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经济科学》2013年3期 许统生 洪… 参加讨论
四、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收入趋同效应检验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总体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并不能掩盖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衡量一国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4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特别是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尤为明显,这已严重威胁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纷纷展开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探求有哪些因素对地区间收入差距会造成影响,研究的成果也相当丰富,但在众多文献中鲜见有将经济周期同步性与地区收入差距联系起来,以研究经济周期同步性是否存在收入趋同效应。笔者只发现贝亚特和索兰尼斯(Beyaert和Solanes,2009)有过这方面的探索,虽然贝亚特和索兰尼斯(Beyaert和Solanes,2009)研究的是经济周期同步性对国家间而不是对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但他们的研究给了笔者有益的启示,本节中,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正是中国省区间是否存在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地区收入趋同效应。
    (一)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基于本节的研究目的,笔者将采用如下计量模型来分析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是否存在收入趋同效应:
    
    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省区间人力资本存量差异(Edu)、省区间农业占GDP比重差异(Agri)、地区虚拟变量(East、Middle、West)、毗邻虚拟变量(Adj)、省区间城镇化差异(Urban)。本文中,我们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由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数据无法直接获取,笔者借鉴陈钊等(2004)的方法计算得到,即将每一种受教育水平折算成一定的受教育年限,然后将其与该收教育水平的人数相乘,加总后再除以相应的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数据。受教育水平折算成相应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如下:接受大学以上教育按16年计;接受高中教育按12年计;接受初中教育按9年计;接受小学教育按6年计;文盲按0年计,人力资本存量差异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异的绝对值表示,各省区受教育人口结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农业占GDP比重差异也用绝对值来表示,各省区农业占GDP比重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地区虚拟变量、毗邻虚拟变量、城镇化差异变量的定义和数据与上一节相同。
    (二)估计结果
    表2报告了模型的估计结果,由于本节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经济周期同步性是否存在收入趋同效应,故在第一列基准模型中,解释变量只含有反映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变量。在其余各列中,笔者依次加入控制变量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
    
