②]该计划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设立战略投资基金;建立可行性项目和援助项目门户,引导资金进入需要的领域;设立路线图,使欧洲能够吸引投资并消除规制瓶颈。
“容克计划”最重要的内容是在欧盟层面为项目规划和实施提供支持,主要包括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援助、创新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公私伙伴关系(PPPs)的应对方案。投资的重点行业与领域包括:战略基础设施、数字和能源、产业中心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和研发、促进就业尤其是资助中小企业以及促进青年人就业的项目、环境可持续性项目等。欧委会将从欧盟预算中拨出160亿欧元,主要用于长期投资项目;而欧洲投资银行则将出资50亿欧元,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根据欧委会预计,这些措施将在未来三年为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贡献3300亿—4100亿欧元,并创造约130万个就业机会。[③]
目前,“容克计划”正有序推进: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已经正式成立,预计于2015年9月正式运行,各成员国也已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相应的投资计划。与此同时,为了凸显行动能力,促进投资计划的实施,欧洲投资银行于2015年4月宣布提前投资在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和克罗地亚的项目,包含医疗卫生、工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等。同年5月,又有四个项目获得批准,包括法国的能效项目投资、北欧和西欧新的可再生能源及相关的输送管道项目、芬兰的降低使用工业能源项目、西班牙的天然气输送改进项目等。[④]
(二)“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战略契合
“容克计划”的出台为中欧推动发展战略对接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第一,“容克计划”的行动优先与中国的优势、经验以及需要相互契合。“容克计划”的行动重点主要包括投资有利于推动欧盟优先推进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宽频和能源网络,产业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研究和创新,以及再生能源和能效项目。中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能源和能效项目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对于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至关重要,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布鲁塞尔中欧工商峰会上传递出清晰的合作意愿,他表示“为支持欧洲交通和能源网络等建设,欧盟近期推出了投资总额为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队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中方有能力也有意愿积极参与这一投资计划。我们支持实力强、有信誉的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基础设施项目,也欢迎欧方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的互联互通合作项目,完全可以纳入中欧基础设施合作的大框架,不仅有利于中东欧加快发展,实现欧洲东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也必将有力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也表示,“互联互通平台可以集聚企业的专业和实力,实现中欧力量的联合,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⑥]
第二,“容克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中国的合作。“容克计划”意在应对欧洲当前面临的投资不足问题,因为“经济和金融危机导致欧盟范围内投资水平的下降。自2007年达到投资峰值以来,欧盟投资下降了15%。……在那些受到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投资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延缓了复苏进程并导致失业的上升。出于长期增长预期和竞争力提升考虑,需要增加欧盟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加大现代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⑦]但该计划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质疑,其中最大的关切是210亿的种子资金是否能够撬动如此大规模的私人资本投入。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投融资成本上升,一方面是有财政空间的国家如德国一直对扩大投资持谨慎态度,不愿意加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南欧等国家受到赤字和预算规则约束无法实施大规模公共投资。尽管各成员国已提交相应的项目计划,但只有七个成员国承诺注资,包括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和卢森堡,共承诺注资415亿欧元。
因此,自“容克计划”提出起,欧洲就对第三方资金持开放和欢迎态度。2015年6月,中欧双方领导人决定“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进行对接,指示今年9月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探讨互利合作的具体方式,包括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强联系,决定推动建立‘互联互通合作平台’,并尽早启动首次会议,以加强信息交流、推动运输无缝联接和运输便利化,对接彼此相关倡议与项目。”[⑧]中国投资对“容克计划”至关重要,“在欧洲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投资可以赋予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活力。对此,有观点表示:“如果布鲁塞尔在中国参与和欧洲滞涨以及战略投资资金的失败之间进行选择,很明显中国参与是优先选项。”[⑨]
第三,中国参与“容克计划”有利于实现中欧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平衡,推动经贸关系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吸引欧盟的投资仅占欧盟对外投资的6%,欧盟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份额也处于类似状态。”[⑩]造成中欧相互投资不足的原因既有制度性的,也有观念性的。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尽管欧洲投资严重不足,但欧洲舆论对于中国投资仍持谨慎态度,无论是中国—中东欧合作,还是中国在希腊比港的投资,都遭到部分欧盟成员国和机构的质疑,并提出一系列规则和标准的问题。“容克计划”赋予了中国加强对欧投资的制度性渠道,特别是通过该框架下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所赋予第三方参与计划的机制渠道。根据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章程,“第三方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战略基金、共同投资项目和投资平台等方式参与。”[11]2015年中欧峰会期间,双方领导人确立了通过上述三种渠道扩大中国对欧投资的意向。无论哪种形式的参与都会减少欧盟对华疑虑,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了解欧洲法律、法规,推动中国企业进一步投资欧洲,客观上有利于实现中欧经贸关系朝着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双方利益的进一步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