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大板块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实现途径
由于我国四大板块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发展任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其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实现途径也应该不一样。经过深入研究和前期调研,分别来看,我国四大区域板块培育发展新动能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实现。
(一)东部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实现途径
第一,依靠双创培育发展新业态。东部地区创新创业的要素条件、支撑载体和政策环境整体较好,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载体,细化配套支持政策,吸引人才投身创业,带动智能终端、智能硬件等新兴业态发展。同时,地方政府要给予创新创业融资的支持政策,探索“政府创投母基金+天使投资+众创空间”联动运作模式,实现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和优势结合;为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也要积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资源碎片化等问题。
第二,调整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东部地区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制造能力的传统优势产业,但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地方政府为此要鼓励行业市场整合,支持龙头企业做精做强,实现要素资源更高效利用。同时,为了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地方政府要继续完善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干预,降低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当然,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补强产业自主创新的短板,加快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第三,利用消费升级催生新需求。东部地区已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如能积极顺应我国消费升级的演变趋势,建立快速的市场响应机制,及时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就能开辟更大更新的市场空间。同时,有些企业立足细分领域优势,积极开辟差异化的小众市场,也有望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毋庸置疑,消费需求升级将焕发市场生机,也倒逼企业应用新的商业模式。
第四,构建有利于新兴技术突破的区域创新体系。东部地区已有创新资源的积累和产业应用的市场环境,今后产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应转向构建适应新兴技术突破的区域创新体系。从我国国情看,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差异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以集群为依托的产业专业化型创新体系、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多元化环境型创新体系、以大型的行业科研机构为依托的集中攻关型创新体系或以创新型大学和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为依托的政产学研用融合型创新体系。[7]
(二)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实现途径
第一,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当前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地方政府不宜继续停留于政府推动式区域合作,而要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对接协作机制,导入或成立像中关村发展集团这样的平台型的园区开发专业企业,承接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和服务管理。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准入政策,提高承接产业的质量。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都是人口大省和劳务外出大省,地方政府要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创出带活一批产业。
第二,促进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中部地区传统产业规模较大,涉及能源、化工、建材、有色、钢铁等多个领域,地方政府要果断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压减一批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调整资源加工业。同时,对于保留下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工艺或生产设备改造升级。另外,地方政府也要大力清理各类优惠政策,除了技术改造之外,原则上不宜对传统产业进行政府性资金补贴。
第三,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创新推进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培育发展对物流成本或物流时间比较敏感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也具有内陆开放的条件,要继续扩大自贸区试点范围,建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带动发展开放型新兴产业。一些地方可以规划建设“实体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物流港”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市场,以此集聚产业。
第四,提升中心城市创新能级。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已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资源,为此要结合科教资源禀赋特点,建设特色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优势领域培育形成一些特色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破各类机构之间体制壁垒,探索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市场化途径,吸引政、产、研、用、融等主体共同构建区域创新联合体,调动、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
第五,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中部六省市场化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应从简政放权入手,及时退出与市场基本规律相抵触的政策法规,培育“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市场环境。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营造“信守契约”的营商环境。
(三)西部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实现途径
第一,创新机制吸引高端要素。西部地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困难较多,但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足用好用活政策资源,构筑高端要素集聚高地,支持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市到东部地区一线城市设立研发基地,确立“创新在东部、成果转化到西部”思路,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互动的战略布局。同时,中央也应考虑发展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吸引西部企业上市融资并在本地区投资兴业,鼓励其他地区企业到西部资本市场上市并投资西部。
第二,提高中心城市创新发展能力。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政府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实施科技创新百日新政,解决科技创新的痛点难点。利用当地科教资源,设立创新创业特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开放发展,规划建设中外科技创新合作新区,引进国外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
第三,推动资源依赖型经济向数字驱动型经济升级。利用和消化过剩能源资源,变能源优势为数据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变劳动力优势为数据服务优势,发展数据加工和应用服务产业。认清西部人口基数大背后的商业优势,变人口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带动下游的应用产业发展。
第四,建设跨地区协作的飞地型园区。一方面,西部地区各省区有必要在省域范围内探索飞地型园区发展模式,允许承担生态功能的地市到省域其他地市设立跨区合作的“飞地园区”,发展飞地经济,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实施的东西对口帮扶模式也要有所创新,把建设双边、共管、互惠的飞地型园区作为未来探索的一个方向。
第五,大力优化营商环境。针对西部地区行政效率较低、营商环境较差、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地方党委政府要严厉整治公职人员懒政、怠政,同时要树立好招商引资的诚信口碑,打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西部地区要积极向中央争取在有条件的省份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范围,适时推出营商环境的改革方案,以开放带动营商环境改善。
(四)东北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实现途径
第一,深入推动体制转型。东北地区需要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但从改革效果看,科技体制创新见效可能较快、较明显,因此要盘活存量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地方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同时,东北三省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国企,探索适合东北特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选择一批在东北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率先改革,进而引入社会资本和管理团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地方政府要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和企业退出援助机制,鼓励一批僵尸型、低效型、落后型的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第二,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现象突出,当前之举是要提高本地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原则上不低于东部地区二线城市同等水平。同时,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留住产业人才,完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产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绝学型工艺技术传承人培养制度。在引进人才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特别是吸引俄罗斯专业技术人才到东北创业。
第三,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东北地区各级政府要坚持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建立服务企业管理平台,减少企业办事跑腿和走弯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贯彻“老虎”“苍蝇”都要打,严厉惩治基层“微腐败”;同时建立政风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对服务企业管理平台的日常督察,及时查处各级地方官员故意刁难企业的不作为行为,实现政府效能督察、纪检监察全程跟踪监督。
第四,构建产业发展新平台。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但也面临着较大困难,限于当前的状况,不宜全面实施产业振兴计划,而应该选择一批衰退型工业园区作为试点,设立产业发展新型园区,探索由省政府直管、省市县三级税收分成的合作机制。引入园区新型管理体制,实施园区经理人管理。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引入用地效益考核企业的发展模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