     
    从表2第一列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看,经济周期同步性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且高度显著,说明随着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提高,省区间收入差距会变小,收入水平逐渐接近,即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具有收入趋同效应。
    大量有关收入水平决定因素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对收入水平会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基准模型中加入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异变量,估计结果见表2第二列。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异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表明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异的扩大,省区间收入差距也将扩大,这一结论与现有研究相一致。模型校正较基准模型有大幅提高,这说明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异能显著提高模型的解释力。经济周期同步性估计系数的符号依然为负且高度显著,其大小与基准模型相比也没有太大变化,这意味着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在表2第三列中,笔者将农业占GDP比重差异加入到模型中。估计结果较为理想,该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为正且高度显著,表明农业占GDP比重的差异越大,省区间收入差距也越大。模型校正与基准模型相比有较大提高,表明农业占GDP比重差异能显著增强模型的解释力。从经济周期同步性估计系数的符号、大小和显著性上看,它们几乎都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模型的稳健性较好。
    在表2第四、五、六列中,我们依次加入地区虚拟变量、毗邻虚拟变量和城镇化差异变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较为理想,各变量的估计系数有正确的符号和高度的显著性。与分属不同地区的省区相比,同属一个地区的省区间收入差距更小;相邻省区间的收入差距比不相邻的省区要小;随着城镇化差异的扩大,省区间收入差距也将扩大。各模型校正与基准模型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加入城镇化差异变量后,模型的解释力大大增强,说明城镇化差异对省区间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第四、五、六各列中,经济周期同步性估计系数的符号、大小和显著性的变化不大,这再次佐证了我们所估计的模型非常稳健。
    最后,笔者将所有控制变量都加入到基准模型中,估计结果见表2最后一列。除了毗邻虚拟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发生改变和经济周期同步性估计系数的显著性稍有下降外(这很可能是因为将控制变量引入之后,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造成的),其他各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与之前的估计相一致,模型良好的稳健性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总的来看,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具有收入趋同效应,该结论不随模型设定形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此外,人力资本存量差异、农业占GDP比重差异、是否同属一个地区、是否相邻、城镇化差异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对中国省区间收入差异造成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30个省区1992-2011年的数据对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问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我们测度了经济周期同步性水平。其次,实证分析了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检验了经济周期同步性是否存在地区收入趋同效应。通过这些研究,笔者得到了如下一些结论:(1)通过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测度我们发现1992-2011年期间,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水平总体较低,并且呈现出了不规则的变化,而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从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因素来看,财政政策协调程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城镇化差异、经济外向度差异、地理距离、是否同属一个地区、是否相邻这些因素都程度不同的对经济周期同步性会造成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省区间财政政策协调的程度,它对经济周期同步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3)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提高有助于省区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即经济周期同步性具有地区收入趋同效应。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涵义较为丰富。首先,中央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水平较低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全国统一的政策就不再可取了,此时应注重各项政策的区域差异和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在政策力度和实施时间上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当然,这会加大调控的难度,也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经济周期同步性具有地区收入趋同效应,为了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水平。鉴于省区间财政政策协调程度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特殊重要性,各地方政府应该高瞻远瞩,摒弃“本地思维”,废除已实施的各项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在财政政策的方向、力度和实施时间上,多与兄弟省份进行沟通和协商,最大限度的实现省区间财政政策的协调。
    注释:
    ①一般用相关系数方法来测算经济周期同步性时所使用的是真实GDP或失业率这两个时间序列。
    ②本文研究样本包括除西藏之外全国其他30个省区。
    ③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琼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晋、吉、黑、皖、赣、豫、鄂、湘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蒙、桂、渝、云、贵、川、陕、甘、宁、青、新11个省区。
    ④重庆市每一年都与其他省区有29次观测,5年一共就有145次观测。
    参考文献:
    [1]陈钊、陆铭、金煜:《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2]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年第4期。
    [3]程惠芳、岑丽君:《FDI、产业结构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4]黄玖立、李坤望、黎德福:《中国地区实际经济周期的协同性》[J],《世界经济》2011年第9期。
    [5]刘崇仪:《经济周期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刘恩专、刘立军:《贸易边际与经济周期协同性——基于中国双边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7]彭斯达、陈继勇:《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基于多宏观经济指标的综合考察》[J],《世界经济》2009年第2期。
    [8]任志祥、宋玉华:《中外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4第5期。
    [9]宋玉华、吴聃:《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到世界经济周期理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第3期。
    [10]Baxter, M. and Koupiratsas, M.A., 2005, "Determinants of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 A Robust Analysi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2(1):113-157.
    [11]Beyaert, A. and Solanes, J. G., 2009, "Real Convergence and Business Cycles: A TAR Panel Unit Root Approach"[R], De Murcia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273.
    [12]Cerqueira, P. A. and Martins, R., 2009, "Measu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Using a Panel Approach"[J], Economics Letters, 102(2):106-108.
    [13]Clark T. E. and Van Wincoop, E., 2001,"Borders and Business Cycl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5(1):59-85.
    [14]Elbourne, A. and Haan, J., 2006,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4(1):1-23.
    [15]Firdmuc, J., 2004, "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MU Enlargement"[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2(1):1-12.
    [16]Frankel, J. A. and Rose, A. K., 1998, "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J], Economic Journal, 108(449):1009-1025.
    [17]Gruben, W. C., Koo J. and Millis, E., 2002, "How Much Does International Trade Affect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Manuscript.
    [18]Imbs, J. 2004, "Trade, Finance, Specializ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6(3):723-734.
    [19]Inklaar, R., Jong, A. P. and Haan, J., 2005, "Trade and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in OECD Countries a Re-examination"[R], CESifo Working Paper, No. 1546.
    [20]Kindleberger, C. P., 1962, "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1]Kim, S., Kim S. H. and Wang, Y. J., 2003, "Regional versus Global Risk Sharing in East Asia"[J], Asian Economic Papers, 3(3):182-201.
    [22]Kose, M., Prasad, E. and Terrones, M., 2003, "How Does Globalization Affect the Synchronization of Business Cycles"[R],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702.
    [23]Lee, G. H. Y. and Azali, M., 2009, "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 in East Asia"[R], Monash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No.1509.
    [24]Poncet, Sandra and Rondeau, Fabien, 2004, "Are Chinese Provinces Forming an Optimal Currency Area?: Magnitude and Determinants of Business Cycles within China"[R], Mimeo, Tinbergen Institute, Erasmus University.
    [25]Sherman, H. J. and Kolk, D.X., 1996,"Business Cycles and Forecasting"[M], Tempe: HarperCollins College Press.

上一页  [1] [2] [3] 

Tags: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