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写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

http://www.newdu.com 2019/4/29 中国文物报 王 征 参加讨论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动态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2016年08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 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这21幅二十一度母像唐卡,是17世纪尼玛白瓦上师的作品,原藏于布达拉宫,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专题展览”,在西藏博物馆展厅,副馆长达珍兴致勃勃地介绍着。4000幅种类丰富的唐卡是西藏博物馆值得骄傲的收藏。
                                                                                                          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外的西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上千件。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为这些文物长久保存提供支持的是文物科技保护。西藏博物馆主楼后面的一座小楼,是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就设立在这里。
                                                                                                          在唐卡保护工作室内,三位年轻的女修复师正在修复一幅唐卡。达珍介绍说,西藏是唐卡的故乡,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都在西藏。唐卡保护工作室下一步想同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和产地以及丝制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联合工作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唐卡保护修复基地建设,努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援藏干部、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的高峰对记者说:“联合工作站的组建,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建设一个南亚地区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培养一批西藏急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修复一批珍贵文物’的‘四个一’的理念”。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主要科研基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对西藏文物保护科技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经过数月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西藏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西藏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从改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入手,在与内地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馆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等方式,带动当地保护修复人才能力的提高、改善文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进而带动西藏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机制的建立与体制的创新、硬件平台的搭建、文物保护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与珍贵文物的修复四个方面,便成了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的入手点。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六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自此,西藏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先后向西藏博物馆支持了4800多万的经费,其中600万用于西藏博物馆文博保护科技实验室(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联合工作站实验室)的改造,1000余万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其余经费用于文物囊匣、展柜和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目前,该实验室一期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西藏文物保护科技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
                                                                                                          联合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检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等八个科室。在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将形成以唐卡类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藏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西藏地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为代表的五个重点方向,以解决当前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面临的急需和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西藏培养了人才。”高峰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以修带培”的方式,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人员先后赴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合作协议单位,在实际保护修复工作中完成专门的培训;与此同时,上述单位还定期到西藏,同样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与锻炼西藏文物保护科技人员。2013年以来,通过这种模式与方式,先后为西藏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培养了十多名专门人才。
                                                                                                          截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共申报并获得批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1项,批复资金1.12亿元,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楼已部分建成并作为联合工作站的依托硬件平台投入使用,一批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王 征)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局传达学习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议精神
                                                                                                      • 不妨多让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 首页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 写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 2019年04月29日 11:2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字号 关键词:习近平;奋斗;青春;青年;中华民族 打印 推荐
                                                                                                            五四运动为中国青年奠定了精神的基调,从“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一路走来,一代代青年以奋斗为人生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以国家的发展轨迹定义个人的成长坐标,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奋斗的方式不同,但奋斗的成色如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每逢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用座谈、考察或回信等方式,关怀青年,寄语青年。而“奋斗”,无疑是其中的高频词。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激扬青春,为祖国奉献,向梦想前行,方不负韶华。奋斗,无疑应是青春最美丽的颜色。
                                                                                                            五四运动为中国青年奠定了精神的基调。从“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一路走来,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学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士,走南闯北、摸爬滚打的创业者……一代代青年以奋斗为人生交上了完美的答卷。“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谁都只有一次青春,谁也不应作青春的看客。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思想最开放、精神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年纪,如果不学更多本领、干一番事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会成为莫大的缺憾。反过来说,青年时的成绩与挫折,都将成为受用终身的财富。由此看来,无奋斗,不青春,努力拼搏是青年的最鲜明标志。
                                                                                                            奋斗不容许蛮干;有了理想,奋斗才不会迷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百年的时间跨度,见证过多少追梦与圆梦。对国家而言,从救亡图存到人民解放,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不断刷新自己的“目标值”;就个人而言,“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单一选择成为过去,信息社会创造的各种大理想、小目标令人眼花缭乱。不断向前的时代,给了青年持续向上的空间。驻村第一书记,运动健儿,科研学者,医护人员……他们以国家的发展轨迹定义个人的成长坐标,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奋斗的方式不同,但奋斗的成色如一。
                                                                                                            青春,与其说是生理年龄,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状态。近几年颁发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让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的奋斗身影与青春力量;但在高校课堂上也有不少银发的“旁听生”“考研族”在奋笔疾书,舞台上还有很多老艺术家在挥洒激情,他们又何尝不是青春的代言人?奋斗者永远是年轻。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奋斗者相向而行,凝聚起一个活力四射的青春中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不可放缓脚步,尤须持续用力,以奋斗求解发展的方程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因为即将投入奋斗,所以不惧怕未来;因为曾经付出汗水,所以不叹息过去。身处新时代,每个人都恰逢其时、重任在肩。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将变为现实。

Tags: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助推西藏文保科技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