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已有的国外企业伪社会责任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从企业伪社会责任的概念、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影响结果、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述评,并探讨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责任/伪社会责任/企业伪善
作者简介:赵红丹(1983-),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周君(1993-),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多层次形成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71302047);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临时团队中的粘滞知识转移机理与创新绩效提升研究”(20133108120031);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路径选择及消费者响应机制”(2014EGL006)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CSR的反面也开始获得关注。范德文(Van de Ven,2008)的研究提出,企业采取CSR的战略,除了商业因素的考虑,也开始涉及一些道德陷阱[1]。尤其是当企业无法完成其宣传CSR的目标,或者说故意呈现出虚假的负责任形象时,便产生了企业伪社会责任(hypocrisy in CSR)。
目前针对企业伪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期定性阶段,研究多集中在国外,国内研究较少,且实证分析十分缺乏。因此,有必要对国外企业伪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梳理与分析,以提出目前研究的缺失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一、企业伪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伪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变过程主要是从心理学领域的伪善概念,延伸到管理学领域的伪善,并且与企业社会责任挂钩。
心理学曾将“伪善”定义为个体的一种动机,如巴特森等(Batson et al.,2006)认为个人虽会表现出有道德的样子,但一有机会就会逃避真正的道德成本[2]。而在管理学领域,最早展开的研究是关于个人和组织的伪善。施皮格尔(Spiegel,1999)将个人的伪善形容为个人的行为与其信仰、言词不符[3]。组织伪善最早在阿基里斯和舍恩(Argyris & Schon)的著作《实践中的理论》(Theory in Practice)中有所涉及,其认为组织宣称并坚信的信念、价值观和准则与实际行动不一致时,也就是组织成员说一套做一套时,就产生了组织伪善。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隐蔽的,也可能是公开的[4]。佩雷斯和罗伯森(Perez & Robson,1999)则将组织伪善定义为组织的言辞、目标与其实际行动间的不一致[5]。
企业伪社会责任最早被定义为企业发表的关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宣言并不如实反映其真实面目[6]。具体而言,一旦企业的实际行为与其宣传的社会责任不相符合时,那么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宣传可能适得其反,此时产生了企业伪社会责任现象,即企业的实际行为违背了其关于社会责任的承诺或宣传[7]。综上,当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行为与其承诺不一致,即说一套做一套时,便会产生企业伪社会责任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伪社会责任的概念,有必要将其与相关概念进行对比。从现有研究来看,与“企业伪社会责任”类似的概念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漂绿”等。
尽管企业伪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缺失都反映了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不足,但两者还是存在细微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CSIR)指的是企业没有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造成相关责任模块的缺失。而在企业伪社会责任的概念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做出了相应宣传,但是却未能践行诺言,说一套做一套。两个概念都指出了企业在社会责任执行层面的不到位,但是企业伪社会责任还包括企业虚假宣传等内容。
对于漂绿(greenwashing),鲍恩(Bowen,2014)指出这是企业虚假环保宣传及粉饰行为,大致分为傍绿和伪绿两种:前者是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与绿色沾边以达到迷惑消费者的目的,后者则是采用完全虚假的宣传来恶意欺骗消费者[8]。鲍恩和阿拉贡(Bowen & Aragon,2014)曾列举了马自达公司发动的“为树木争权”的营销活动,公司为开发的新技术贴上了环保标签以博取消费者的青睐,但后来却未能兑现承诺,此漂绿行为也受到了各方谴责[9]。与企业伪社会责任相比,漂绿的概念更加局限在环保领域,可被看成企业伪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企业伪社会责任除了发生在环保领域,还可能出现在社会慈善事业以及对内部员工的承诺等多方面。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