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全方位提升东北地区粮食产业价值链

http://www.newdu.com 2018/4/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孙海杰 参加讨论

    中国共有九大商品粮基地,其中两个分布在东北平原。经过长期的粮食生产能力培育,东北地区成为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中有近20%来自东北;东北地区商品粮在全国占40%,其中粳稻占45%、玉米占30%、大豆占38%。黑龙江省每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200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输出商品粮超过500亿斤,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六年全国第一。但最近几年,粮食相对过剩、粮食库存高企成为困扰东北三省的一大问题。因此,全方位提升东北地区粮食产业价值链成为当务之急。
    降低东北地区的种粮成本
    近年来,整个东北地区每年粮食产量近2400亿斤,按照40%的商品率计算,商品粮达到960亿斤左右。然而,中国目前进口粮食1400亿斤。在东北地区粮食库存高企的情况下还进口大量粮食,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外粮食价格有较大落差。与美国比较,中国的小麦种植成本是美国的3.03倍,玉米种植总成本比美国高53%,大豆种植总成本比美国高39%,三种粮食作物的综合成本比美国高80%。在总成本大大高于美国的情况下, 2014年中国的小麦、玉米、大豆出售价格分别比美国高66%、161%、87%。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性的补贴政策,这与粮食生产成本和粮价形成国内外强反差密切相关。2018年4月商务部初步裁定,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存在倾销,使我国高粱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粮食属于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底线,因此,对国内粮食生产的保护和对国外进口的一定限制,是我国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要措施,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除反倾销外,平衡国内外市场差价,降低东北地区种粮的成本是必要选择。从要素的角度看,种粮有种子、水利、农用生产资料、人工等成本,降低种粮成本自然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在微观层面上看,除了努力降低上述生产要素的价格外,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借助规模化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益问题。因此,我国正在加快实施“三权分置”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中等相关政策,以切实降低种粮成本。
    创新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东北粮食过剩主要是几个主要的粮食品种,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也就是所谓的主粮。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在发生转变,对粮食的需求不再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安全问题。目前,东北传统粮食生产过剩,主要与粮食生产的结构和质量密切相关,在满足人民对绿色有机粮食安全的巨大需求方面,供给却远远不足。东北受国外转基因低价大豆进口的冲击,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一蹶不振。黑龙江省新的食品安全条例规定,自2017年5月起全面禁止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
    质量问题的核心是农产品的有机化、绿色化。有机化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的需求。绿色化能实现农产品的部分功能转型,有机化是绿色化的一项内容,但绿色不仅使农产品更有营养、更少使用农药化肥,而且要使农产品具有观光、休闲的功能。为此,必须创新农作物的种植方式,让智能化、大数据等最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向农业推广应用。
    

[1] [2] [3] 下一页

Tags:全方位提升东北地区粮食产业价值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