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http://www.newdu.com 2018/4/3 山西日报 沈莹/执笔 参加讨论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传统动能减弱、要素配置结构偏差、农业供给结构失衡等矛盾和挑战,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的传统动能
    农业现代化的传统动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政府对粮食等农产品高产增产的追求;二是农民以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等现代要素投入来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为常态的情况下,粮食高产增产至关重要。多年来,实现农业高产增产始终是国家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从2004年至2017年间连续14年中央1号文件当中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1号文件的头号关注点。其中,有12个年份对粮食生产或者部分品种粮食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有9个年份对当年粮食增产提出了要求,有8个年份对过去一年粮食增产给予了积极评价。
    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等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加化肥、农药及薄膜等要素投入,可能会带来产量的增加,在特定价格水平条件下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增加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等要素投入,会增加成本支出,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在优质优价机制尚未普遍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农民投入农药、化肥及薄膜等要素越多,经济收益就会越高,进一步刺激其对盈利较高的农产品生产投入更多的农药、化肥及农用塑料薄膜,逐步形成在收益最大化目标下配置化肥、农药及薄膜等要素投入的动力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包括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两个方面。不同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其动力机制具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动能存在着明显差异。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内部动因的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传统动能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产品供需间阶段性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开始凸现,农业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作用不断强化,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日益加剧,亟须拓展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新空间,不断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效果。在传统动能的作用下,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还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以小农户为主的经营主体,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深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落后使得农村农民处于落后状态,这种状况已成为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应该说,当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也正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原因所在。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主线,努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1] [2] [3] 下一页

Tags: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