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企业伪社会责任的结果 企业伪社会责任的存在,就好比是潜伏在企业血管中的一个毒瘤,一旦发作将会造成巨大问题。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究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后果。
(一)企业 我们时常在认知中存在一个误区,即采取伪社会责任行为必然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实际上,企业伪社会责任也会给企业造成很大一部分成本损耗,比如对外宣传所投入的媒体成本。西卡(Sikka,2010)指出,企业还需要遮遮掩掩,时刻提防内部矛盾的扩大,并警惕环保组织的监督与曝光,以及应付可能会出现的告密或者媒体的穷追猛打等[28],这些担忧都会使企业精疲力竭。一旦东窗事发,会带来爆炸式的连锁反应,企业高管会面临相应的惩罚,企业的销售受到影响,名誉受到损害,股价应声下跌,甚至威胁到企业生存。比如说西方早年的安然事件和世界通讯公司的丑闻,都是典型的企业伪社会责任案例,而这些公司的下场都已昭然若揭。
(二)顾客 现有研究从顾客角度出发,去探究顾客感知企业伪社会责任的影响相对较多,一旦企业的宣传和其实际做法不一致,顾客便很容易形成企业伪社会责任的印象,这会破坏顾客的信任,从而影响顾客的购买意愿[34]。特鲁德尔和科特(Trudel & Cotte,2009)的研究发现,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产品的道德属性付钱,而一旦其发现公司存在不道德的行为,比如企业伪社会责任,那么他们会在更大程度上做出相应惩罚措施,比如抵制购买伪社会责任企业的产品[36]。这也被学者称为“消极的良知消费”[37]。詹妮和戈夫(Janney & Gove,2011)认为,当企业伪社会责任被消费者感知到时,消费者不仅会觉得受到了背叛,而且更想要远离这样的企业[38],长此以往,会使其品牌忠诚度丧失,并且顾客会告知他人企业的伪社会责任行为,使企业名声受损。
(三)员工 一般来说,员工关注较多的还是企业对于自身的承诺,库泽斯和庞泽(Kouzes & Pozner,1993)研究发现,一旦员工揭开企业伪社会责任的一面,尤其是当员工的预期期望无法被满足时,其执行工作的能力也会大大下降[31]。飞利浦和科勒(Philippe & Koehler,2005)的研究表明,如果员工接触到企业在通讯要闻中的宣言,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企业产生一定预期,一旦上层管理者亵渎或是违背了这些宣言,那么员工很有可能会离开这家企业[29]。
企业伪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员工的心理与态度,为企业日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梅耶和罗恩(Meyer & Rowan,1977)研究发现,一旦企业决定采取伪善方式,以区别于真实面目的虚假脸孔来对待外界,那么这种双重标准可能导致组织的分权化,很多时候高管的真实想法并不能很好地为员工所理解,这对于解决一些日常的企业任务来说无疑会平添障碍[39]。长久下来,这种言行不一令员工无法确定自己需要做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意识中的反馈与领导给出的实际反馈常常不一致,这种不确定给员工带来焦虑感,使其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工作内容,在这种压力之下员工甚至会产生离职倾向[40]。
如果当伪社会责任行为在企业内部扎根,企业员工甚至会习惯于一边对外冠冕堂皇,一边又执行另一套标准。而有时为了减少对组织失望所带来的厌恶感,员工可能会转向牟利的另一个极端[41]。特雷维等(Trevino et al,1998)认为,这种功利性、私利性的伦理氛围令员工从事反生产行为的可能性增高[42],这对企业来说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