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农业大省,吉林省振兴发展的大头重头在农村,建设幸福美好吉林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三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让这些优势、潜力和后劲充分发挥出来,吉林省还有很多农村基本建设的瓶颈需要突破。
笔者前期在对双辽、通榆、柳河和梅河口等县市的乡镇基层实地调研时发现,虽然农民的生活日益好转,但传统小农经济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已成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种矛盾表现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市场开拓和科技推广创新等各个方面。要扭转瓶颈局面,为吉林农业大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尽快补强农民思想建设、农村组织建设和农业设施建设三个方面的短板。
一是大力加强农民思想建设。当前农民生活富裕了,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断缺失,因此加强农村思想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提高法律意识。农村日益增长的法制需求与落后的法制宣传存在着突出矛盾,不少农民既缺乏守法意识,又缺乏维权意识。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法律知识接受水平;另一方面要健全领导机制、推动法制宣传特别是案例宣传工作,搭建上下联动、层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提高责任意识。在农村,“自扫门前雪”的心理普遍存在,如村里集资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一些村民仅仅因为灌溉设施离自家田地距离稍远就拒绝参与,使得工程搁置。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把塑造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农民当成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首先鼓励农民对社会公共活动的参与,从而树立公众利益的意识;在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文明意识与感恩意识,改变农民固有思想。
提高长远意识。相当一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依旧严重,短视妨碍长期效益。如一些农户对集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修缮缺乏积极性;农闲时间一些农户宁肯用闲钱办酒赌博或者加盖房屋,也不愿扩大再生产。此外不愿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农村劳动力素质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论无法衔接,高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为此,政府要有相关设施、渠道和机制建设以帮助农民的信息获取与利用,大力开展各种培训和宣传工作,培养新型农民的经营意识、市场参与意识和长远眼光,规避短视行为。
二是大力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盘散沙,中国农村地区组织度低是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强化三种组织建设入手。
党组织建设。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日趋淡漠,很多乡村“一事一议”形同虚设。税费改革使集体积累没有了,而配套资金不足使得一些乡镇领导不得不变卖“四荒地”“机动地”“集体林地”等集体财产。同时农村组织频繁换届,选举被家族和社会势力操控的案例时有发生。此外农村管理方式简单落后,新农村建设常常受阻。必须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支部书记的任用和选拔,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坚持“一事一议”,推进村民自治,把权利真正交给群众。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